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君
摘要:隨著城市人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逐漸增強,城市濱河景觀的生態恢復與改造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行。本文從城市濱河景觀的特征出發,結合有關資料,對城市濱河景觀中生態服務設計的應用進行探索。
關鍵詞:城市濱河景觀;生態服務設計;再生;保留利用
引言
自然環境為人類創造了生存與繁衍的條件,并提供了多樣的生態服務。河流承載著城市的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不僅能夠抵御洪澇、提供灌溉用水、養殖水生物、作為航道,還能夠調節氣候、塑造景觀、維持生物多樣性等。城市濱河景觀中生態服務設計能夠促進濱河地帶與城市的融合,幫助城市居民感知、體驗到濱河的自然景觀。另外,在設計中能夠對受損的生態系統進行恢復。
1城市濱河景觀中生態服務設計的應用
1.1物理方式的應用。物理方式即通過物理工程對場地內現有的資源加以利用,促進城市濱河景觀生態服務的恢復。通常使用的方式包括保留利用、再生利用等。
1.1.1保留利用。在城市濱河景觀中生態服務設計中,若原有的景觀條件尚能利用,可以適當保留,例如設備實施、功能分區等。在設計中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的方面加以改造,恢復部分生態功能。若現有的資源條件不盡如人意,可以僅僅保留典型的片段作為城市濱河中的標志性景觀。例如,美國丹佛中心的南普拉特河綠化帶原來僅是城市堆放垃圾的場所,在恢復其生態服務的設計中,將垃圾填埋,保留工業遺留材料,逐漸形成標志景觀,提高空間的層次,現在已經成為旅游勝地。(如圖1)
1.1.2再生利用。在城市濱河景觀中生態服務設計中,要盡量使用再生原料,能夠充分發揮出材料的作用與潛力,最大程度減少新材料的需要量,不僅能夠節約資源,也能夠突出生態服務的設計理念。例如,加強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建立水資源回收系統,利用雨水作為補充,灌溉植物、清理道路等。在城市濱河景觀中,引入植物吸收過濾、滲透設施過濾等雨水凈化方式。例如,在對某世博園進行設計中,雨水經過濕地、土壤等的過濾已經達到能夠使用的標準。
1.2化學方式。將化學方式與物力方式進行結合,能夠對濱河土壤進行改良,使之更利于植物生存。充分發揮化學改善方式的作用,能夠顯著提高植物的存活率與抗病能力,加快生根速度。現階段經常使用的方式有降低或者升高土壤PH值、中和土壤中有毒物質、提高土壤營養物質的含量等。例如,上文提到的南普拉特河綠化帶設計中,當地土壤被垃圾長期腐蝕,已經受到了嚴重污染,將上層腐蝕嚴重的土壤消除,采用化學手段降解深層次的污染是整個生態服務設計的重點。
1.3營造生境。該方式已經取得了比較廣泛的應用。在采取物理方式之后進行,主要是對濕地環境重新營造,對土壤肥力進行恢復,穩定植被層,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
1.3.1應用植物。城市濱河景觀中,植物群落占據重要地位,不僅能夠吸附空氣中的有害物質,還能涵養水源,并在早期進行釋放,維持河道水位的平衡。所以,對植物群落的恢復是生態服務設計中的重要也是基礎手段。在應用植物時,通常采取的處理方式包括:保留現有植被。尤其是原生植被,這些植被已經適應了污染環境,容易形成新植物類別;栽種、補栽。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大量栽種本土植物,對植物生態景觀進行恢復,對于已經被污染的土地,栽種抗污染能力強、改善土壤環境的植物類型,形成特色景觀。例如,韓國的清溪川,在對其進行生態服務設計的過程中,在堤岸上鋪設腐殖質,增加微生物種類,補栽大量濱水植被,極大地改善了生態危機。植物能夠轉化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根系能夠改善被污染的土壤,固定泥沙,美化風景。
1.3.2改善水體。水體的況狀是濱河景觀中的重要部分,同時是自然環境為人類提供生態服務的基礎。在改善水體的過程中,通常采用過濾污水、減輕水體富營養化、人工加氧等方式。能夠為水注入新的活力。
1.3.3保護現有的生態環境。生物的多樣性是維持生態系統多樣性的重要基礎,促進生態服務的功能發揮。城市濱河地帶一般為水陸過渡地帶,具有明顯的邊緣效應,生態系統呈現多樣性。水生、陸生生物均能在該地帶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群落物種演替中的植物群落類型包括: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陸生植物。另外,環境中還存在多種微生物、動物,對這些動物的生存場地進行保護,充分發揮現有的生態環境的作用,能夠有效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例如,美國的查爾斯頓濱水基地,原本只有工業建筑,在對其進行生態服務設計過程中,發揮殘留自然環境的作用,重新改造成適合野生動物生存的基地,同時對水質進行了改善。
2結語
現階段,我國針對城市濱河景觀中生態服務的設計時間尚短,很多技術還不夠成熟,理念也不夠先進。城市濱河生態系統能夠提供重要的生態服務,因此必須加強對其進行生態恢復與生態服務設計的應用力度。根據具體改造基地的特點,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案是項目改造成功的重要前提。在優化城市濱河景觀的同時,發揮出生態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