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董 茜 圖 |游 宇
一艘質檢“航母”的實力
◇文 |本刊記者 董 茜 圖 |游 宇
在中國制造業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的新階段,和著邁向質量時代的主旋律,“重慶制造”作為一支重要的生力軍,隨著一艘檢驗檢測認證“航母”正揚帆遠航……圍繞重慶“6+1”支柱產業和“2+10”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國家質檢基地這艘“航母”在金鳳起航,并將逐步形成綜合性的檢測服務基地、科技創新基地、標準研發基地和國際示范交流基地,成為產業發展的助推器、科技創新的孵化園。
‘Made-in-Chongqing’, as a major force in the new phase whe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been striding up to mid-high end standards, with the melody of the era of quality, is about to spread its sails with the ‘aircraft carrier’ of quality inspection. The National Quality Inspection Base has now set sails at Jinfeng, embroidering on Chongqing’s ‘6+1’ pillar industries and ‘2+10’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is going to gradually develope as a comprehensive institution that functions as inspec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ng,standards setting, and internationally demonstrating and communicating; it is a booster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an incubator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當時,如果沒有市政府的頂層設計,沒有市質監局黨組的高瞻遠矚,沒有質監系統垂直管理的大環境,我們不可能順利邁出改革的‘第一步’。”重慶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簡稱“重慶計量質檢院”)黨委書記王承對記者回憶說,早在2005年,重慶市質監局黨組一班人在調研中發現,當時的質監技術機構存在“散小弱,亂爭搶”的垢病,便果敢啟動對所屬計量質量檢測技術機構進行改革整合,“沒想到,這一想法得到了重慶市政府的高度認可。”
重慶檢驗檢測機構改革隨之啟幕,并逐漸走上一條縱向整合、橫向聯合、立體融合的發展道路,質檢“航母”雛形開始顯現——在全國省級技術機構中率先完成了技術機構整合,成立了重慶計量質檢院,形成了覆蓋全市的“1個院、6個分院、24個區縣所”的計量質量檢驗檢測體系,讓重慶質檢技術機構由“千枝散葉,百花齊放”變成了“一株獨秀,獨掌乾坤”的新局面,這意味著該院加快打造標準、認證、計量、質量“四位一體”的第三方檢測機構。2015年,重慶檢測認證(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通過改革,重慶計量質檢院逐步建立起“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精細化管理、一體化服務、集團化發展”的運行機制,干部職工的自身空間得到發展,加快了計量質檢檢測走向市場,為構建基礎牢固、優勢明顯、功能完備的社會公用檢測平臺奠定了基礎。
得益于各方厚愛和期望,重慶計量質檢院被列為重慶市委、市政府重點打造的“三大科技平臺”之一,這為該院加速打造質檢“航母”再添重要籌碼。

“哪里是產品質量檢測測試中心,哪里就是研發的高地,最終那個地方的制造業也會更好地發展。”在重慶強力實施質量強市戰略的背景下,2014年9月,國家質檢基地在金鳳產業園正式動工建設。
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國家筆記本電腦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等,細數國家質檢基地內的10大國家級檢驗中心,有8個中心正來自于重慶計量質檢院旗下的國家級中心。在“一場、兩平臺、十中心”的國家質檢基地建設框架下,過往十年間,陸續落地重慶的國家級質檢中心,到今天又將有一個規模更大、檢驗設備更加尖端的檢驗“新家”。
“人民關心什么,我們就服務什么;重慶發展大局需要什么,質監就會主動服務什么。”重慶市質監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宗清告訴記者,每一年的年度主題及服務重點是什么,完全從“大調研”中來。
“在搭建國家質檢基地建設框架時,我們提出要把這些國家級檢驗中心入駐基地,就是考慮到要對應重慶支柱性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這些產業領域的質檢能力必須得到強有力的硬件保障。”重慶市質監局黨組一班人在走訪一些區縣工業園區發現,各個區縣的產業集群特色越來越鮮明,伴隨著一些新興產業開始崛起,即便是傳統產業領域,一系列的新材料、新原件、新產品紛紛涌現面世。隨著待檢的產品類型越來越多,以及國家級質檢中心建設,都對檢測場地和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在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等大前景下,重慶現代工業的發展,都時時刻刻在考驗著重慶質檢的硬實力。經調研論證后認為,國家質檢基地是最佳的選擇……
