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菁菁
摘要:交互式教學是近年來廣為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興起于上世紀70 年代。人們將其應用在許多不同學科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以促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理論學習與實踐練習互動。而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改革也在高校風起云涌,但是其在高校課程中的設計、開發、實施、管理、評價等仍處在探索期,隨著時代的變遷及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與時俱進地不斷創新和改革教學方法。
關鍵詞:大數據;教學模式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以視頻為信息傳輸媒體的微課常態化應用在技術上成為可能,將當下大數據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學已成為諸多高校不斷研究并致力的課題。同時,將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翻轉課堂等融合互聯網精神的學習理念思潮相結合,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利用當下大數據時代的信息高速橋梁構建出高校學生“O+O”(online線上學習與onsite現場學習相輔相成)多維學習空間,融合交互式教學的思想與方法,整體構建教學過程,使之能有效地服務于專業教學,培養出更為多元化、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
進入信息時代,“O+O交互式教學”模式的基本方式在繼承傳統教學方式的基礎之上,運用大數據云平臺等為學生提供更多、更新、更高質量的學習資源。未來隨著云計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線學習和移動學習將成為主流學習方式,為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帶來重大轉變。在已成熟的線上教學基礎之上融合現場老師教學,可以更好地解決線上學習與線下教學有機融合的問題。那么如何利用好數字化平臺來推進交互式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仍是一個比較有意義的研究方向。
基于大數據背景下的“O+O交互式”教學模式必須首先進行整體教學設計,包括教學展示的形式、內容、考核方式,云平臺的利用形式、方法、考核方式等。利用全新教學平臺和教學工具,將專業課程體系加以梳理,形成專業學習的橫、縱向方法脈絡。橫向脈絡以課程體系為主,將課程體系劃分成專業課程群,再由專業課程群逐層細化至課程,并分解為單元模塊。進而依托校企聯盟平臺,整合專業課程群中的優質教學素材及資源以形成專業課程體系資源庫,便于學生學習、實踐及拓展;縱向脈絡則以學生的學習維度為出發點,將學生的學習方式分解為線上和現場,即“O+O交互式”學習。將優質的教學素材及資源依據學生的學習模式、流程、方法及考評,以微課程的形式利用云平臺發布。同時融入交互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深入研究及拓展,以彌補線下課堂教學中的不足。
其實施步驟可分為以下幾步:
一、梳理專業體系,解剖專業課程,優化課程設計
依據行業發展及趨勢將專業體系進行梳理,結合當下企業對于專業人才的崗位需求進行專業課程中理論要求、實踐技能及創新思維拓展的解剖,在此基礎上進行切實可行的課程設計,分解出線上教學、線下課堂教學和校企實踐等3個模塊。
二、科學統籌線上課堂,實時拓展線下課堂,合理分配校企合作課堂
當下飛速發展的設計行業對于專業人才的自主性學習能力要求已是日益提高,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利用教學平臺自主掌控學習且與教師交互式的課堂模式也就變得尤為重要。
(一)線上課堂:科學統籌線上課堂,將交互式教學模式切實引入。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優化課堂教學,定期開展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案例分析、教學策略研討等交流會,整理分析并總結,設計出優質教學資源、教學設計和案例分析。
在線上課堂的模塊中,包括將線下資源庫中的教學元素發布至云平臺,如讀書筆記、課堂教學、案例資源庫、習題集等,實現全教學環節的整體設計;根據教師發布的任務書,明確學習任務,然后利用微課、虛擬仿真軟件等數字化教學資源, 讓學生在移動終端進行碎片化、有針對性的學習,還可以自主申請知識點的測試,通過測試即可認定已經掌握的知識點;設計在線實訓系統,包括習題庫、發布實訓任務書并設定成果提交的截止時間等;學生在移動終端上完成并提交成果,用于檢驗學生的學習質量;管理學生信息,行政班與教學班管理,學生考勤情況、學習進度查看與管理,以及學生成績等,與現有教務系統進行無縫對接;基于整體教學過程的效果、知識點的學習及測驗等作為過程考核的重要依據,從而實現科學精確的評價體系,另外,還可以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習記錄等進行大數據分析,形成多維度的評價體系。
(二)線下課堂中,專業教師根據學生線上學習的情況,完成主要的教學任務,并完善線下課堂內容,通過論壇等形式促成教師與學生、不同學科專業學生之間的互動,相互交流,答疑解惑,展示成果,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們可以登錄共享空間來學習和查閱資料,這也更有利于鼓勵教師來不斷地完善、豐富相關的課程資源,同時也鼓勵企業更多地參與到現代化的網絡空間教學之中,為學生提供更多更新的行業信息和專業資源。在教師與學生、企業與學校的教學互動中,不斷更新、創建課程學習資源,行程資源共建共用、即建即用、易建易用,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三)校企合作課堂中,專業教師和企業導師緊密合作,在完成實地考察、實踐教學的同時,充分整合校企合作資源進行課程資源庫的構建和實時拓展,形成案例、視頻、課程素材等多種形式的教學元素。
