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黎霞
武漢大學文學院
摘要:喬伊斯《一片浮云》中的小錢徳勒與魯迅《端午節》中的方玄綽這兩個人物形象具有相似性。通過對比,可探究具有這種性格的人物所置于的社會環境,分析他們的物質、精神困境和理想的可能性,以及作者是如何洞察、書寫社會現實和人的自身處境。
關鍵詞:《一片浮云》;《端午節》;現實;理想
喬伊斯《一片浮云》中的小錢徳勒與魯迅《端午節》中的方玄綽有一個共同的突出特點:自視清高。過于拔高自己,這讓理想和現實之間形成了巨大的落差。而人物性格的形成往往與社會環境的影響塑造有關。
一、人物背后,社會生活的圖景
兩位作家都通過主人公的視角,描繪出了社會生活圖景。喬伊斯的《一片浮云》里,描寫小錢徳勒眼中的城市生活細節有三處。從所用來形容的詞語來看,“衰頹”、“骯臟”、“邋遢”、“呆頭呆腦”等,是消極的、沉悶的、甚至有點病態。時間“黃昏”則有一個隱喻,暗示著這座城市如太陽生命的光輝消失一般,奄奄一息。黃昏下,小孩“邊跑邊尖叫”、“跳來蹦去”,不禁讓人聯想到蒙克的《吶喊》,同樣是血染一般的黃昏背景一聲尖叫喊出了人在世紀末所表現出來憂慮和恐懼。小錢徳勒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社會癱瘓的一面,但自視清高的無作為,也讓他淪為了“癱瘓”中的一份子。小錢徳勒屈從于社會環境,這是他的“適者生存”之道。
在魯迅《端午節》中的方玄綽愛說“差不多”,有社會生活經驗的積累,看得通世事的不平,就自以為明智地譏諷大眾,又加上好聽的“憂國”之名,實則自私自利,只要不妨礙自己安穩的生活,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活著。魯迅塑造方玄綽這樣的形象,正是反映了當時社會如一片死水般的現實,像極了喬伊斯筆下的那個愛爾蘭。
喬伊斯和魯迅通過小說中人物和社會的關系,影射了處于20世紀初的愛、中兩國社會的真實狀態。愛爾蘭長期受到英國的統治,人們沉溺宗教,即使有各種民族運動,但人們的思想仍是保守偏狹的。那么以狹隘的思想賦予行動時,注定是無用功,愛爾蘭就繼續沉悶下去,腐爛下去。中國社會當時在封建的傳統中,在殖民的蒙騙下,處于麻木的狀態。喬伊斯和魯迅的書寫,映照出社會現實,試圖喚醒人們的昏沉。在社會層面上,小錢徳勒和方玄綽是一時代一社會人之精神的濃縮。在個人層面上,他們是人對自身處境的探尋。
二、他者凝視中,理想與現實的掙扎
前文已述,“自視清高”的人物特點是將小錢徳勒和方玄綽拿來對比的契機。那么,什么是“自視清高”?“自視清高”是以他者的不清高而存在的。《一片浮云》里,小錢徳勒認為自己還讀著《拜倫詩選》,追尋著精神的生活,以“詩”之名,在加拉赫物質的“俗氣”中,顯現自己的清高。《端午節》中,教員向政府索薪,作為教員一員的方玄綽卻從不去討債,因此他以其他教員陷于物質的“世俗”中,而自視孤高。小錢徳勒和方玄綽都以他者的存在來顯示自己“獨特”的存在。其實,往往這是一種自我想象。《一片浮云》中有一個片段是小錢徳勒打量著酒吧里的人,此時,小錢徳勒和酒吧中的人之間形成了一種凝視與被凝視的關系。起初小錢徳勒作為被凝視者,為他者擺出一副正經的樣子,而后身份突轉為凝視者,才發現前面的被凝視根本不存在,一切只是個人幻想。
自我的虛幻認識在魯迅筆下就是一種“瞞和騙”。《端午節》中方玄綽咿咿呀呀地念著《嘗試集》,假裝進步人士的樣子,自以為愛國高尚,實則骨子里還是不思進取的舊想法,總說著差不多,毫無作為。方玄綽的自我欺瞞,也是想象在其他教員、妻子和酒店老板的凝視中,盡管實際上沒有人搭理他,他還沉浸于小教員身份的優越感中。想象和欺瞞正是小錢徳勒和方玄綽用來逃避現實的一種方式。
現實和理想一如既往的沖突中,作者們筆下的小錢徳勒和方玄綽掙扎方式略有不同。小錢徳勒在作者筆下有過激烈的心理掙扎,想象中他者的凝視轉變為自己對自己的凝視,乃至產生了異化。小錢徳勒神經質地看著四周,一切都有了猥瑣氣質,最后甚至想悶死自己的孩子。他責怪現實對理想的拖累,但不可能的理想想象根本就不牢靠,于是它在妻子的斥責聲中輕易地瞬間破滅了。他認識到現實困境中,自己憑空想象的荒謬的理想可能性幾乎為零。與喬伊斯注重心理過程的掙扎變化和讓人物自己有所醒悟不同,魯迅筆下的方玄綽安于這樣的人生困境。雖然有時也產生過質疑,但“差不多”的為人方式讓他放棄掙扎。最后同樣是聽了妻子的話,方玄綽卻是考慮起了買彩票的事,連清高都不再偽裝,陷入了一種更深的墮落和麻木。理想在現實的困境中蕩然無存。魯迅描述的這種狀態,是至始至終,麻木到底。喬伊斯讓小錢徳勒流下悔恨的淚水,反襯出之前呈現的于麻木中掙扎的狀態。
三、結語
作家們筆下的人物在現實和理想之中掙扎,而作家們書寫的本身已經創造理想和現實掙扎。喬伊斯對愛爾蘭愛之深痛之切,離開了愛爾蘭,又始終書寫著愛爾蘭,揭示愛爾蘭人的精神狀態,希望喚醒癱瘓的人們。魯迅面對慘淡的現實,仍有為理想“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氣魄,化筆為匕首,插入麻木的靈魂,用疼痛驅趕麻木。作家也置于現實困境中,但他們用深切的關懷,用自己的書寫創造了自己理想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愛爾蘭)喬伊斯(J.Joyce)著,孫梁等譯.都柏林人[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10.
[2]魯迅著,丁聰繪.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丁聰插圖本[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04.
[3]王蘋著,民族精神史的書寫 喬伊斯與魯迅短篇小說比較論[M].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