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特約記者 汪曼莉
檢驗檢測產品質量的“保護傘”
文 / 特約記者 汪曼莉
檢驗檢測作為高技術和生產性服務業,在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得到越來越充分的認識,成為轉變政府職能、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的一大舉措。
近年來,陜西積極組織和動員全省各檢驗檢測機構解放思想、凝聚共識、深化改革、銳意進取,著力推進檢驗檢測工作管理體制改革創新,著力提升全省檢驗檢測機構服務發展大局的能力和水平,開創了新常態下陜西檢驗檢測工作的新局面。

陜西省質監局舉辦首次“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證書”發放儀式

醫療藥品檢驗
資質認定證書居西北第一
產值較“十一五”末增長130%
特種設備定檢率達到100%
截止2016年12月底,陜西頒發省級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證書1570張,涵蓋產品質檢、環保、交通工程、建設工程、車輛檢測、石油化工、疾病預防、公安刑事技術機構等社會各個領域,數量均位居西部第三,西北第一,在全國排名第16位。
“十二五”末,陜西依法取得資質認定并向社會開展業務的檢驗檢測機構達1300多家,數量較“十一五”末增加45%;產值達到54.06億元,較“十一五”末增長130%;檢驗檢測行業從業人員達31525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3292人,占總人數的10.44%,人員數量和素質結構不斷優化;實驗室總面積158萬平方米,固定資產原值達71.7億元,較“十一五”末均呈現了較快速度增長。檢驗檢測行業作為高新技術服務業的特征日益顯現,地位日益提升,全省檢驗檢測市場活力不斷激發。
同時,各類質量檢驗機構共擁有檢驗檢測儀器設備102505臺,飛行時間質譜儀、液質聯用儀、氣質聯用儀、離子色譜儀、智能材料試驗機、電子顯微鏡等先進設備已經被眾多機構采用配備;獲得資質認定的檢測機構技術能力明顯提升,檢測項目達536166項,執行方法標準94390項,產品標準69756項;2015年全省各類質量檢驗機構參與科研項目總計439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7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235項;參與制修定標準1156項,其中國際標準3項、國家標準914項、行業標準102項、地方標準137項;參加國家組織的能力驗證總數2726項,完成測量審核617項,較“十一五”末均有了較大幅度增長。
“十二五”期間,陜西計量技術機構科研能力穩步提升,各級計量技術機構參與科研項目總計153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32項,省部級科研項目68項;參與制定計量技術規范84項,其中國家計量技術規范25項、行業計量技術規范55項、地方計量技術規范4項。形成以依法設置法定計量檢定機構為主體、授權計量技術機構為補充、覆蓋幾何量、熱學、力學等十大計量領域的量傳溯源體系,為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計量技術支撐。
陜西省市兩級特種設備檢驗機構儀器設備投入總值達到8230萬元;截至2015年底,共完成各類特種設備檢驗數量1 0 0萬余臺(只),是“十一五”期間的2.4倍。特種設備定檢率達到100%。特檢技術機構與西安交大、西北大學等高校和有關研究機構開展有效合作,解決各類技術難題。并全面建成材料分析、無損檢測、鍋爐能效分析和水質分析4類專業實驗室,為陜西特種設備安全運行奠定了堅實的技術保障基礎。
承擔國家重大項目關鍵設備的型式試驗
為中省大型投資項目提供技術支持
開展重點工程的計量器具檢定
在質量檢驗領域:“十二五”末,陜西建成國家級質檢中心27個,較“十一五”末增加了5個;建成省級質檢中心54個,較之“十一五”末增加了9個,這些質檢機構的成立和運行有效的服務了經濟發展,為國家重點工程、國計民生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西高院的高壓電器質檢中心承擔了“國家電網”、“三峽工程”、“核電工程”等國家重點工程中絕大部分關鍵設備、高端產品的型式試驗;陜西省質檢院的國家農副加工產品質檢中心積極承擔“國抽、省抽”任務和風險監測工作,為陜西乃至全國食品質量安全保駕護航;國家鈦產品質檢中心為我國航空航天新材料檢測研發提供技術支撐)
在計量檢測領域:“十二五”期間,新建/籌建陜西省能源化工產業計量測試服務平臺(中心)、陜西省電力裝備產業計量測試服務平臺(中心)、陜西省裝備制造產業計量測試服務平臺(中心)等產業計量測試機構,助推陜西產業轉型升級。(省計量院圓滿完成總長度超過5000公里的全省高速公路計重收費衡器以及“西氣東輸”工程中2300公里管線上各類計量器具的檢定任務;開展了包括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中鐵一局境外斐濟公路建設項目等在內的全省大型企業及項目在用計量器具檢定/校準工作)
在特種設備檢測領域:批建陜西鍋爐能效測試與研究基地,省鍋檢所、省特檢中心在楊凌、府谷等地建立外派工作站,為陜西節能減排工作以及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地技術支撐和保障。(在“三星”西安項目、天然氣長輸管道以及各類大型能源化工項目建設中,省、市特檢機構做到了提前介入、優質高效服務,確保了中省大型投資項目按時竣工)為陜西特色優勢產業增強創新能力、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品質量、改善投資環境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撐。

