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時新
中小學校面向未成年人開展的科學教育,對提高全民族科學素質起著根本性的基礎作用,決定明天全體公民的科學素養、社會質量和國家前途。
一、開展科學實驗,寓科技教育于實驗中,培養嚴謹求實的精神
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一定的器材、設備或者其他手段,按照一定的條件與步驟去進行有關環境科學實驗,能獲得知識,培養技能;能得到一定的感性認識,驗證理性知識,使書本知識與實踐相聯系;能鍛煉觀察能力、思考能力;能培養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和對待科學要嚴謹求實的精神。生物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環境科學試驗,鍛煉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培養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和對待科學要嚴謹求實的活動基地。我校針對海珠區鉻鹽廢水及含鉻鹽廢水及鉛、銅的污染,成立了水土栽培實驗小組,在天臺生物園進行了模擬污染物銅、鉛、鉻生長影響的對比實驗,以認識受銅、鉛、鉻污染蔬菜對人體的危害性。實驗小組的師生共同設計實驗方案,自力更生制造水培箱,親手翻地或用花盆集土,自己播種、育苗、移植,在天臺上生物園建立了種植生菜、白菜、蘿卜的水、土栽培實驗基地。為了使實驗整個過程科學、系統、規范和有說服力,同學們嚴格按照擬定的方案,配置種植營養液和污染液,用受污染栽培和不受污染栽培作對比。在老師的指導下實驗小組的同學以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堅持不懈的工作精神,輪流到生物園噴液、加水、澆水、施肥、觀察、記錄、拍照,并對所收集的材料進行整理、分析、用列表或圖形的方式,找出不受銅、鉛、鉻污染的水培種植的蔬菜長勢良好,而受銅、鉛、鉻污染的水培種植的蔬菜葉起黃斑,甚至有的白菜的根因腐爛而死亡。他們還查閱了有關資料,知道了如果人吃了受污染的蔬菜,會染上疾病。最后,實驗小組在老師的指導下集體寫出一分實驗報告,代表學校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評選,獲得了區、市、省的單項實驗一等獎。
通過這次科學實驗,不僅鞏固了學生對有關知識的掌握,訓練了他們對熱點科技-----水培種植蔬菜的下種、定植、配液、護理、施藥、觀察、測量的實驗操作能力,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開展天臺生物園生態規劃活動,學習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樹立生態環境理念
體驗是人類認識形成的基礎。為了讓學生從感性認識體驗生物科學、環境科學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培養熱愛綠色生物的情感,樹立良好的生態環境理念;為了求證我們學校生物園生態規劃的合理性,為建設和改善生物園的生態規劃提供有價值的科學依據;為了讓學生初步學會觀察、測量、記錄、統計、分析、設計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我們啟發并指導科技課外活動小組開展了天臺生物園生態規劃研究活動。小組成員在老師指導下,以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不辭勞苦的工作精神,利用課余時間,先繪制天臺生物園布局圖,掌握整體的布局情況,在測量植物的郁閉度、葉面積指數、高度、平均地徑、冠幅、枝下高、生長參數,并請教花農了解各種植物經濟利用時期。然后依據以上的資料進行現狀分析、設計,然后分工合作整理資料,寫出一份研究報告。這份研究報告為建設和改善生物園的生態規劃提供了有價值的科學依據。這一份報告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了區一等獎、市一等獎、省二等獎。
三、開展觀察體驗活動,培養觀察探究能力,激發熱愛綠色生物的情感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的持續增長,我國生態環境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只有盡快提高全民環境意識,形成一個全社會都來關心環境保護,全民都來參與環境保護的局面,我國的生態環境才能得到改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山川更加秀美的景象才能永駐中華大地。今天的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及和諧社會的建設者,我們必須重視組織他們開展環境觀察、探究活動,讓他們從小培養生態環境理念,增強環境意識,全民都來參與環境保護的局面,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山川更加秀美的景象永駐中華大地才得以實現。長期以來,我校充分利用天臺生物園的物種多樣,布局系列有序,一年四季鳥語花香的有利條件,利用科學和綜合實踐課。每年的春、夏、秋、冬都組織學生到生物園開展觀察活動。一、二只是觀察體驗一年四季植物生長變化。三至六年級,選擇五種植物觀察,體驗生物園一年四季怡人的景象,觀察植物的葉、莖、花、果的大小、形狀、色、味。每次都把觀察到的情況填寫在《植物觀察記錄表》里,四季觀察后作綜合比較分析。同學們身處綠意蠱然的生物園里,親近接觸自己喜歡的植物,身心全部被陶醉了,觀察的興趣非常濃厚,觀察得非常仔細,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培養了觀察探究能力,熱愛植物的感情油然而生,科學素養得到了提高。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