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景馨
吉林大學藝術學院
一、火炕的發展歷史
火炕是我國北方特有的一種集供熱、睡臥、痛風于一體的民居特色建筑技術,具有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漢時代,火炕是我國北方人民抵御寒冷的氣候條件的采暖設施,是我國偉大的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民居應用技術科學的一項偉大成就。早在《晉書》卷九四《隱逸傳》記載:“公孫鳳上谷人也,隱于昌黎之九城山谷,冬衣單布,寢土床?!盵1]這個典故提到的“土床”,就是炕的雛形。而在《三朝北盟會編》中還有這樣的記載:“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輿寢食起居其上,謂之炕?!盵2]到了唐代,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火炕。伴隨著古代人類居住條件的逐步改進,從火塘到火地、火墻。火炕,發展為成熟的采暖設施系統,傳統火炕技術立足于特有的地域氣候條件,利用原始而實用的建造技術來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
二、火炕的砌筑工藝及使用材料的循環性
火炕的砌筑材料大都選擇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體現了我國偉大的勞動人民對地方材料性能的充分認識與掌握。火炕以土坯、磚為主要的砌筑材料,很多地區的工匠,常常采用茅草秸稈等植物材料與泥土結合制成兼顧堅固和保溫的土坯磚.這樣制成的土坯的蓄熱能力強,熱穩定性好,雖然在加熱時升溫較慢,但在停止供熱后,持續散熱的時間很長,這就使火炕具有了在熄火以后還能夠在較長時間供暖的特點,尤為適合氣候偏寒冷的地區。有些地區也有利用石板作為主要砌筑材料的,這種火炕具有加熱快,散熱迅速的特點。
火炕的炕面多由沙土抹成。為了清潔,炕面上要鋪上一層席子,民間俗稱為“炕席”,就是北方人家用來鋪炕的席子??幌话銥楦吡唤斩挕⑻J葦秸稈的篾條編制而成,炕席的特點是透氣性好,散熱均勻,比起沙土炕面更方便清潔,鋪在火炕上,既美觀,又實用。但是這種較為原始的炕席缺點也很多,用久了編織部分會因磨損而損壞扎人,而且,由于炕頭溫度較高,這里的炕席容易被燙壞。后來,牛皮紙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有條件的人開始用牛皮紙糊炕,上面再刷上清油,這樣的炕面比炕席的效果要好很多,既干凈又平整。
火炕所用的燃料多為干枯草木和玉米水稻秸稈等農作物的剩余物,燃燒后的草木灰呈堿性,可用于中和酸性土壤和農田施肥,無論它的建造還有使用中的能源角度證明了,火炕設施對材料的可循環利用的優良品質。
三、火炕的科學保健意義
火炕的散熱方式是熱量由下而上,人們睡臥在火炕上時,不會因為散熱不均而造成頭熱腳涼的現象。由于頭部枕枕頭,高于身體其他部分,所以很符合人體的受熱方式。中醫認為,火炕對一些虛寒體質和寒性疾病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能夠溫散寒邪,防止人體陽氣受損,預防寒邪對人體的損害。而且,火炕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風濕寒性關節痛、頸椎病、腰間盤突出癥等疾病患者,有著很好的療養作用和預防效果。[3]
四、火炕在旅游業的應用前景
隨著中國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城市的人們選擇在閑暇之余外出旅游,整日生活著高節奏高效率的鋼筋水泥城市森林,讓人們更多的選擇返璞歸真的自然風光和原生態的旅游地,而作為農村特色之一的北方炕文化為主的農家樂旅游產業,越來越受作為社會主干力量的中年人和老年人的青睞。一方面,這種飽含北方炕文化的農家樂,可以吸引沒有住過火炕的人體驗火炕的生活,現在生活節奏很快,人們的時間觀念增強,無暇去進行交流,再加上現代世界物欲橫流,很多人們看重眼前的實際利益,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通過炕文化農家樂提供的這一方自由的空間,人與人之間盤坐在一席炕上,言語間只有情真意切,再無半點隔閡,這樣的“火炕交流”是情感宣泄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寄托,不僅豐富了情感生活,而且可以讓迷失在城市森林的人們找到歸屬感。另一方面,曾經住過火炕的人,尤其是在火炕上長大的這一批人,對火炕都有很親切的感情,重溫暖暖的火炕情。
五、火炕的傳承意義
以火炕作為供暖方式的住宅是北方地區農村住宅模式的主體,在保有傳統火炕的前提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先進的設計水平,解決傳統火炕的不利問題,做到節約能源,提高熱效率、衛生環保,增加舒適度,從而提高人居環境質量?;鹂蛔鳛楸狈教赜械囊环N農村民居文化現象,具有大量性、普遍性的特點。尋求一種適合當地氣候、地理特點、盡可能使用本地區建筑材料的居住建筑節能模式,減少居住建筑能耗,提高農村居住建筑技術含量。推進城鎮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農村,為北方地區村鎮的居住建筑節能提供參考,對減緩我國的能源危機和減少環境的沖擊都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二十五史(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30.
[2]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甲)[M].臺北:大化書局,1979:22.
[3]周偉.火炕與健康[OL/G].周偉話養生,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