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 編
你喜歡吃薯條嗎?你吃薯條時喜蘸番茄醬嗎?如果你是“土豆+番茄組合”的超級粉絲,那么,英國人保羅培育的番土豆,對你來說,真是一個天降的福音??!這是一種奇葩植地上生番茄,地下長土豆,可以一次性解決薯條和番茄醬的問題!如果你很好奇這么神奇的植物是怎么來的,那就讓我慢慢告訴你吧!

土豆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蔬菜,是營養學家眼中的蔬菜明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食物之一。蒸煮炸煎、片塊條泥,可以說,土豆是英國菜甚至整個歐洲菜中當仁不讓的主力軍,甚至有人開玩笑說,英國人只會做土豆和魚。這也難怪,當16世紀時,西班牙探險家從南美將這個號稱結出“魔鬼蘋果”的神奇植物帶回歐洲后,土豆逐漸以其高產的特性贏得了歐洲人的一致喜愛。如今,土豆已經成為了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前三者是小麥、水稻和玉米。番茄則是我們常說的“西紅柿”,既可生吃,又能熟吃,營養豐富。
面對如此美味的兩種食材,一位英國人保羅運用一種很古老的農業技術——嫁接,讓這二者煥發出新的生機。

所謂嫁接,是指通過現存植株的切片而不是通過種子來繁殖植株的方法,其實就是將一種植物的嫩枝或幼芽剪下來,移植到另一種植物上的莖或根上,并讓二者共同生長成一個完整的植株。被嫁接的枝或芽叫做接穗,接受嫁接的植株叫做砧木,二者的嫁接,可以將擁有良好品質的接穗和抗病蟲能力強的砧木結合起來,真是種一舉兩得之法。其實,番土豆的培育過程并不復雜:在土豆長到半米高左右時,修剪掉部分枝葉,然后將番茄嫁接到土豆的莖上,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育,番土豆就能閃亮登場啦!
當然,要想真正一次性解決番茄醬和薯條的問題,還需要果醬加工和薯條加工,番土豆只能一次性解決原材料的問題。
你可能會有疑問,為什么植物嫁接之后還能活呢?這是植物受傷后的強大自愈能力在起作用。嫁接后,接穗和砧木的創面緊緊貼在一起,它們的細胞仍在不斷地分裂,并在創口處產生一種促進創傷愈合的物質(創傷激素),結果因為細胞的增生,在傷好了以后,它們就成為連接在一起的植株了。
但出現這個結局的前提是,兩種植物的親緣關系越近越好。親緣關系越近,在植物內部組織結構、生理和遺傳上就越相近,嫁接后的成活率就越高。番茄和土豆還真的是“遠房親戚”,它們都是茄科植物大家族中的一員,而且它們的老家也離得不遠——土豆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帶,番茄起源于中南美洲地區。因此,番茄、土豆彼此的“親和力”還是蠻高的。
除了親緣關系,植物在嫁接之后要成活,還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植物的“身體素質”要好。簡單說,就是生命力要非常旺盛,體內累積的營養要足,這樣,細胞組織分裂就會快。適當的溫度也很關鍵。一般來說,溫度在10℃以下時,植物的愈傷組織基本不生長;在15℃-20℃時,愈傷組織生長開始加快;在20℃-30℃時,愈傷組織生長最快;30℃-40℃時,愈傷組織生長開始受阻;超過40℃時,愈傷組織又停止了生長。當然,由于植物種類的不同,它們最適宜的生長溫度也不同。保持傷口濕度也是成活關鍵,雖然不同植物嫁接后需要的最適宜溫度都不同,但它們都需要保持傷口的濕度,只有在接口處空氣濕潤、相對濕度接近飽和的情況下,愈傷組織才能很快生長。

番土豆真的算不上什么神奇的植物,更與變形金剛沒有半點關系,只是運用了“嫁接”這種農業技術而已。不過,如果追求大面積種植的話,它確實對農業有好處,畢竟,番茄生在地上,土豆長在地下,一種作物兩種收獲,節約土地了啊!
●資料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