[摘要]自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安徽省面臨著突破發展瓶頸的機遇和挑戰,經濟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合蕪蚌作為皖中、皖北、皖南的重要城市,縱貫整個安徽省,其發展直接關乎安徽省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而人力資本結構與產業結構是影響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因素。運用定性分析和統計分析方法,從人力資本結構與產業結構協同的角度分析了合蕪蚌人力資本和產業結構的現狀,以及二者存在的矛盾性問題,并提出人力資本結構優化策略,以實現合蕪蚌區域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合蕪蚌;人力資本結構;產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5-0099-04
[作者簡介]殷霞(1994-),女,漢族,安徽銅陵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學。
[基金項目]安徽財經大學2016年度國家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610378087)。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當前,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其主要特征是生產能力過剩、經濟結構失衡,處于陣痛式增長階段。主要是因為隨著知識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科技和高素質人才越來越成為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而我國的“人口紅利”在逐漸消失,以往主要依靠低成本勞動力資源的傳統產業面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動力素質不高、勞動力結構不合理等發展瓶頸。對于各省來說,當前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時期。自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以來,安徽省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2009年設立了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 2016年試驗區已成功躋身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接近6000美元,綜合實力顯著上升,但同東部各省的差距依然很大,尤其是與其相鄰的江浙滬相比較,2015年人均生產總值江蘇為87995元,浙江為77644元,上海為103796元,而安徽僅為35997元,不到浙江的一半。與東部“三二一”的產業結構相比,安徽省產業結構依舊是“二三一”模式,沒有實現完全的升級優化,主要是人才缺乏,總體素質不高,結構參差不齊,存在結構性失業,即“崗不得其才,才不適其崗”,導致人力資本大量浪費,進而阻礙了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產業結構不合理,又會導致大量的人才外流,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安徽省的人才主要流向江浙滬地區。因此安徽省經濟發展的關鍵是要有優質的人力資本,尤其是合理的人力資本結構。
安徽省的三大主要城市合肥、蕪湖、蚌埠分別位于皖中、皖南、皖北,縱貫整個安徽省,經濟發展水平從某種程度上說相當于中國的東部、中部、西部。中國經濟的發展關鍵在于東、中、西部的協調發展,而安徽省的經濟發展則在于合蕪蚌三市共享資源、互聯互動、協調發展,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一市幫多市”,從而產生經濟輻射效應,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進而實現全省經濟的飛躍式發展。在“十三五”規劃的關鍵時期,如何優化人力資本結構,以適應合蕪蚌產業結構的升級以及為企業的科技發展和自主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是合蕪蚌充分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優勢的關鍵。
二、文獻回顧
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把目光聚焦到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分析上。史闖在《京津冀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研究》(2010)一文中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京津冀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的現狀以及兩者的相互影響關系,通過計量分析,證實了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但產業結構調整不是人力資本水平提高的原因,因此三次產業就業人員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改進產業結構,并提出了提高人力資本水平的有效策略。