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科龍 圖|劉汪洋
堅守質量 成就品牌
◇文|本刊記者 陳科龍 圖|劉汪洋
對于質量的態度,長安、力帆豈止是“嚴苛”,更是達到了“絕情”。2010年3月,兩家企業一同獲得首屆重慶市長質量管理獎——此獎系重慶市政府授予在質量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的最高榮譽獎,每一屆獲獎企業不超過5家。毋庸置疑,這既為“重慶造”產品掙足了顏面,也給“重慶造”貼上了“高品質”的形象標簽,為更多重慶企業樹立了標桿,讓更多“重慶造”在追逐質量、打造品牌之路上有了清晰的方向。
The attitudes of CHANGAN and LIFAN toward quality are more like ruthless than strict. In March,2013, the two companies were granted the first Chongqing Mayor Quality Administration Award,which is the greatest honor, awarded by Chongqing municipal government, for the enterprises that have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quality development (only less than 5 can take it each tim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two models have won handsome honors for those ‘Made-in-Chongqing’ products and tagged ‘high quality’ on them, but also set benchmarks and directed elaborately for more enterprises in Chongqing to improve their quality and establish their brands.



2016年2月,長安汽車被國家質檢總局授予“中國出口質量安全示范企業”。
“中國出口質量安全示范企業”是中國出口商品的質量綠色通行證,是出口企業在質量方面的最高榮譽。這份沉甸甸的獎牌背后,是長安汽車極為嚴苛的質量管控,正如“長安”二字傳達出的意義——“長久安全”。
從研發到售后,長安汽車努力營造“絕情抓質量,誠信不妥協”的高壓氛圍,依靠科學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和世界一流的產品質量標準,形成了一套全面的質量管理體系。
在研發流程和試驗中,長安汽車建立了產品開發流程(CA-PDS)、試驗驗證體系(CA-TVS)等規范。這涉及汽車環境、強度、安全等 15個領域的4500余項試驗,試驗強度超過用戶使用強度的3倍,可以保證每一輛車均能滿足用戶使用10年/26萬公里的可靠品質。
在售后質量提升上,長安人秉承 “零缺陷、零損失、精益求精”的制造理念,把售后質量提升作為重點工作,確保缺陷不流出工位、不流出車間、不流出工廠。
對于供應商,長安汽車同樣重視。為了保障零部件的質量,確保零部件質量的可靠性,長安汽車積極推進供應商QCA認證,將質量目標細化到每一個零部件,分解到每一個供應商。
2016年,重慶市汽車產業產量突破300萬輛,實現產值4700億元。這份成績少不了像力帆這樣的民營企業的努力。

“力帆在汽車分時租賃上可以說已經走到了全國前列,全國共有6000多輛盼達汽車,車輛的使用率大約80%。”力帆集團產品認證管理中心總經理張軍對盼達贊不絕口,“模式好,價格低,當然會受用戶歡迎,但對盼達來講,最重要的還是汽車質量。”
誠如張軍所言,質量是一家企業的生命。對質量的重視,深深地鐫刻在力帆人的骨髓中,力帆集團董事長尹明善提煉的18條企業語錄中,就有16條與質量相關,如“不抓品種,一窮二白”“英雄本無種,創新論成敗;富貴豈有根,質量定興衰”“質量就是飯碗,用戶才是老板”。
力帆集團質量總監李龍提出“不把市場當試驗場”,并從質量的預防、過程控制及質量提升上下功夫。以質量人自居的李龍,同時也是力帆摩托車生產的管理者。李龍對力帆摩托車的質量要求可謂嚴苛至極。“力帆的摩托車每年都會參加各種摩托車越野賽或錦標賽,以KP150摩托來說,至今已拿下了國內外15個冠軍。”之所以叫“KP”,就是要讓力帆摩托車去和別人PK,李龍要求力帆的摩托車“先上賽場,再上市場”。
李龍近乎嚴苛的標準也讓力帆結下了質量的果實,KP150摩托車年銷售量在1萬臺左右,剛上市僅有4個月的KP200也已經銷售了3000多臺。
“舒適耐久、設計創新、服務滿意、技術先進。”李龍對質量的定義并不囿于傳統觀念。
(本組稿件采寫得到了中國質量報重慶記者站蔣維勝的支持)
Hold Fast to Quality to Establish a Brand
Article | Chen Kelong Pictures | Liu Wang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