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德龍,陳佰福,吳 華
(齊齊哈爾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
呼爾達河防洪治理工程環境保護探析
邢德龍,陳佰福,吳 華
(齊齊哈爾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水利工程應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中小河流治理施工過程中如環境保護方案不得當,將對周圍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文章以呼爾達河防洪治理工程為例,從水環境、生態環境、大氣環境、聲環境、固體廢物及人群健康共6方面分析了中小河流工程施工期對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和應對措施。
呼爾達河;治理;環境影響;分析;應對措施
呼爾達河是嫩江右岸支流,發源于內蒙古自治區扎賚特旗境內,自西北向東南,流經泰來縣塔子城、大榆樹、平洋、泰來、好新等8個鄉鎮,在吉林省鎮賚縣大屯附近匯入嫩江。本工程治理河段長13km,位于泰來縣境內。工程建設內容包括筑堤、護坡、護岸和1座防洪閘、7座排水閘工程。工程加固后全線可達到10a一遇防洪標準。保護耕地面積8000hm2,3個行政村的10個自然屯,人口2.21萬人[1]。
2.1 工程對水環境影響分析
本次工程堤防主要是混凝土護砌,排水涵閘工程施工等需用混凝土,預計混凝土用量為1.29萬m3。在對不符合要求的砂礫料進行沖洗、混凝土拌和、混凝土養護等施工環節將產生一定量的廢水,施工期產生廢水量約0.45萬m3,這些廢水如不經過處理直接排入呼爾達河,將對呼爾達河水體的水質產生不利影響。
生活區施工人員按高峰期階段計算,需勞動力人數約300人,分布在2個生活區,平均每個施工區150人,根據臨時生活區環境條件和《黑龍江省用水定額標準》(DB23/T727—2010),參照農村環境用水標準,施工人員用水定額為45L/人.d,每個生活區的用水總量為6.8m3/d,生活區污水排放量約為5.7m3/d。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有COD、BOD5和氨氮等,如果生活污水不經過處理、直接排入呼爾達河,將對呼爾達河水體水質產生不利影響。
2.2 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分析
經統計本次臨時占地14.3hm2,其中施工生產生活區臨時占地面積為3.16hm2,料場占地為5.09hm2,施工臨時道路占地6.05hm2。地類主要為旱田、荒地。工程施工將不可避免的擾動原地貌,破壞地表植被從而產生水土流失,同時施工過程中施工機械產生的噪聲等會對周邊野生動物生存環境帶來不利影響。
2.3 工程對大氣環境質量影響分析
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和工程特性分析、呼爾達河防洪治理工程施工對大氣污染主要來源有兩方面,分別為施工機械設備燃油排放的廢氣和施工材料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揚塵等。材料運輸產生的揚塵主要為砂石料的裝卸及運輸、堤防土方開挖、填筑及運輸、水泥裝卸及運輸等過程中產生的揚(粉)塵污染。施工材料的運輸,特別是混凝土骨料和細小顆粒材料的運輸如不采取適當措施,將給運輸道路的沿線和設備周邊的大氣環境帶來間歇性的揚塵污染,雖然揚塵污染是間歇性的,但是對沿線道路兩側及整個項目區的環境空氣質量產生的影響是十分不利的。
2.4 工程對聲環境影響分析
呼爾達河防洪治理工程為沿線工程,施工期間對周邊的聲環境主要影響為材料運輸和現場作業設備產生的噪聲。本工程主要為沿線土石方和混凝土工程、現場施工作業機械設備大部分在無封閉環境下作業,施工區周邊空曠噪聲傳播較遠,同時工程材料運輸車輛噪聲影響周邊的村屯村民的生活,綜上所述如不采取適當措施、工程施工將對項目區周邊聲環境產生影響。
2.5 固體廢物對環境影響分析
根據施工組織設計,本工程挖方棄渣總量為3.73萬m3。工程施工高峰期約300人,施工期每人每天產生垃圾約0.5kg/d,每日共產生150kg生活垃圾。工程挖方棄渣和生活區垃圾如處理不當將對周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2.6 人群健康
