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達
摘要:現階段,我國大多數高校的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水平較于其他國家比較低下,這將影響我國體育專業人才的養成。本文主要是探討分析新時期高校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改革,闡述了實驗教學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按照以上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希望可以對我國高校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提供參考性價值,培養出更多專業性體育人才。
關鍵詞:高校;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改革
我國在發展期間一直遵循著“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富國強民發展路線。高校為社會培養了大多數專業技能人才,目前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不僅僅注重其知識水平,更是追求全面綜合發展的新型人才。尤其體現在體育教學方面,為社會輸送較多的專業性體育人才。
一、問題的提出
運動人體科學主要是高校體育教學課程當中的下屬課程,主要是探討分析機體與體育運動之間的關系,還有兩者之間內在的關聯性。運動人體科學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運動生理學,運動營養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化學以及體育測量評價等。該學科具有多項特點,主要是表現在較快的知識更新速度,龐大的知識體系,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社會上對于體育專業有著長時間的偏見,大多數體育專業的學生僅僅注重實踐能力,而忽略了對基礎性理論知識的學習,該門學科的理論教學,特別導致實驗教學長時間處于比較微妙的地位。教育學家認為,在新形勢下,高校培養專業性體育人才時需要注重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并且給予學生較多的實驗項目,這樣可以強化學生的基礎性理論知識,專注于研究新的理論,并且可以注重去解決和分析問題,不斷培養自身團結寫作和創新思維。所以,需要全面改革和創新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這樣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提升該項課程的教學質量,培養大量的專業性體育人才。
二、分析高校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的發展現狀
(一)缺乏重視程度
在大多數高校當中,由于部分高校辦學規模比較小,因此在實驗設備投入方面缺乏較多的自建,并且將設備投入大量放在了理工科專業,缺乏對人體科學實驗室的建設重視程度。導致該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兩方面。其一,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觀念當中將體育教學培養的目標在于運動競技人才,比較看輕理論性教學,更談不上實驗教學。基于以上方面,高校領導缺乏對人體科學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其二,體育專業的教師也缺乏重視實驗教學,大多數教師將實驗教學當作是基礎理論教學的附屬課程,并且教務科沒有安排較多的課時,這樣就無法對實驗教學進行規劃性安排,缺乏實驗教學體系和相應的考核標準。在學生層面,也是注重運動技能的學習,忽略基礎性理論教學的重要性,在上實驗課時常常出現娛樂的學習態度。
(二)缺乏規范的實驗教學考核評價體系
盡管某些高校針對實驗教學制定了較多的衡量標準和考核評價體系,然而因為運動科學實驗存在較大的特殊性,高校制定的考核評價體系缺乏精確性,并且存在大部分高校沒有為實驗教學制定針對性地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隨意開設實驗教學內容。其次,現階段的體育專業教學的考核評價體系都是按照考勤成績和實驗報告成績作為最終的成績,這樣就為實驗報告的評分標準制定帶來了難度,學生在學習期間僅僅將所學內容進行重復,沒有注重實驗教學的技能培養價值。基于以上考核評價體系無法準確性的展示出實驗教學效果。此外,現階段的實驗教學主要是附屬于其他課程,這樣導致其占據理論性成績的比例比較低下。學生和教師僅僅關注實驗報告的完成數量,沒有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
(三)缺乏特色的實驗教學內容
我國高校在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當中常常使用的是醫學的教學模式,大多數教師都是醫學背景出身,注重基礎性理論知識的培訓,沒有過多關注實踐教學。在實際教學期間主要是為學生講解機體以及人體結構,沒有傳授運動實踐相關內容,這樣就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現階段的實驗教學主要是驗證性實驗,學生在學習期間主要是通過模型,標本以及圖片方式,教師只能對其進行填鴨式教學,該種教學方式的實驗過程只能處于被動式,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其他學科出現了較多的設計性實驗,缺乏完善的實驗項目設置水平,存在較高的重復性。例如在教學期間涉及到的測量動態血壓以及血液循環的實驗,重復出現在體育測量評價,運動生理學以及運動解剖學當中,這樣既浪費了實驗資源,還會導致教師和學生失去教學動力和學習熱情。再者,該項課程存在較多陳舊的實驗項目,大多數實驗內容還是較多年前設置的,存在較多的驗證性實驗項目,缺乏設計性實驗,綜合性以及應用性實驗項目。并且現階段的實驗教學模式都是在套用以前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學生在學習期間只需要按照實驗的指導步驟進行,不需要探究其基本原理。由于大部分實驗室缺乏電教設備,因此在實際教學期間只能夠使用模型和標本,導致教學內容無法體現創新性,阻礙了教學效率。
(四)缺乏實驗設備
相比較于生命科學以及理工科專業的實驗室,運動人體科學實驗室缺乏較多先進的設備,這樣就無法進行相應的實驗教學。由于受到高校行政管理體制的限制,運動人體科學實驗室當中涉及到的教學實驗設備與醫學院和生物學院的實驗設備比較類似,因此出現嚴重的重復采購現象。當前,高校當中出現較多的學科之間融合和交叉情況,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教學培養目標。所以,需要統一管理實驗室教學。其次,大多數實驗設備都是存放在實驗教學當中,這就導致學生在實驗課外無法使用實驗設備,造成實驗教室的設備長時間閑置,這樣就降低了實驗設備利用率,浪費實驗資源。
