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敏感讓我們想到的是敏捷、敏銳,鈍感讓我們想到的是遲鈍、愚鈍。但是,這里卻要為鈍感的能力,說幾句肯定的話。
一次評優活動中,同樣表現不錯的A和B都落選了。A生性敏感,對這樣的事兒反應很強烈:先是想自己哪件事做得不好,哪句話說得不好,又想哪個領導對我不滿意,哪個同事對我有意見。想來想去,越想越嚴重,越想越郁悶,結果大病一場。B似乎天生缺少那根敏感的神經,對這樣的事兒反應很鈍,根本沒把它往心里去想,工作照樣干,日子照樣過,心情照樣好。A和B反應差異的內在原因就在鈍感的能力上。
這鈍感的能力就叫做鈍感力,作為心理學概念,鈍感力與敏感力意思相對,詞性相同,兩者互為反義詞。鈍感力和敏感力一樣,是人的反應速度和強度的一個指標。一個人的鈍感力越高,敏感力就越低,反應也就越遲鈍。這里的反應遲鈍,不單是反應快慢的問題,還有反應強弱的問題。人只有鈍感系數與敏感系數相協調,才能更好地與外界保持平衡,才能更好地維護身心平衡。
我們需要敏感力,更需要鈍感力,特別是失意的時候,更需要這種能力。不用說泥濘坎坷,就說不慎摔倒這樣的小事,鈍感力差的人就會感到灰頭灰臉,越想越痛苦;鈍感力好的人就會呵呵一笑,甚至連笑都不笑,爬起來照樣走,跟沒事一樣。
進一步說,人生得意的時候,其實依然需要鈍感力。比如,名來了,利來了,權來了,如果我們有了足夠的鈍感力,就會反應適度,再大的好事來了也不至于做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