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辰
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摘要: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既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石,亦為其核心內容。它是馬克思從“現實的人”的生產出發,以深邃的歷史洞察力,運用科學的方法,通過對人類社會的橫向結構和縱向發展的深刻剖析而收獲的科學理論碩果。通過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方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應運而生,成為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中國化的偉大創舉。
關鍵詞: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馬克思發現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對人類社會歷史“斯芬克斯之鏈”探索的最光輝的理論結晶,是一種前無古人的全新而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它和剩余價值學說一道成為馬克思一生的兩大重要發現。社會形態理論,是馬克思從“現實的人”的物質生產出發,以深邃的歷史洞察力,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通過對人類社會的橫向結構和縱向發展的深刻剖析而收獲的科學理論碩果。只有社會形態理論的創立,才能使唯物史觀成為被社會歷史所證實了的科學真理。
馬克思在創立社會形態理論的過程中,充分汲取和利用了人類思想文化發展進程中一切有價值的優秀遺產。追本溯源,馬克思之前的社會歷史觀,大體經歷了樸素史觀、神本史觀、人本史觀和理性史觀。在這些五光十色的各種社會歷史觀形式中,可以找到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觀點的胚胎和萌芽。因此,它們都可以視為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的思想淵源。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與任何科學理論一樣,它也有萌發、探索、形成、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大體說來,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經歷了馬克思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轉變過程。是伴隨歷史唯物主義的確立而初步形成,在政治經濟學研宄中得到發展,最后在馬克思晚年研究歷史學、人類學中臻于完善的過程。
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的內容博大精深,其內核具體凸顯為社會形態的三重論域,即社會形態結構論、社會形態劃分論與社會形態演進論,它們動靜結合、主客統一,共同構成一個系統而科學的理論體系。在馬克思社會形態的三重論域下,社會形態是一個由主體和客體構成的有機“藝術整體”。主體要素即從事實踐活動的“現實的人”,客體要素為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構成社會形態的諸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每一要素都不能離開社會形態而單獨存在與發生作用。而作為社會形態主體的人又具有主觀能動性,人創造了人自己,人創造了屬人的社會形態。
馬克思對社會形態的劃分并不是一維的,而是多維的。僅僅從任何一個方面、一個角度來理解馬克思對社會形態的劃分都難以避免地帶有一定的片面性。馬克思對社會形態劃分的多維性具體體現為兩個尺度即科學尺度和價值尺度,三個標準即生產力、生產關系、人的發展。馬克思劃分社會形態的科學尺度與價值尺度不是二元對立的,二者都是完整的“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活動過程的基本內容之一,它們共處于“人的感性活動”這個完整統一體中,并在這個統一體中實現相互聯系和轉化。因此,“人的感性活動”是馬克思劃分社會形態的科學尺度與價值尺度統一的內在客觀基礎。全部的秘密就在于:整個所謂人類社會歷史不外是“人的感性活動”的結果。在“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活動中形成的以生產方式為核心的矛盾關系構成了社會形態演進的內在動力機制,即,人—需要—生產—(發展的)人—(新的)需要—(質變的)生產。社會形態在“現實的人”的需要的內源動力、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動力的推動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斷向前發展演進,其演進過程是一般過程與特殊過程的辯證統一。
馬克思窮其一生不懈探索社會形態的發展演進規律,在不同時期、不同著作中多次、多層面、多角度論及社會形態理論。但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歷史資料的匱乏以及歷史任務的局限,他顯然沒有能夠全面、系統闡釋社會形態理論,社會形態理論的諸多觀點只是散見于不同時期的各種著作中。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而又無可厚非的缺憾,而彌補這一缺憾使其全面化、系統化乃是我們作為馬克思主義繼承者、研究者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是我們堅持、發展馬克思主義所應該潛心研究的重大課題。
毋庸置疑,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是十九世紀的產物,但是它并不因時代的變遷而喪失理論光彩。相反,它依然以其宏大的世界視野、科學的理論價值而歷久彌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社會形態理論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產物,也是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中國化的偉大創舉。可以說,馬克思關于社會形態的原創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理論基石和實踐指南的作用。這正是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普世價值之所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6,3,13.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