根據施工組織設計呼爾達河防洪治理工程共設置2個臨時生活區,現場作業人員集中居住在臨時生活區,根據以往工程經驗生活區食宿、衛生條件均較差,易爆發傳染性疾病,加之施工不同階段對工種要求不同導致施工單位人員流動性大,外來人員可能攜帶傳染性疾病,生活區周邊環境衛生也是影響現場作業人員的健康因素之一,上訴問題易造成傳染性疾病(肝炎、痢疾、流感等疾病)的流行。
呼爾達河堤防工程為建設類項目,建設竣工后,在運營期沒有污染源基本沒有污染物產生,在此論文中不做分析。本文只對工程上述環境保護問題應對措施進行設計。
3.1 水環境
廢污水處理。本工程生產廢水主要來自混凝土拌和生活區廢水、施工機械及材料運輸車輛沖洗及修理產生的含油廢水等,其主要污染物是固體懸浮顆粒、石油類等,生活污水主要來自臨時生活區。
1)混凝土拌和廢水的處理措施:混凝土拌和系統廢水主要來源于混凝土拌合站和混凝土運輸料罐的沖洗,廢水含有較高的固體懸浮顆粒和PH值。本工程設置8座混凝土拌合站,擬每座拌合站每次沖洗產生廢水約0.5m3,每天沖洗2次,廢水產生量約8.0m3/d,本次工程擬設置沉淀池收集沖洗廢水,沉淀池尺寸為2.2m(長)×1.8m(寬)×0.8m(高),沉淀池為雙池。混凝土拌和系統沖洗廢水、混凝土澆注、養護廢水集中收集于沉淀池,經過中和及沉淀后回收利用不向外環境排放,廢水處理工藝詳見圖1。

圖1 混凝土沖洗及養護廢水處理流程圖
2)含油類廢水的處理措施:本工程施工區距離村屯較近,車輛維修和保養選擇就近在村屯維修站進行。
3)生活廢水處理措施:生活區施工人員按高峰期階段計算,需勞動力人數300人,分布在2個施工臨時生活區,平均每個施工臨時生活區150人,施工人員用水定量以45L/人.d計算,每個施工區用水量6.75m3/d,生活污水排放量為5.7m3/d。可在每個臨時生活區建化糞池2座,化糞池定期清掏糞便用做農家肥料。
3.2 生態環境
1)表土保護利用措施;土料場的剝離表土是可利用的土壤資源,將剝離的表土層進行收斂并集中堆放在周邊,待取土結束后按照水保措施進行植被恢復時將表土均勻平覆于土料場表層,用于植被生長。
2)植被恢復:在施工過程中,應按照施工組織設計要求棄渣、本工程棄渣較少,棄渣主要用于迎、背水側填塘和堤防背水側坡面草皮護坡的腐殖土,施工生活區、拌和系統、施工場區及其附屬場地的土地,應嚴格按照批復占地進行工程布置,工程竣工后選擇適合本地的植被進行恢復,施工過程中結合現場實際情況盡量減少臨時和永久占地,盡可能將工程對土地資源和植被的影響降低。工程竣工驗收后拆除工棚等不可利用的臨時性建筑物,對施工過程中遭到破壞的植被按現場監理工程師的要求進行恢復,并對臨時占地進行全面平整,恢復原地類。
3)動物保護:在施工過程中,為防止施工人員在工作及休息時間亂捕、亂砍、亂伐的現象發生,項目部應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嚴禁現場作業人員私自破壞項目區周邊植被,嚴禁作業人員誘捕目區周邊的野生動物,項目負責人應定期組織對現場作業人員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根據呼爾達河周邊的實際情況結合實際案例,向現場作業人員講解相關破壞環境的處罰條例,從根本上提高現場作業人員的環保意識。
3.3 大氣環境
1)混凝土粉塵控制措施:對于容易產生粉塵的生產過程,如預制混凝土板和所需水泥運輸須采取封閉運輸,對粉狀物料的加工應灑水并減少震動,堆放時要有固定的倉庫或加蓋苫布,對施工區要根據天氣情況適時進行灑水降塵,控制車速以減少揚塵造成的大氣污染。
2)揚塵和尾氣:因為施工最近點距離戴家屯僅40m,距離較近,為減輕工程施工過程中對周圍村民生活環境的不利影響,施工道路應據天氣情況經常灑水降塵,在運輸過程中易起塵的材料應進行全封閉運輸,盡可能減少起塵量。施工期間交通運輸車輛多為柴油燃料的大型運輸車輛,施工機械完好率應按要求達到90%以上,材料運輸車輛和現場施工機械燃料應選用高質量燃油,以有效地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量。
3.4 聲環境