陳明霞在《東北地區人力資本結構與產業結構協同發展的對策研究》中指出隨著經濟時代的到來,與物質資本相比,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明顯,經濟增長的本質以產業結構的變動為核心,并進一步指出人力資本結構與產業結構互相促進,因此可以通過對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和人力資本結構的優化,實現二者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陳運平、胡德龍在《人力資本結構與經濟結構的協整分析》中,運用實證分析說明了人力資本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相互作用,人力資本的產業配置規律應當與一定時期產業發展要求和產業結構變動規律相一致,人力資本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性對經濟增長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綜上所述,學者們認為人力資本結構對優化產業結構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縱觀國內外學者對合蕪蚌區域經濟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人才戰略研究和產業結構特征研究,關于人力資本及其結構與產業結構的互動研究幾乎空白。本文將通過定性分析、比較分析以及對統計數據的分析,研究人力資本結構與合蕪蚌產業結構的協同關系,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三、人力資本結構的內涵及劃分
人力資本結構具體地說就是各個專業、各個層次、各種類型的人力資本之間的比例。李忠民(1999)按社會分工角色,將人力資本劃分為一般型人力資本、技能型人力資本、管理型人力資本以及企業家型人力資本。魏奮子、羅亞凡(2000)按其發揮作用的范圍分為生產型、研究開發型和管理型人力資本。張一力(2004)將人力資本劃分為一般人力資本、專業人力資本、企業家人力資本。本文將按一般人力資本、專業人力資本、企業家人力資本的層次對合蕪蚌地區的人力資本進行結構劃分并進行分析。
一般人力資本指企業內的一般勞動力,在企業內從事明確的、具有規范操作性流程的任務,這些任務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都相對比較普遍,這種人力資本對應的個體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如普通工人,故在本文中以受過小學、初中、高中和中專程度的個體衡量一般人力資本水平。
專業人力資本是指企業內具有某種特殊技能的人力資本,對應的勞動者一般是具有相當高智力和創造力的精英人才,如教師、醫生、科技人員等,專業人力資本需要在專業的教育機構及其他培訓機構經過系統的學習,并通過生產實踐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特殊技能。在知識經濟時代,專業人力資本是主導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由于高等教育主要是為社會培養專業性的人才,故以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個體衡量合蕪蚌專業人力資本水平。
企業家人力資本是指以經營企業作為自己職業的人,主要從事配置企業資源、承擔企業的生產及經營風險等活動,通常企業家人力資本至少受過中等教育,且不能被其他兩類代替,可以通過管理其他兩類人力資本的效用實現最大化。鑒于統計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準確性,本文以私營企業和個體年末戶數衡量企業家人力資本水平。
在經濟發展的初期,人力資本結構一般呈金字塔型,企業家人力資本、專業人力資本、一般人力資本依次從金字塔頂端到底部,隨著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企業對知識、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相應的一般人力資本為適應產業結構的變化,加大對提高自身能力投資,一部分一般人力資本轉化為專業人力資本或企業家人力資本,此時人力資本結構為兩端扁平、中間向左右擴大的紡錘型,即一般人力資本減少,專業人力資本增多,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四、合蕪蚌人力資本結構現狀分析
2008年以來,合蕪蚌受教育程度在大專及以上的人口比重不斷提高,總體看約為20%,其中合肥最高,蕪湖次之,蚌埠不到20%。但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和初中的人口占比依舊很高,將近70%,一般人力資本占絕大部分,專業人力資本極少。2015年全省私營企業為574萬戶,其中合肥占3066%,蕪湖占73%,蚌埠占422%。全省個體戶為2046萬,其中合肥占1248%,蕪湖占694%,蚌埠占535%。相對于蕪湖和蚌埠,合肥的企業人力資本較為豐富。但同江浙滬地區相比,合蕪蚌區域企業人力資本并不豐富,整個安徽省的私營企業戶僅占全國的3%,而江蘇為955%,浙江為677%,上海為7%。總的來說,安徽省的人力資本結構依然屬于金字塔型,未成功升級為紡錘型,無法為合蕪蚌自主創新示范區提供所需的專業人力資本和企業家人力資本,嚴重制約了合蕪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五、合蕪蚌產業結構現狀分析
在合蕪蚌三產產值構成中,第二產業比重最高,其次是第三產業,第一產業比重最低,且第一產業的比重從2008年到2015年總體呈下降趨勢,第二、三產業呈上升趨勢,但幅度不是很大,與合肥和蕪湖相比,蚌埠市第一產業的比重過高,第二產業比重較低,這是因為蚌埠位于皖北的平原地帶,是皖北重要農副產品、商品糧生產和供應基地,是安徽省的農業大市。總體來說三市的產業結構近年來不斷優化,目前為“二三一”的結構模式,與蚌埠市相比,合肥與蕪湖的產業結構更為接近也較為合理,但與東部地區的“三二一”結構模式仍存在差距。主要是人力資本投資不足和不均衡,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一般人力資本過多,缺乏高精尖的專業人才和企業管理人才,導致區域的產業結構升級缺乏活力和人才支撐,阻礙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六、合蕪蚌人力資本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匹配性
