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特約記者 汪曼莉
認證認可陜企國際化的必由之路
文 / 特約記者 汪曼莉
2016年6月9日,“世界認可日”簽字儀式及座談會現場。
認證認可是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手段和貿易便利化工具,在貿易相關方之間建立和傳遞信任,對于促進質量提升和貿易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陜西認證工作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經過二十余年來的不斷發展,認證對象已由原來的單純的工業企業,逐步擴展到農業、服務業以及行政管理領域之中,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認證的內容也日益廣泛,從原來較為單一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擴展到目前的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體系認證、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以及強制性產品認證、有機產品認證等各種管理體系認證和產品認證。認證已成為陜西企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產品質量,走向國際市場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
截至2016年12月底,陜西各類組織共獲得有各類認證證書17597張。其中質量管理體系證書7421張,環境管理體系證書2260張,職業健康安全體系證書2031張,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4998張,有機產品認證證書322張。
陜西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地理地貌從北向南依次為沙漠、高原、平原、山地,氣候依次為溫帶大陸性干旱半干旱季風氣候、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季風氣、暖溫帶濕潤氣候和北亞熱帶濕潤氣候。秦嶺橫亙陜西中部,為長江、黃河的主要水源地。全省生態多樣,特色農產品、食品資源豐富。同時,陜南漢中、安康、商洛和陜北延安、榆林的大部分縣區為經濟比較落后的區域。黨中央提出把“精準扶貧”作為當前扶貧工作和推動落后地方經濟發展的工作方針,國家認監委也要求各省質監工作對此關注。因此,發展有機農業和有機產品認證成為陜西認證認可工作的重點,以此推動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陜西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陜西省質監局積極推進有機農業和有機產品認證的發展,把推動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縣)建設作為內容的一部分列入了《陜西省“十三五”質量發展規劃》。并利用我省關中、陜南、陜北地區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大力開展有機水果、蔬菜、有機茶葉、有機大米、有機中藥材以及有機加工等產品認證,積極推動地方政府大力培育新的有機認證示范區品牌。同時將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洋縣為陜西有機產業發展示范縣,聯合陜西省農業廳、省林業廳、陜西檢驗檢疫局、漢中市政府共同簽署了《關于進一步扶持洋縣有機產業發展多方協議》。并將漢中、安康、商洛作為生態良好地區,延安、榆林作為生態改進區,先重點發展,再逐步推進,最終達到這些地區大多數縣區有一定數量的有機產業,在全國形成影響力。
洛川和白水的蘋果已被農業部認定為“地理標志農產品”
此外,凸顯特色,陜西優勢農產品生產縣逐步進入國家有機認證示范縣。蘋果、獼猴桃生產面積已成為全國種植面積和產量最大省。洛川和白水的蘋果、眉縣和周至的獼猴桃已成為農業部“地理標志農產品”。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認證中心統計,目前洛川和白水有機蘋果、眉縣和周至的有機獼猴桃認證面積已達21200畝、17000余畝,規模效應所帶來的經濟效應已經顯現。目前,陜西正在大力支持洛川、漢陰縣成為下一批“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
陜西還重點推動了優勢農產品地方標準成為國家標準或農業部行業標準。目前,已有有機獼猴桃、有機蘋果、有機核桃地方標準。為促進有機產品產業的發展,陜西計劃出臺法規,加強監管,要求認證機構結合陜西有機產品認證,將這些標準納入在陜西進行有機認證的強制性要求,以盡快把這些標準上升為省級地方標準,最終達到國家標準或農業部行業標準。
眉縣和周至的有機獼猴桃認證面積17000余畝
有機產品認證標識
當前,陜西認證認可獲證數量相對經濟發達省份還有一定的差距,下一步,將以建設西部認證強省為目標,不斷提升認證認可服務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逐步實現認證認可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為陜西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具體就是努力構建陜西認證認可“五位一體”管理共治新格局,不斷增強全省各級認證監管部門的責任意識,建立和完善機構質量誠信檔案,積極推進新型產品和服務認證,大力開展節能低碳環保等產品認證和能源管理體系認證,大力推動陜西檢驗檢測認證綜合服務平臺建設,鼓勵有條件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開展國際和區域互認,助推陜西優勢企業和認證產品走出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