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惠清
口語交際是指人們通過口語來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過程。它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代社會的發展對口語交際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社會交往和人際交流,發展合作精神。”因此,加強口語交際教學,完善課堂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語文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口語交際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
一、創設情境,激發主動
情境就是一定的情形環境。教學中,創設適當的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情感,有利于激發想象思維,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有效途徑。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境里產生的言語活動,這種言語交際活動離開了特定的環境就無法進行。因此,口語交際教學更應注重創設交際情境,讓學生觸境而生主動交際之情,入境而練主動交際之能。口語交際情境創設的方式很多。如:繪制有關情境的圖畫,展示錄像節目,播放錄音渲染氣氛,陳設相關的實物,制作必要的道具,教師或學生的語言描述和表演等等。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創設的情境既要有形象性、感染性,又要對交際具有挑戰性和誘發性。特別是要注意符合生活實際。因為與實際生活相符的交際情境,容易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覺,情緒也會因此變得高漲起來,交際的主動性就會被激發出來。
二、實踐互動,多向交流
口語交際要實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其核心是“交際”二字。它是一個聽方與說方雙向互動的過程,不是聽和說的簡單相加。只有交際的雙方處于互動的狀態,才是真正意義的口語交際。因此,教師在組織指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實踐中,應注重雙向互動性。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應消除隔閡,建立立體多維空間,多向交流,全員參與,開展“我說你猜”“小組討論”“一說一評”等活動,調動每位學生的表達欲望。比如在口語交際課本的“小學生要不要多看電視辯論會”中,教師應當好主持人角色,提出辯論會的主題:“小學生要不要多看電視?”有的學生認為小學生多看電視可以開拓視野,增長見識,有的學生則認為多看電視會影響學習成績,損傷視力。如此一來,一場激烈的辯論戰自然拉開了序幕。從電視節目內容的豐富、獲取的知識、懂得的道理層層展開辯論,一場唇槍舌戰之后,不但學生從中鍛煉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也從中受到啟迪,從而達到了互動的效果。
三、注重環節,提高課效
課堂教學是培養口語交際的主陣地,在每一節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各環節,適時進行口語能力的培養,提高課堂單位效益,收到最佳效果,如課前提問、課內回答、糾正問題等。在課堂上教師應有意識培養學生口語能力,不僅在各環節中多創造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機會,而且在題目設計上要適應學生特點,激發學生多說多談。另外,在課堂結束前,可開展師生互評,生生互評活動,對教師、對同學、對自己這一節課的表現有個很完整的評價,從而不但使這節課有個完美的結束,而且從中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四、實踐鍛煉,追求得體
得體的詞語意思是適當、恰如其分。口語交際的得體是指交際者的言語、神情、姿態適合交際的目的、對象、時空等。交際是一種有目的的互動行為,交際主體要圍繞交際目的來組織和運用語言,包括表情、眼色、手勢、姿態等副語言,做到“言”隨旨遣。生活無處不是課堂,在實踐中鍛煉、應用,使學生的口語交際切合實際,有實用價值。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口語交際由課本引入到生活,比如讓學生自己到商店買東西,與售貨員“砍價”,學習不動聲色的配合,共享“交際”的歡樂。日常生活中當客人來訪時,應怎樣接待客人;開門說什么;臨走時說什么;怎樣說得體。讓學生把這些知識從理論變成實踐,要盡可能地組織學生多接觸社會、接觸人,借機訓練。口語交際中應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
責任編輯黃日暖
見習編輯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