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錫毛
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小學生獲取知識過程,思維活動往往受學生的生活經驗影響,因此,要結合教材,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課堂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8頁“折扣”的教學為例,談談在課堂上,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的思考。
一、借助生活情境,提高學生數學交流能力
老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選擇學材和教材,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去感受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
【教學片斷1】
師:同學們,你們在購物時,享受過優惠嗎?你知道商家為了招攬顧客,經常采用哪些促銷手段?
生1:降價。
生2:打折。
生3:買幾送幾、送貨上門。
師:看來同學們購物時,享受過不少的優惠,也收集了收集了一組廣告,(出示課件)這是十一長假期間老師在商場拍到的一組畫面,請看大屏幕。
師:你認為商品打折后的售價與原價比,是便宜了還是貴了?同樣的商品打一折便宜還是打九折便宜?(師讀打折內容),你們發現這幾個畫面的共同點了嗎?
生:都有“打折”一詞。
師:對,都有打折的宣傳用語。打折是商家常用的一種促銷手段,也是一種商業用語,打折在數學上也叫折扣,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折扣的有關知識。
……
【思考】這個引入環節的設計,一是通過學生課前參與,搜集“折扣”在現實生活中,是什么情況下出現,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充分了解一些常見的優惠方式(手段);二是通過搜集來的信息,使每一個學生基于生活的情境厘清“折扣”的含義,將折扣與百分數知識初步建立聯系,實現數學知識之間的交流與對接。
二、借助生活情境,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能力
有經歷才有感受,學生只有通過躬行實踐,并在思考、探究、求證和與同伴交流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
【教學片斷2】
師:同學們表現真棒,我知道,有部分同學們在搜集的信息中,還有其他的優惠方式,請說一說。
生:“滿100送100”。
師:“滿100送100”是什么意思?
生:如果一名顧客消費了100元,商家贈送100元代金券,顧客又將100元代金券正好消費完,就相當于用100元買了200元的商品,相當于原價200元,現價100元,100÷200 = 0.5 = 50% ,即打了五折。
師:這位同學講得非常精彩,數理很清晰。那么,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滿100送100”就是打五折呢?
……
【思考】這一環節,學生的思考是多樣的、開放的。學生感受到同是優惠問題,有著各種各樣的方式,盡管這樣,折扣問題總是與百分數問題聯系的。通過老師耐心引導,層層深入,向學生傳遞出明確的信號:折扣問題中求現價就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
三、借助生活情境,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現行的數學教材中的問題大多是經過簡單化或數學化了,老師要善于創設一些具有發散性和趣味性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中進入生活的情境之中,學習數學,解決數學問題。
【教學片斷3】
師:同學們已經掌握了“折扣”問題的解決方法,同時也了解了優惠的各種方式及其解決方法。現請同學們獨立解決下面問題:
爸爸買了一個隨身聽,原價160元,現在只花了九折的錢,比原價便宜了多少錢?
生1:展示160-160×90%
生2:展示160× (1-90%)
師:這兩種做法你能看懂嗎?他們的思路有什么不同?請和你的組員一起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
師:大家剛才討論得很好,把問題解決得很好,現老師再出一道稍難的題目考考大家。
在服裝促銷區,一雙運動鞋按六八折出售,結果比原來便宜了78.4元,這雙運動鞋的原價是多少元?
……
【思考】這一環節,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的多樣性,體會兩種方法各自的價值,兩種方法的對比,也是對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提升。
總之,教學中我們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善于捕捉、凝聚生活中的典型數學事例,教給學生思考方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充滿數學,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
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