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日本影視作品中,當我們看到日本戰國時期形形色色的武士浪人時,經常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何幕府時期的日本男子會有那么些奇奇怪怪的發型?他們的發型又有什么講究呢?

日本人原本和琉球、朝鮮一樣學習中國衣冠,在頭頂梳發髻,但是到了元明時期,尤其是13世紀末元軍的兩次大規模入侵使日本的地方政權與鐮倉幕府之間的矛盾徹底激化、幕府對地方土豪的統治秩序崩壞、由此日本國內開始了連年的戰亂,武士們由于要不停地參與戰斗、長時間戴著沉重的頭盔日本武士的頭盔一直沿用唐朝的兜鍪。傳統的中式發髻形狀往往被弄得一塌糊涂,同時也壓迫頭頂帶來痛苦。為了減輕頭頂的疼痛,武士們將頭頂的頭發剔除甚至拔去,平民百姓怕虱子咬也學習武士的發形去掉頭頂頭發。最后這奇怪發型就這樣在東瀛普及開來,無論大人和孩童無一例外的都是這種發型。
唐輪頭,是日本鐮倉、室町時期年輕的武士及幼兒梳的一種發行。從桃山時代至江戶時代曾在社會上大為流行。唐輪也是年輕的歌舞伎表演者的發型。由于這種發型最初十分簡單、樸素。后來逐漸向復雜型發展,稱“兵發髻”。這種發型很不牢靠,容易散落。后來被月代頭代替。現在只有相撲運動員還留有類似的發髻。
月代頭,明治時期前,日本內部經常發生戰爭,雙方搏殺時,頭發往往會因身體的劇烈晃動而散開,這時頭頂中前部的那些頭發便會遮住臉面,擋住視線,影響戰斗。于是便有武士將頭頂中前部的那些頭發剃除,這樣即便頭發在戰斗中散落,也只是披散于頭部兩側和后背,不會影響視野。由于其效果明顯,武士便紛紛效仿,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不成文的傳統,不過這種剃發也只限于武士階層。當然也有極少數不剃的武士和一些文人,以及并不用親臨戰爭的指揮人員保留。
古代日本下等婦女們依然保留著普通的束發,即將長長的頭發從背部結起來,或者在后腦部分結扎起來。明治維新后,太政官發布剪發令。日本男子不再結發。只有日本女子仍保留著古時的發式,發型有島田型、銀杏返、割桃、丸髻等。其中的島田發型是日本姑娘結婚時梳的發型。
說起日本姑娘的發型,就插一句題外話吧,你知道和服后面的小枕頭是什么嗎?日本人把它叫做“帶”。起初里面裝的是針線與剪刀,既可以做針線活,又可以防身。據說古代日本的武士地位是最高的,排列在士農工商之上。武士經常為所欲為搶奪婦女。在豐臣秀吉統治的桃山時代,日本女性曾用細帶束腰,但因形象不美而未被推廣,后來發現寬帶束腰即可以讓和服平展而又顯美觀,便流行起來。我們現在看到的“小枕頭”是在后腰打結處的腰帶內墊有一個布料做的的芯子,然后再用三米長的漂亮布折疊起來,起到美觀裝飾的作用。未婚女子一般只打個花節,已婚婦女才會用這種小枕頭的“帶”來裝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