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巴伊
摘要:
革命紀念館的存在是為了紀念近現代革命歷史山發生的各個重大事件或者杰出人物,并且依托在各個有關革命、紀念建筑而建立起的各種有紀念性專題博物館,是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場所,是樹立愛國、愛人民高尚理想與正確價值觀的場所。博物館的存在,承載著傳承我國民族精神的偉大任務,在強化黨風廉政教育建設和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突出作用。
關鍵詞:革命紀念館;社會功能;再生;活化
一、革命紀念館所存在的現實意義
革命紀念館的存在是為了紀念歷史上有重大貢獻或者重大歷史事件而建立的實物、圖片陳設的房屋。紀念館展示的各種歷史事件的印證證據,同時也在發揚著無限的藝術魅力,是為了給后人展示一個洞察歷史的平臺,是為了對歷史進行一定程度的還原。
現尚存在的各類革命紀念館與“紅色”遺址,真實生動的還原我國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的革命階段所展示出的堅韌不屈的頑強品格與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展現我國偉大的民族精神。承載著傳承我國民族精神的偉大任務,在強化黨風廉政教育建設和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突出作用。
二、追尋汕頭革命紀念館
汕頭市民權路50號的大埔會館,曾經是南昌起義南下部隊總指揮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辦公地點,也是提出建立蘇維埃政權的會址。“南昌起義八一紀念館”,是“八一”南昌起義南下部隊總指揮部舊址。大埔會館始建于1926年,是一座典型的潮式騎樓會館。館內展出實物150件,圖片190幅,并根據當地老人回憶及史料記載復原了大埔會館舊址的會議室、會客室和閱覽室,展示的圖片詳盡的展示了南昌起義前形勢、南昌起義經過、潮汕七日紅、周恩來在潮汕等四大板塊,再現了南昌起義軍及其南下部隊的革命斗爭過程。南昌起義軍從1927年9月24日進入汕頭市到9月30日撤出,前后共七天,潮汕革命史上稱之為“潮汕七日紅”。該處紀念館也是全國唯一尚存的大埔會館。這座承載中國革命重大事變的會館,已被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汕頭市外馬路207號“東征軍革命史跡陳列館”,是汕頭市第一個革命史專題館。原為國民革命軍東征軍總指揮部、政治部舊址。這里曾是東征軍舊址,整個舊址共有兩層樓房, 最初是英國人的酒店,后來才成為革命時期東征軍辦事處。這里的建筑風格也很有特色,兩座磚混結構的二層樓房,分東、西二樓,形式相同,紀念展館面積約700平方米,內容分5大部分,分9個展室布展,展出歷史照片120幅和文物仿復品50件等。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保存完好的紀念館承載著后人回顧歷史,緬懷先烈,繼承先烈遺志,激發愛國熱情的歷史重任。
“桂園” 建于1923年的中西合璧四層洋樓,這棟有近百年歷史的小樓卻有一段崢嶸的光輝歷史,周恩來、蔣介石等人曾在此居住。這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呼吁下,也將“重新浮出水面”。據資料記載,歷史上的桂園還曾作為周恩來和鄧穎超的工作地。后來,蔣介石也曾入住桂園。據《汕頭市志》記載:民國14年(1925年),國民革命軍東征時總指揮蔣介石曾駐于此。在桂園,蔣介石和汪精衛等曾籌劃討伐楊希閔、劉震寰的重大軍事決策。5月13日,許崇智、蔣介石、廖仲愷、加倫與從廣州專程趕來的汪精衛、朱培德等舉行最高決策會議,做出回師省垣、討伐叛軍的最后決定。2005年8月,桂園被列為汕頭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三、革命紀念館的活化保護
1,紀念館活化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底蘊和根脈所在,文化遺產是一個城市歷史積淀最厚實、人文氣息最濃郁的地方,是當代人心靈的歸宿。一處處革命紀念館,一個個生動而難忘的故事,彰顯汕頭的驕傲。
如今,復活老城區是當屆政府相當大的決心,“加快舊城改造,實現城鄉面貌大變化,是建設幸福汕頭的一個重要方面”。汕頭政府貫之以“體現整體性、保持原真性、突出地域性、注重可持續性”理念,走上一條漫長而復雜的復活老城區道路,活化、再生文博館。近年來,結合“5·18國際博物館日”和“中國文化遺產日”,舉辦“汕頭市文化遺產宣傳月”活動,通過有效整合政府、社會組織和民間資源及力量,開展系列宣傳活動,極大地提升了文化遺產的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
