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月平
SOLO的英文全稱為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即可觀測學習結果的結構,由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比格斯(Biggs)教授及其同事經過長期的研究和探索提出,是一種以等級描述為特征的質性評價方法。初中生在進行小論文創作的過程中,不但要知道如何運用學過的知識,還要很自然地在已經學過的知識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系,而且為了解決問題,學生甚至需要主動地去學習新的知識,這與SOLO分類評價中對高層次所要求達到的是相吻合的。于是,教師用SOLO理論評價學生論文,能做出針對性的有效指導。
一、解放思想
鑒于學生對撰寫小論文的認識有限,大多數學生對該活動有畏難情緒,教師可用現有的學生論文作為范例,引導學生看同齡人寫的文章,讓他們感受到其實撰寫論文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言之有物、寫之有理,讓人看了有收獲,也就成功了,以此打破學生思想上的僵局。
二、在教學中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滲透能力訓練
請總結解分式方程的常用技巧,并設計出相應的例子。
能否弄懂數學某個概念,取決于腦中是否有該概念的模板,而對該概念理解的深度和速度,則取決于有多少模板。理解力超常的人,可以一邊在腦中制造模板,一邊吸收外來的信息,他們在腦中有各種各樣的模板,接收來的信息總會和其中一個模板對上號,于是就理解了。所以,人的理解力取決于通過“思考、動腦、動手、觀察”等行動產生了多少模板。基于這個原理,教師可通過引導預習、創造生活情境、組織活動等方式持續不斷地幫助學生制造模板,使得學生的能力螺旋上升。
三、引導閱讀,積累素材
在閱讀的初始階段,對學生進行被動式閱讀教學,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情與閱讀的內容編寫導學案或閱讀提綱,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進行數學閱讀。在閱讀的高級階段,對學生進行主動式閱讀教學,教會學生掌握數學閱讀的一般策略,要求學生能全面提高閱讀速度,通過閱讀,整理歸納出閱讀重點,掌握相應的數學思想,遇到問題可以自己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課外閱讀材料包括數學故事、數學報刊雜志、論文集等等。閱讀這類材料時可以通過做閱讀筆記、寫學習心得、編制卡片、復印感興趣的文章等方式進行素材的收集,在這個過程中,大腦中也隨之積累了更多的模板,有益于日后對相關新概念的理解。
四、指導學生開展自主研究活動,撰寫論文
1. 提出課題
課題的產生可以是教材或教師設定的,也可以是學生自己提出的,選題應秉著有用、有趣、可操作、可探索、可結合平時的數學學習的角度進行。筆者以所在學校為例,分類列舉往屆學生參加“全國數理化能力展示活動”數學科論文比賽部分獲獎學生的論文選題:1. 學習心得類;2. 從課外閱讀中得到收獲與啟發,獲得靈感;3. 綜合、概括、總結類。對課本知識進行歸納整理、拓展延伸,簡化計算題或證明題;4. 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并與自己的數學學習相聯系;5. 建立數學模型,再利用模型對問題進行分析、預測;6. 問卷調查類。
2. 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研究活動與論文撰寫
教師應指導學生明確論文成型的步驟:(1)列出提綱,構建論文的框架。具體的可以參考一個與自己內容相符的論文模板來構建。(2)分版塊擴充內容。在擴充板塊的過程中,可以使用已積累下的素材,并根據需要,不間斷地利用網絡、圖書館等資源,對新生素材缺口進行補充和整理,同時返現素材研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看法。(3)修改濃縮,形成初稿。對所擴充的內容中,把沒有為主題服務的內容都刪去,并進行潤色。另一方面與同學討論、征求老師意見,進行充實提高。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能力和所選課題,預設其應達到的SOLO分類評價層次,對論文提出針對性指導。(4)冷處理一段時間,重新拿出來,對文中的錯別字、語病、邏輯等問題進一步修改,最終定稿。
初中生對世間萬物充滿了好奇,教育給予了學生知識,而論文撰寫讓他們拿起了知識的武器做自己喜歡的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感受到知識的價值,領略到解決問題的愉悅,體驗到其實很多問題在開始接受后就變得不再復雜。另一方面,SOLO理論的研究與實踐,為教師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窗口,提供了極具操作性的指導工具。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