施工單位必須選用符合國家相關規定的施工機具,盡量選用低噪聲的施工機械,從根源上降低噪聲;對現場噪聲高的施工設備,可在安裝消聲裝置,如設置隔聲罩或隔聲屏障,使機械設備的噪聲等級滿足國家相關控制標準;同時施工現場要加強設備的維護和保養,降低運行噪聲;給高噪聲設備的操作人員配戴耳塞或隔音頭盔等勞保用品,對于長期接觸噪聲的人員,實行輪班工作制,單班持續工作時間不得超過6h。由于戴家屯在施工區較近,擬設置移動隔聲屏以減輕對居民的影響,村屯附近施工區夜間大型機械設備禁止施工。
材料運輸車輛在行經附近屯時,應嚴格按照路標執行限速行駛,禁止車輛長時間鳴笛,以減少噪聲對周圍環境的危害和對村民生活的影響。
3.5 固體廢物
本工程棄渣總量為3.73萬m3,其中清基量2.76萬m3,清基主要為腐殖土、清基土堆放在背水坡腳,用于背水坡草皮護坡,其余的不可利用挖方棄土平整于堤后低洼處。施工現場和生活區產生的生活垃圾應派專職衛生清潔人員處理,衛生清潔人員負責生產生活區的清掃和消毒工作,以保護施工生活區的環境衛生,生活垃圾經統一送至垃圾填埋場處理。
3.6 人群健康
1)生活區應建在受施工活動干擾小且距施工現場近的位置,在施工人員進駐前進行一次全方位清掃和消毒,要求項目負責人為施工人員提供良好的居住及衛生條件。施工人員進入施工現場前,要進行體檢,體檢合格后方可上崗,對沒有抗體的人員注射乙型肝炎、流腦等疫苗,嚴禁患有傳染病的人員進入施工現場。
2)減少各種疾病的發病率要以預防為主,做好生活區環境衛生防疫宣傳教育工作,對施工人員定期進行必要的健康衛生、疾病預防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定期對施工生活區衛生進行清理和對生活區整體進行消毒,做好防蚊蠅叮咬藥品發放和滅鼠工作;同時要加強施工區周邊地區的傳染性疾病的監測工作,做到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項目部應按規定對施工現場人員定期進行身體檢,及時接種疫苗,現場發現傳染病患者,應立即隔離治療,并報告當地衛生防疫部門。項目從事餐飲工作的后勤人員必須取得衛生許可證,并定期進行體檢,有傳染病帶菌者要暫時撤離其崗位。
3)施工人員的飲用水源管理和食品衛生管理:飲用水源要經過當地衛生防疫部門檢測化驗,檢測合格后方可作為引用水源;食品原料要保證新鮮衛生,食品要燒熟煮透防止攜帶寄生蟲和病菌;采購食品用的車輛、容器要進行不定期抽檢,食品進行生熟分類、分開存放;公用餐具要洗凈并經消毒柜消毒后方可使用。根據近年來水利工程的實踐經驗,只要加強施工現場環境衛生管理,落實好衛生防疫和監管措施,注意生活區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施工人員中各種傳染均可得到有效控制。
水利工程是造福民生的偉大事業,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應先分析施工對環境影響范圍,再針對具體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具體解決,設計者和建設者均要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加強現場環境保護,做到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和諧發展,使工程造福人類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降至最小。
[1]齊齊哈爾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黑龍江省泰來縣呼爾達河防洪治理工程初步設計報告[R].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2016.
1007-7596(2017)04-0013-03
2017-03-14
邢德龍(1987-),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助理工程師;陳佰福(1976-),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高級工程師;吳華(1969-),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高級工程師。
X524;TV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