2016年9月1日,全國首個“國家質檢基地”在重慶掛牌,這意味著重慶質監局黨組10余年來殫精竭慮地打造市場監管的技術支撐、企業提質的科研平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終于“修成正果”。毋庸置疑,隨著國家質檢基地項目的陸續建成,重慶將建成全國最大檢驗檢測基地,越來越多的“重慶造”向著新的高度攀登,重慶因此會更加快速地建成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


今年年底,重慶計量質檢院旗下的多個國家質檢中心,都將陸續整體搬遷到國家質檢基地。其中整體搬遷工作量最大的,要數國家熱工流量儀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重慶)。
“現在我們的辦公與檢測用地大約有2000多平方米,年底搬入基地后將擴大到9000多平方米。”該中心主任、重慶計量質檢院院長戚寧武說,整體搬遷到基地后,檢測能力肯定會有更大的提升。僅以液體流量計為例,現能檢測300毫米口徑的,僅覆蓋全市60%的液體流量計,而在今年年底的“新家”里,檢測口徑可達800毫米,就可以覆蓋到全市85%以上的液體流量計。這個對于重慶的流量生產企業而言,不再遭遇到外地送檢又費馬達又費電的窘境。
檢驗水平提升,毫無疑問將推動整個行業的技術實力不斷增強。拿占全國產能40%的“重慶造”燃氣表來說,在技術規范的制定與編審中,該中心做出的25MPa質量法氣體流量標準,不僅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還可媲美國際水平。毋庸置疑,通過這樣的技術支持,以及委托試驗,“重慶造”產品技術更新更快,掌握市場的話語權就更加鏗鏘有力。
同樣與老百姓、企業聯系緊密的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今年也將整體搬遷到金鳳的國家質檢基地。搬遷后寬敞的試驗場地,也給這個國家級的能源計量中心帶來了更多施展拳腳的空間。
“一些需要檢測的大型設備,動輒數十噸。檢測這些大塊頭,受場地因素制約的情況十分突出。”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重慶)相關人員談到,一些工廠需要的大型設備,比如大型風機、電機等等,能耗等級如何,檢測起來十分困難。進入國家質檢基地后,大型電機等設備的能耗檢測“都不成問題”,這就為企業節能減排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撐。
“工業用電上,可以說70%的電力能耗用在了這些大型電機上。”企業每月看著這么高的能耗使用清單,往往都是兩眼一抹黑。在不同時段,車間使用的能耗怎樣,設備的匹配度怎樣,電器設備高能耗背后存在的損壞風險等等,企業都沒法摸清楚。當電器設備出現問題了,又面臨著高昂的檢修和停工成本。該中心搬遷到基地之后,還將啟動能耗管理分析數據平臺,為企業的能耗檢測、分析、評估以及節能改造供數據支撐。
利用新的能耗管控共享平臺,重慶的合同能源管理也將具備最堅實的數據基礎。在國家“十三五”能源規劃中,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作為有效的節能減排方式進行廣泛推廣。但在實際運用上卻是以節能減排的約定方式出現。“節能改造方與企業進行改造約定,都是通過估數,模擬以往的能源消耗總體情況進行約定。通過改造到底能節能多少,成了模棱兩可的事。”據介紹,正是基于沒有相應的數據支撐,企業到底能從節能改造中獲得哪些收益,誰都說不清,企業也沒了改造的積極性。這樣一來,作為第三方的數據提供者,建設這個能源數據平臺顯得尤為關鍵。
當前在重慶計量質檢院辦公的國家級筆記本電腦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在搬遷至質檢基地后,其質量檢測實力也將實現一次飛躍。該中心目前擁有兩套3m法全/半電波暗室和2套屏蔽室。在國家質檢基地,該中心將新增1套10m法全/半電波暗室,1套OTA電波暗室,3套屏蔽室。該中心相關人員介紹,屆時,重慶在電磁兼容檢驗領域將覆蓋信息技術設備、音視頻產品、家用電器、照明電器、汽車電子產品、智能機器人、軍工產品、工科醫療設備、北斗產品等全領域、全項目,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目前,“重慶造”筆記本電腦產量已占到了全球的1/3,也就是說,全球每3臺筆記本電腦,就有1臺產自重慶。筆記本電腦配套企業的數量已接近1000家,已成為重慶的支柱性產業之一,筆記本電腦的檢測認證同樣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國家筆記本電腦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作為西部地區惟一一個能檢測筆記本電腦的國家級質量檢測中心,能為企業提供數十項國家強制檢驗標準檢測,為筆記本電腦產業鏈上的企業提供了更便捷的檢驗服務。據介紹,電子信息相關企業及配套企業可以通過委托檢測或比對試驗來獲得產品質量的準確信息,如從原材料進貨檢驗到半成品、成品檢驗,企業在此可及時獲取檢測數據,為促進企業產品質量的改進贏得了時間以及技術支持。
The Strength of Quality Inspection as an 'Aircraft Carrier'
Article | Dong Qian Pictures | You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