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國語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
摘要:象征派代表詩人,保爾·魏爾倫(Paul Verlaine)的詩歌淡雅素凈,美麗清新,讀起來節奏明快,淺顯易懂,是象征主義詩歌中的一股小清流。筆者通過分析保爾·魏爾倫的詩歌的畫面感,色彩感和音樂感來展現其清新特征。
關鍵詞:象征主義;詩歌;小清新
在文學領域,象征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方法,指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1886年,Jean Moréas 在法國Le Figaro文學副刊上面發表了一篇宣言,這預示著象征主義的正式成立,主要代表人物有波德萊爾,魏爾倫,蘭波,洛特雷阿蒙等。詩人魏爾倫是象征主義詩歌中的一股清流,他的詩歌淡雅素凈,詩體美麗,清新明快,嚴守格律,淺顯易懂。
《天空在屋頂之上》創作于1878年后,出版在1881年的《明智集》(《Sagesse》)中。19世紀下半葉,魏爾倫愛上了才華橫溢的詩人蘭波。1872年,魏爾倫離開妻兒與蘭波私奔到倫敦,一年后的夏天,兩人在布魯塞爾火車站由于感情原因爭吵,惱羞成怒的魏爾倫掏出手槍打傷了蘭波的手腕,最終魏爾倫被捕入獄。這首詩正是詩人在失去自由的監獄中創作出來的。
Le ciel est par-dessus le toit
1Le ciel est, par-dessus le toit,
Si bleu, si calme !
Un arbre, par dessus le toit,
Berce sa palme.
2La cloche, dans le ciel quon voit,
Doucement tinte,
Un oiseau sur larbre quon voit,
Chante sa plainte.
3Mon Dieu, mon Dieu, la vie est là,
Simple et tranquille,
Cette paisible rumeur-là,
Vient de la vie.
4Quas-tu fait, ? toi que voilà,
Pleurant sans cesse,
Dis,quas-tu fait, toi que voilà,
De ta jeunesse?
一、詩歌的畫面感和色彩感
詩的第一,二小節中,詩人通過監獄的窗戶看到藍色靜謐的天空在屋頂的上空,屋頂上方還探出一顆樹(arbre),搖曳著枝干,小鳥(oiseau)棲息在樹上鳴叫,古老的掛鐘(cloche)滴答地敲著,慢悠悠地流淌著時間,這是一幅寧靜祥和,清新明快的畫面,可以用畫筆勾勒出來。Bleu(藍色)把畫面渲染成天藍色,更突顯景色的美麗,色彩的清亮。詩人的象征手法體現在運用藍色安靜的天空,隨意搖擺的樹,慢悠悠敲打的鐘,歌唱的鳥來表現環境優美,短短幾句就把慵懶,隨性,自由的生活呈現出來。而這正是他所期盼和渴望的生活,但他在監獄里,失去自由,孤寂與煩悶揮散不去,看著窗外如此美麗自由的景象更添內心的孤獨與悔恨和對自由的渴望。
二、詩歌的音樂感
詩歌第二節中的“tinter”是個擬聲詞,讀詩的時候仿佛能聽到鐘發出當當當的聲音;chanter這個動詞使靜態的小鳥瞬間點活,仿佛能聽到一只小鳥在張嘴唱歌。但詩人一想到自己深陷囹圄不由得悲從中來,從第二節開始基調變得陰郁。大鐘的當當聲給人以沉悶,消極,有氣無力的感覺;小鳥唱的是哀怨(plainte),是如怨如訴的嗚咽,或是埋怨和牢騷,而非輕快流轉的美妙歌曲。他內心的痛苦使他聽到鐘聲和鳥鳴聲都是帶有陰郁煩悶的感覺。
在韻律上,魏爾倫嚴守格律,正如他所說“音樂至上(De la musique avant toute chose)”(Léon ,1962)。魏爾倫所說的音樂性指的是要發現詩句的內在音響節奏,以此來加強詩歌的抒情性。詩歌的音樂性主要表現在押韻上。本詩由8個音節和5個音節的句子排列而成,按abab的形式隔行押韻,且同時采用疊韻,使詩句更具動感與音樂性,如“calme”與“palme”,“tinte”與“plainte”,“cesse”與“jeunesse”。詩人注意到獨特的音節可以傳遞特有的情緒,因而詩人運用流動性極強的輔音L(le, ciel, bleu, calme, palme, la, cloche, larbre, plainte, simple, paisible, pleurant)還有重復的le和la,全詩一共有22 個/l/輔音,產生慵倦柔和靈活之感;6處末尾oi/wa/音悠然婉轉,緩和減輕沉悶之感。此外通過長短句的組合排列,節奏緩和而輕快,復雜多變又流動自如,抑揚頓挫,自帶音樂感和節奏感。
通過對這首詩的分析,我們看出魏爾倫的詩歌自然流暢,舒卷自然,如一幅畫,如一首香頌,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Jacques Demongin,1986, Dictionnaire historique thématique et technique des littératures [M]. Paris: Larousse.
[2]伽達默爾,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上)[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吳燁洲(1988-),女,漢族,浙江海鹽人,現就讀于西安外國語大學西語學院2016級法語語言文學專業,主要研究方向: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