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火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技術突破,火對于古代先民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當人類尚不能熟練地生火時,一旦部落里的火種熄滅了,不僅重新點燃很困難,而且還預示著部落將會衰退或遭遇重大的威脅。因此,原始部落選派出專門的人來管理火種,后者必須不停地給火焰添加燃料,保護它不至于熄滅。在部落中,這樣的人被賦予了崇高的責任以及榮譽。盡管后來人類生火的方法日益成熟,技術上逐漸到了不需要再由專人看管火的地步,但這個神圣的職務還是被保留下來了,變成了一種帶有儀式性的職業。
很多人都以為祝融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當中的火神,其實不然,祝融這個名字原本指的是掌管火的官職。《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祝首先可以解釋成巫祝,即祈禱和主持祭祀的人物,《說文解字》:“祝,祭主贊詞者。”夏商周時期設有許多負責祈禱的官職,稱為祝。《周禮》中就記載有太祝、小祝、喪祝等等。融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成“炊氣上出”,即炎熱的氣流,指的是火焰燃燒時,上方受熱而扭曲的空氣。《左傳·昭公十八年》:“夏五月,火始昏見。丙子,風。梓慎曰:是謂融風,火之始也。”正義曰:“東北曰融風。”《淮南子·地形訓》將來自東北的風稱為炎風。是以融和炎相通,可以用來指示火焰。所以,祝融就解釋成祝禱火焰之人。
關于祝融的第二種解釋來自《史記》集解引虞番:“祝,大,融,明也。”祝融又解釋成廣照的光明。

火神祝融畫像(清·汪紱圖本)
祝融被楚國人尊為他們的先祖。《史記·楚世家》開篇談到顓頊帝(黃帝的重孫)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帝嚳在位的時候,重黎當了火正,工作相當出色,《史記》形容他“能光融天下”,所以帝嚳賜姓祝融。由此看來祝融這個稱呼出自帝嚳時。
好景不長,后來共工部落作亂,帝嚳派祝融重黎去剿滅共工部落,重黎沒能圓滿地完成任務,結果被帝嚳殺了。帝嚳命重黎的弟弟吳回接替了哥哥成為新任的祝融。楚國的王室就出自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后也。”

共工和祝融的戰爭在其它史料中亦有記載。《三皇本紀》記載:“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按此記載,這場戰爭是祝融贏了才對,為什么他反倒被殺呢?《楚世家》記載的原因是:“帝嚳使重黎誅之(共工氏),而不盡。”也就是說,重黎沒能全殲共工部落。大概共工部落的殘兵敗將逃走了以后,決開了不周山引發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災難,所以才使得帝嚳怒殺重黎。
《淮南子·天文訓》說:“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原道訓》說共工又曾與高辛(也就是帝嚳)相爭。顓頊、帝嚳、祝融三者代表的是同一勢力集團,所處的時代也相同,這三種說法顯然是同一傳說分化而來的。
《楚世家》說祝融是楚國人的祖先,這就產生了一個疑題。楚人的祖先原本是居住在黃河下游的東夷部落,曾經跟隨蚩尤大戰炎黃。黃帝打敗他們以后,為了削弱其勢力,分流一部分東夷居民,使他們遷徙到長江中游,成為后來的楚人。按《禮記·鄭注》的說法則是顓頊分流東夷人。那么楚人應該恨透了黃帝和顓頊才對,怎么會自稱他們的祖先祝融是黃帝和顓頊的后代呢?
或許,黃帝或顓頊當初分流東夷人的時候,可能把這么一大批反叛者驅趕到外地就不管了。要是哪一天他們休養生息夠了,重新殺回來怎么辦?因此派長官和軍隊押送他們到指定的地方進行監視。祝融興許就是充當了管理流放者的角色。
重黎有時也被當成重和黎兩個人。顓頊或黃帝曾經派他們兩個人絕天地通,《山海經·大荒西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印下地。” 《尚書·呂刑》黃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
絕天地通一般被解釋成宗教行為,但除此之外它是否也包含了另外一重含義,那就是:黃帝或顓頊將東夷部落的人(也即九黎或苗民)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由黎帶兵押送往異地,另外一部分留下由重進行監管。兩幫人隔絕開來,此謂之絕天地通。
《管子·五行》:“黃帝得祝融而辨于南方。”《越絕書》:“祝融治南方,僕程佐之。”說的就是作為祝融的黎受命到南方長江中游去監督東夷流民。黎這個名字可能就是因為他負責管理九黎人,而獲得的別稱。
后來,黎被帝嚳調派去討伐共工而遭了殃,轉而由他的弟弟吳回接任祝融,繼續統治東夷流民。再往后,東夷流民演變成了楚人,祝融家族也成了楚國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