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共同推動著經濟增長,二者適應協調,經濟才能保持持續、快速增長勢頭。人力資本結構受產業結構的制約,人力資本結構的調整要隨著產業結構的動態變化,要為產業結構的發展服務。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則需要合理的人力資本結構與之相匹配,合理的人力資本結構能夠提高物質資本投入的利用效率,并促進各種要素在不同部門之間的流動,當產業結構的升級落后于人力資本結構時,現有的崗位無法“人盡其才”,會導致人力資本的大量浪費或外流,造成結構性失業,此時會倒逼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合蕪蚌當前的產業結構為“二三一”模式, 2015年合蕪蚌三市三產的就業人員構成比中,合肥與蕪湖為“三二一”模式,而蚌埠為“一三二”模式,對合蕪蚌經濟貢獻最大的是第二產業,但合肥與蕪湖的人力資本大都分布在第三產業,蚌埠市的人力資本大都集中在第一產業(見表2),可見,合蕪蚌的產業結構與人力資本結構失衡,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落后于人力資本結構,現有的崗位無法充分發揮人才的效能。合蕪蚌大量的就業人員流向周邊省份,如江浙滬地區(見表3),合肥與蕪湖之間的產業結構相近,經濟發展水平類似,因此兩市的就業人口相互流動較蚌埠市更為頻繁,而蚌埠市的就業人口主要流向合肥和蕪湖。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2015年在外流的就業人口中,年齡在20-30歲的占30%,這些外流的就業人員大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才,如剛畢業的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年齡在30-45歲的占30%,主要是在生產中積累了一定經驗的優質人才。人力資本投資的效益性會驅動合蕪蚌的專業人力資本向產業結構更為合理的江浙滬地區轉移,導致原本專業資本不足的合蕪蚌地區專業人力資本更為匱乏,制約了合蕪蚌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又導致了人才的流失,形成惡性循環。
七、人力資本結構優化策略
(一)人力資本投資結構合理化
人力資本的效益性與人力資本的投入成正比,合蕪蚌地區人力資本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學和初中,人均受教育年限同發達地區相比較低,個體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欲望與人力資本的期望效益相關,當人力資本的預期收益高于投入成本時,個體對自身人力資本投資的欲望更強烈,因此,政府應當采取措施拓寬就業渠道,提高就業率,從而激發個體投資人力資本的欲望,同時教育部門應加大對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財政支持力度,動用企業及社會力量對高等教育予以資金支持,培養更多更優質的專業技術人才、科研人才以及企業管理人才。
(二)人力資本產業配置合理化
合蕪蚌地區人才的流失進一步導致了人力資本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失衡,應盡快完善區域內的人才任用機制,拓寬就業渠道,尤其是互聯網求職,便于引進、集聚區域急需的各類產業高層次人才,形成加快本區域自主產業和高新產業發展的先導力量,同時要集中力量發展第三產業,提供更多的適合人才發揮效益的崗位。企業在任用人才時,要轉變對職業教育的看法,避免只看學歷而忽視技能,利用“事業引人、薪酬留人”機制吸引和留住企業所需的優秀人才,形成“才得其崗,崗適其才,人盡其才”的局面,為區域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
(三)人力資本空間結構合理化
合蕪蚌自主創新實驗區設立以來,三市之間的輻射效應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由于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產業結構的差異性,較高的人力資本集中流向了經濟水平較高的合肥和蕪湖,此外合肥與蕪湖集中了全省大多的高等院校,蚌埠的人力資本水平遠低于合肥和蕪湖。應推動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建設,不斷發揮政府、市場和用人單位三方作用,完善科學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蚌埠市應制定人才吸引戰略,不僅要吸引省外的優質人力資本,還要充分利用省內的高素質人才,三市企業之間可以相互合作,共享人力資本,鼓勵人力資本在企業之間的合理流動,從而使得經驗技術在區域間流動。此外,蚌埠市還應加大對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投入,打造專業人力資本蓄水池,以彌補高等院校的不足,縮小與合肥、蕪湖的人力資本差距,從而實現在皖北城市群中崛起,帶動皖北城市的發展。
[參考文獻]
[1]2015安徽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2]史闖.京津冀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研究[D].天津:河北工業大學,2010.
[3]陳明霞.東北地區人力資本結構與產業結構協同發展的對策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2.
[4]陳運平,胡德龍.人力資本結構與經濟結構的協整分析[J].經濟問題,2010(2).
[5]張一力.人力資本和區域經濟增長——溫州、蘇州實證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4.
[6]李賀.合蕪蚌試驗區產業結構特征研究[J].經濟師,2010(9).
[7]徐強.人力資本結構與產業結構的互動機理分析[D].青島:青島大學,2007.
[8]郭熙保.發展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9]韓松.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人才戰略研究[D].安徽:安徽大學,2010.
(責任編輯:郭麗春梁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