檢定人員在西氣東輸寧夏中衛壓氣站進行在線檢測

檢驗人員對電站鍋爐進行檢驗

左圖:工作人員正在檢測油樣

右圖:技術人員檢測幼兒園室內空氣質量
出臺多部地方性法規
完善評審員/審核員隊伍培養和管理制度
試點開展行政監督員制度
完善制度設計,合理規劃布局。陜西相繼出臺并修訂《陜西省質量檢驗機構管理條例》、《陜西省計量監督管理條例》、《陜西省特種設備監察條例》以及《陜西省電梯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等多部地方性法規;全省依法依規對省計量院、市級計量所和省直管縣局所轄的計量技術機構新建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進行立項規劃審查,有效避免了重復建設;對各特檢機構檢測項目、檢測地域進行了科學劃分,及時制定和完善各類特種設備安全相關標準20余部,目前陜西特種設備檢驗機構實現地域全覆蓋,檢測能力除客運索道、超臨界鍋爐外,所有檢驗工作已經實現了全覆蓋。
規范評審/審核程序,提升評價水平。為有效深化并加快評審員/審核員隊伍建設,在對專業技術人員嚴格考察、篩選的基礎上,成立技術委員會組織編寫了各類培訓教材和作業指導文件,定期組織培訓考核評審員/審核員,逐步量化和完善評審員/審核員績效評估機制,建立數據庫規范評審員/審核員的使用和管理,評審員/審核員隊伍培養和管理制度日趨完善。
緊貼民生熱點,加強證后監管。全省先后組織對涉及人民群眾財產和生命安全以及公共安全領域的800余家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機構進行了監督檢查;實施了對省、市、縣三級58家計量技術機構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的監督檢查;連續開展計量技術機構規范化管理工作;對全省特種設備檢驗機構從檢驗質量、服務質量、內部自評等方面每年進行1次監督檢查,有效地提升了監督檢查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加強隊伍建設,提升監管能力。鑒于基層監管力量薄弱、人員流動頻繁、能力素質參差不齊的現狀,陜西每年定期組織市縣局檢驗檢測工作監管人員培訓,分行業特點編制各類培訓資料配發使用,并試點開展行政監督員制度,確保各級監管能夠履職到位。
未來五至十年,將是陜西社會經濟全面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檢驗檢測行業將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必將在服務質量提升、進出口貿易、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下一步,陜西將扎實做好新制度下陜西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工作,不斷提升計量技術機構規范化管理水平和技術能力,全面加強對特種設備檢驗機構工作質量的監管力度,有效確保檢驗檢測行業的公正、科學、準確、可靠,進而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使檢驗檢測市場主體更具活力,在經濟結構優化、發展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中發揮更加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