在“O+O交互式”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應重點關注三點:
1.課程設計:“O+O交互式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設計課程時,需要將線上、現場當作一個整體去設計,將線上資源與課堂活動結合起來。探索出一個富有活力的適合于數字化云平臺環境的微課程設計模式。
2.導師角色:該模式應該實行雙導師制,由不同的團隊來分別完成線上和現場的教學任務。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教師都有條件、有能力去制作優質線上課程,而企業專家能夠親自進行課堂教學的時間也非常有限。所以,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一線專家作為線上導師負責課程設計, 而校內教師負責教學實施,再輔以培訓,這將有效地減輕教師實施線上現場融合教學時的工作壓力,合理分配校企合作課堂。
3.教學流程:在傳統交互式教學模式基礎上需要增加 “現場導師培訓”和“課程資源本地化”兩個新流程,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完整,從線上資源到現場教學的銜接更加有效。線上導師對現場導師進行培訓,可以使現場導師更快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最大程度上保證其具備足夠的授課技能, 順利地開展教學。現場導師可以對線上課程資源進行本地化,并將本地化資源上傳至網絡學習平臺, 通過不同導師對同一課程的資源積累與更新,教學平臺上的課程資源才會越來越多元化、優質化。
“O+O交互式”教學模式實施的意義在于將微課程的設計與云平臺融合起來,利用信息化平臺,打造學科微課程群,優化微課程設計模式,讓學習進入“云學習”模式;依托于云平臺的共享交互模式,增強老師、學生、企業三大主體之間互動體驗和多渠道的互動方式,給高校教學模式改革提供新思路;線上導師與現場導師的“雙導師制”可彌補高校師資力量的缺陷,更可以適應不同的情境下的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移動學習、終身學習。
由此總結,基于大數據背景下的“O+O交互式”教學模式具備以下創新點:
1.線上+現場
線上由名家名師指導做一整套線上課程,不僅僅是視頻,還包含作業、練習、問答題和項目等都包括在課程設計之內, 現場由校內導師與學生們面對面交流知識,引領學生們做對現場課程內容的討論,使他們更深刻地理解學習的內容。純粹的微課或慕課都有個關鍵問題就是做不了深層學習,而“O+O交互式教學”模式則可以做到深淺交融。
2.雙導師制
由名家名師領銜設計課程的線上學習部分,提供給本專業教師及學生使用;另一方面,本專業教師將根據課程的整體需求,完成線下對學生的教學指導。
3.多平臺組合
除了網頁平臺外,學生還可登錄微信端進行學習,教師亦可選擇通過定制的APP軟件對學生進行現場課堂教學。
4.跨學科、多層次
注重交叉學習,復合能力的培養,不同層次受眾的融合學習。
5.可復制性
由于線上導師與現場導師相互配合、分工明確,合作機制有保障,使得該模式具有很強的可復制性,此教學模式可應用在不同學校的各類學科專業中。這不僅有利于優質課程資源的推廣和擴散,還將降低整體的教學成本。
三、總結
隨著云計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線學習和移動學習將成為主流學習方式,云平臺可以幫助教師將教學設計更加靈活和細化,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O+O交互式”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模式,它可以更好地解決線上學習與現場教學有機融合的問題,學生可以借助線上(Online)微課程方式進行自學,而現場(Onsite)導師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研討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研究精神的有效方式,也是互聯網時代大學教育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在“O+O交互式”教學模式下,課程導師們的角色逐漸從理論講授者轉向學習組織者和資源整合者。運用大數據云平臺等為學生提供更多、更新、更高質量的學習資源,改變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被動、從屬的地位,把學生放到了教學活動的中心,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參考文獻:
[1]金雁.“線上+現場”融合教學的實踐新探索[J].開放學習研究,2016-02-20.
[2]顏鑫,黃婉秀,隆平.基于云平臺+微課展示的項目化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12.10.
[3]吳立軍,徐進,鄒鳳樓.基于全媒體移動課堂的O2O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探索卓有成效的卓越工程師培養途徑[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6.7.9.
[4]劉振鋒.公共資金審計全覆蓋是提高監督層次的重要途徑[J].審計月刊,2014(06).
[5]周榮青.黨政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同步審計模式研究[J].審計研究,2012(04).
[6]黃溶冰,單建寧,時現.綠色經濟視角下的黨政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J].審計研究,2010(04).
[7]彭韶兵,周兵.公共權力的委托代理與政府目標經濟責任審計[J].會計研究,2009(06).
[8]姜梅,吳萬春,邢金榮,田德新,孫可君,馮占國.社會保障基金聯網審計的應用研究[J].審計研究,2007(04).
(作者單位: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