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與計量
文化
中國古代計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最初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實踐中創造了諸如“結繩記事”、“手捧成升”、“邁步定畝”、“滴水計時”等計數和計量的方法。從秦始皇頒布詔書統一度量衡到新中國《計量法》的頒布。從“舉足為跬”到現在的產業技術革命,計量已經成為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也是人類文明過程的縮影。從計量器具的發展到計量管理的進步,都凝結著全社會的聰明與智慧,也形成了計量獨特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


“廢井田、開阡陌”。從度量衡入手,走強兵富國之路。把井田制的1畝地的100方步,改為240方步。丈量全國耕地,摸清家底;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統一稅賦,增強國力。官制銅權、銅尺、銅方升,發放各地,統一量制。當時1步約為6尺,1尺約合23.1厘米;1斤約合253克,1升約合200毫升。
秦始皇吞并六國,統一天下。又統一錢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發表詔書,相當于現在的法律;官制度量衡器具,加封鑒印,相當于現在的計量器具制造許可證制度;仲春、仲秋度量衡全國統一校驗,相當于現在的強制檢定和周期檢定;實施重典、言出法隨,輕則鞭笞、重則株連十族。
明朝初年,郭恒官至戶部侍郎,大肆貪污。私改度量衡器具,大斗進小斗出,短斤少量,巧取豪奪。案發時貪污精糧2400萬擔,竟合明朝一年的征糧。朱元璋大怒,殺貪官污吏萬余人;并整肅計量器具,清查假賬。定出規矩,記賬數字一律大寫:零、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