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艷光
中共六盤水市委黨校
摘要:米歇爾·福柯的研究領域充分體現了對社會底層“被邊緣化”的社會群體的關注,其思想直指社會現實,充分表達了對這些社會群體的同情。農民工作為我國二元經濟結構背景下產生的特殊社會群體,處于社會底層,并逐漸“被邊緣化”。作為教育研究工作者,應該以福柯的思想為啟示,在教育學學科體系建設中關注農民工群體這一發不出的聲音,敢于創新,積極探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立的農民工職業教育學科體系。
關鍵詞:農民工;福柯;職業教育學科體系
一、簡析福柯思想
西方思想家曾用這樣三句話評判福柯: 一個反人本主義的人文科學家,一個非歷史主義的歷史學家,一個反結構主義的結構主義者。縱觀福柯的思想體系,我們很難將其思想進行歸類,到底屬于哪種“主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思想的創造性和獨特性對于今天的社會科學研究仍有重大意義。癲狂、知識、知識型、權力、性是他尤其關注的五大主題。這五大主題的研究領域都聚焦社會底層群體,主要包括癲狂者、精神病人、監獄中的罪犯、同性戀者等。福柯在其思想體系中善于關注處在“中心”之外的人與物,并且希望打破這兩者之間的界限,試圖告訴人們或許還有另外的一個被權利強制忽視了的世界。而這個世界才是本來真實的世界。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福柯代表了社會上千千萬萬發不出聲音的廣大邊緣化群體。
二、農民工職業教育學科體系建設現狀
從福柯的思想出發,農民工這一特殊社會群體在微觀權力背景下被社會逐漸邊緣化。農民工是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后在我國經濟體制轉軌時期和社會轉型時期形成的特殊社會群體。目前,我國農民工人口已超過2億,并呈每年增長的趨勢,并且在這2億多農民工群體中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主體,新生代農民工自身有著強烈的教育需求。農民工自身在為城市建設、工業化、現代化做出貢獻的同時,卻被城市排斥,被邊緣化,無法獲得同等的權利和保障。打破農民工群體被邊緣化這一局面需要大力發展農民工職業教育,而發展農民工職業教育的關鍵在于加快建設農民工職業教育學科體系。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教育系統內部,明顯地處于一種“被邊緣化”的位置。作為職業教育補充的農民工職業教育學科體系建設更是“被邊緣化”。農民工目前在教育體系中是發不出聲音的群體,國家在教育的制度政策層面都沒有完善的保障,他們的教育權利義務也處在失語的狀況。另外,從學術界來看,近年來雖然對農民工職業教育的研究逐漸增多,但是對農民工職業教育學科體系建設的研究還很少。第四次工業革命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將我國2億多的農民工群體轉化為推進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本,關鍵要靠發展農民工職業教育。因此,在這樣一個學科體系建設現狀和經濟背景下,加強對農民工職業教育學科體系建設的研究具有長足和深遠的影響。
三、農民工職業教育學科體系建設對策分析
(一)以福柯為榜樣,敢于向權威挑戰,為社會底層說話,為發不出聲音的社會主體說話。對于農民工這一被社會邊緣化了的發不出聲音的特殊社會群體,在教育中我們就要讓他們發出聲音,真正實現教育為所有人服務,實現教育以人為本的宗旨。為此,在教育學學科體系建設中,廣大教育研究工作者要敢于創新、敢于嘗試,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民工職業教育學科體系。舒爾茨曾說過:“世界大多數是貧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那么你就會懂得經濟學當中許多重要的原理。”那么同樣,如果你懂得窮人的教育,那么你就會懂得教育學當中許多重要的原理。因此,應當從政策層面加快構建農民工職業教育學科體系,使之成為教育學學科一個獨立分支,推進我國決勝脫貧攻堅和深化教育學科研究的進程。
(二)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指導,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農民工職業教育學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應用科學。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不僅是指當前的農民工教育實踐,更重要的是指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需要的實踐,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大數據時代,我們需要的是智能型的人才,農民工職業教育學科體系建設只有緊密結合當代實踐, 與時俱進, 才能開拓農民工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境界,才能夠不斷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理論、構建新體系。另外,在實踐的基礎上,農民工職業教育學科體系建設要具有前瞻性, 要積極探索與創新符合未來社會和農民工教育實踐需要的農民工職業教育學科體系以及相應的實施保障等。
(三)借鑒與本土實際相結合,完善農民工職業教育學科體系建設。從國內和國外職業教育發展現狀來看,不管是職業教育發展水平還是職業教育學科體系建設國外一些發達國家都遠在我國之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農民工職業教育學科體系應積極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在結合我國自身發展實際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的豐富、完善農民工職業教育學科體系。
參考文獻:
[1]張躍進.中國農民工問題解讀[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
[2][法]米歇爾·福柯:規訓與懲罰(劉北成、楊遠嬰譯)[M].北京:三聯書店,2007.
[3]李若柔.福柯與邊緣化[J].文學界:理論版,2011(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