三、針對高校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的改革措施
(一)創新和改革教學理念,提升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
在高校體育學科當中,長時間出現忽視實驗教學理念,在改革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期間,首先需要注重基礎性理論知識教學,不斷加強實驗教學的重要性。需要全面了解實驗教學與技術訓練之間的影響關系,需要使兩個學科之間相互促進。由于理論往往是來源于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又常常指導理論,因此需要全面加強實驗教學地位,統一安排運動技術訓練和基礎性理論知識講授,不斷掌握運動人體實驗教學的特性以及內在規律,全面深化改革實驗教學,不斷朝向系統化和科學化方向發展。
(二)實驗教學課程體系改革注重系統化和科學化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僅僅注重傳統基礎性理論知識的實驗教學方法已經無法適應現代教學理念。因此,需要全面改革創新實驗教學內容,需要對實驗教學體系進行新建,組合和重選。第一,需要增加實驗課時。現階段,我國部分高校已經將實驗課時的比例提升到30%。根據實驗教學的實際情況,為了加強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就需要增加該項課程的所占比例,將該比例控制在總課時的16%左右。第二,在實際教學期間需要全面堅持實用性,理論性和綜合性教學原則,需要按照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地實驗教學。降低驗證性實驗教學比例,需要提升應用性實驗教學比例,再加上研究性實驗教學,這樣既能夠使得學生充分掌握實驗技能與方法,還可以提升學生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不斷強化學生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在實際教學期間需要有效結合實踐和理論,并且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在教學當中。其二,需要教師在教學期間介紹科研成果,既可以實時更新教學內容,還能夠不斷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三)創新和改革實驗教學方法
高校開展實驗教學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熱情,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并且在學習期間可以養成創造性和主動性,形成獨立學習以及團隊合作的學習氛圍。因此,在創新和改革實驗教學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需要將學生作為實驗教學的主體。需要將基礎性理論知識與實驗教學方法之間存在較多的差異性,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需要在實驗教學工程當中使得學生可以充分參與進來,這樣可以在較大程度上加強教學質量。(2)在實驗教學當中需要涉及較多的方法。運動人體科學學科存在較多的課程,有些課程比較注重基礎性理論知識,有些課程比較注重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期間需要針對不同種類的課程采取對應的教學方法,全面考慮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等。在實際教學期間需要全面加強學生發現問題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注重課后評價和總結的重要性。針對該學科涉及到的所有實驗,教師需要全面記錄和觀察學生的實驗現象,在完成實驗之后需要分析總結學生的實驗情況。需要組織學生討論實驗當中出現的特殊現象與典型問題,并且使得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此外,教師在分析總結期間需要研究其中的內在規律,這樣可以加強實驗教學效果。(4)需要充分應用現代化教學方法:當前實驗室存在大量先進的實驗設備,但是卻沒有學校建立多媒體教學設備。存在某些學校缺乏先進的實驗設備,這時候可以借助于計算機仿真模擬技術為學生展示視覺和聽覺內容,這樣可以使得學生全面掌握實驗教學的實質。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進行改革高校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首先需要分析高校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的發展現狀,主要表現在缺乏重視程度,實驗教學考核評價體系,特色的實驗教學內容以及實驗設備等,基于以上存在的問題,需要創新和改革教學理念,提升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實驗教學課程體系改革注重系統化和科學化以及創新和改革實驗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實現高校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改革目標。
參考文獻:
[1]郭修蘭,郭玉峰,杜艷艷,等.運動表象訓練對運動員視覺表象和運動覺表象的短時和長期效應[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7,36(08):706-711.
[2]廉西娟.虛擬實驗對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的促進與使用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17,17(20):15+17.
[3]趙龍飛,張油福,蔣彬,等.運動人體科學類實驗課程教學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17(10):18-20+22.
[4]王瑋.CBE教學模式對運動人體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實驗課程設置的啟示——以《體適能概論》為例[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6,22(11):104-105.
[5]張宗國.我國體育專業“運動人體科學”學科下課程實驗教學內容優化與整合研究[J].惠州學院學報,2016,36(03):106-109.
(作者單位:內蒙古民族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