2,紀念館活化的艱維
以“桂園”的修繕為例: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桂園”在歲月流逝中悄悄沉寂了下去,年久失修,無人管養使得建筑漸漸變得破敗不堪。 汕頭市有關部門采取積極措施來保護這座歷史建筑,“桂園”的修繕工作已被列入汕頭市政府工作報告及民生實事分解任務內容。 目前桂園已被省政府確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汕頭市政府相關部門正積極爭取省文物保護專項資金支持“一座具有極其重要歷史價值的老建筑,是研究、展現汕頭開埠歷史和革命歷史的寶貴遺產,也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發展文化事業的重要載體”修繕保護工作。修繕遵循“修舊如舊”原則,修繕工程力圖“原汁原味”保持原來格局風貌。
四、紀念館的再生
1,文物保護被前所未有的重視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是國家的“金色名片”,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實物見證。
根據2016年3月4日國務院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17號)強調,“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加強文物日常養護巡查和監測保護,提高管理水平,注重與周邊環境相協調,重視歲修,減少大修,防止因維修不當造成破壞”。強調“防止拆真建假、拆舊建新等建設性破壞行為”。
《意見》一大亮點“保護性利用”。鼓勵利用歷史建筑發展文化創意、旅游產業、地方文化研究,開展經營活動,以及以其他形式對歷史建筑進行科學保護和充分利用。《意見》提出,通過公開招標等方式選擇符合條件的單位或者個人對國有歷史建筑進行保護和合理利用,鼓勵民營資本進入。
2,承接歷史和未來的橋梁
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但守護與開創仍然應該是我們不變的堅持。對千百年來衍生于斯、茁壯于斯的文化遺產,重新賦予其走向明天、走向未來的新的生命力,需要在尊重規律和民意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的發展進步,進行大膽的開拓和創新。
汕頭市的文化遺產保護不遺余力,成績斐然,獲得了市民的充分肯定和社會的廣泛認可,諸多舉措背后,融入了文博人員的艱辛與努力。當前,以政策措施為核心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不夠完善,難以實現有效保障和持續發展;文化遺產保護資金投入渠道狹窄,嚴重依賴政府財政,民間資本投入尚未形成規模。
3,保持歷史的活態
沒有歷史,就沒有未來,“活化”保護,即讓文化遺產融入當代人的生活,使人們能夠在與歷史文化的對話中增長知識、增添智慧、豐富心靈。
承襲性保護,是從歷史文物所處的現狀出發,將其實用功能盡可能完整地承襲下來,讓它成為城市生活中不可分離的部分。 “東征軍革命歷史博物館”,是汕頭市第一個革命史專題館,盡管遭受過種種磨難,還是完整的承襲下來,是汕頭人民的情感寄托、認同歸屬和心靈感受承載地。
修復性保護,即“修舊如舊”的方法。“桂園”一座具有極其重要歷史價值的老建筑,是研究、展現汕頭開埠歷史和革命歷史的寶貴遺產,修復性保護,為子孫后代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歷史記憶。
還原性保護,即借助先進科技手段讓歷史“開口說話”。大埔會館是全國唯一尚存的大埔會館,記載南昌起義軍從1927年9月24日進入汕頭市到9月30日撤出,前后共七天,“潮汕七日紅” 使我們子孫后代感受到革命先烈為國家興亡,為民族獨立的拳拳愛國之心!
近年來,汕頭市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取得積極效果。同時,毋庸諱言,文物保護工作和城市升級改造之間的矛盾逐漸顯示。希望出臺更多相關政策,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共同參與我市文化遺產保護。
(作者單位:汕頭市革命歷史博物館,廣東 汕頭 51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