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偉
(彰武縣水庫移民工作辦公室,遼寧 彰武 123200)
?
水土保持在彰武縣沙力土攔河閘建設中的作用
胡 偉
(彰武縣水庫移民工作辦公室,遼寧 彰武 123200)
沙力土攔河閘建設過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和人為因素,因此,要對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及防治分區進行劃分。對水土流失進行預測,并對防治措施進行布設,達到水土保持的目地。水保建設是水閘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水閘建設離不開水保工作。同時水閘建設為水保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機會,通過水閘除險加固可大力推動水土保持工作,促進生態環境的根本改善,實現水閘建設和水土保持工作的雙贏。
水土保持;攔河閘;水閘施工;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彰武縣沙力土攔河閘在2015年9月開工建設,在2016年5月工程完工,主要建設內容是重建攔河閘、進水閘各一座。主要目的是為沙力土水庫引水并做為下游水田灌溉用水。水閘設計防洪標準確定20a一遇,校核防洪標準確定50a一遇。工程主體等級為3級標準,護岸、進水閘工程等級為5級標準,臨時工程為5級標準。
根據施工過程中形成水土破壞的因素有自然破壞和人為破壞。自然破壞因素是引起水土流失的根本因素,包括降雨因子、地形因子、植被因子、土壤抗蝕性和抗沖性;人為破壞因素是指外力引發水土破壞自然因素的人類施工、經營活動。
在工程施工當中,由于水閘堤防、擋水順向護岸、水閘主體基礎開挖與施工,管理房施工、道路施工、挖土及棄料、平整場地等活動,使草皮遭到破壞、順河道方面坡度加大、土料容易流失,改變了外部力與土體內部力之間的原有平衡,在外部力的作用下,誘發、加劇了水土破壞,是形成水閘施工新增水土破壞的主導因素。
1.1 攔河閘、進水閘工程區
攔河閘、進水閘結構拆除、重建;出口后側墻拆除、重建;進口段拆除、重建;出口海漫拆除、重建,
先進行水閘基礎開挖、基礎施工及主體的施工,施工材料、土石方挖填量、土石方運輸等工程量均很大,容易形成水土破壞[1]。
1.2 護岸工程區
岸坡清基、開挖覆蓋層。由于原地形被開挖,地面的草皮被清除,整個施工區的土地外露,容易導致水土破壞。
1.3 施工及材料堆放場地
1)開工準備期:在開工準備期間,鋼筋、水泥堆放等占壓地面,破壞原有草皮植被,使地面抗蝕力減弱,易引起水土破壞,但影響不大。
2)正式施工期:施工中主要是堆放鋼筋、水泥、混凝土攪拌及汽車的碾壓等,很容易產生水土破壞;對地表擾動程度較大,引起的水土流失較嚴重。
1.4 取土場
表土的剝離、土方的開挖、搬運、臨時堆土及表土回填等擾動了原地表植被,形成較大的地表擾動,極易產生水土流失。
1.5 棄渣場
工程施工產生的棄土棄渣搬運、松散土方的臨時堆放及表土回填等擾動了原地表植被,使土體抗蝕能力明顯減弱,加劇了水土流失的發生與發展。
1.6 道路區
閘區路在施工過程中要進行路底清理、人工清除等活動,把原有草皮清除掉,使閘區路抗蝕能力變小,并增加了水土破壞的程度。
1.7 管理房區
1)開工準備期:在開工準備期間,鋼筋、水泥堆放等占壓地面,破壞原有草皮植被,使地面抗蝕力減弱,易引起水土破壞,但影響不大。
2)正式開工期:施工中主要是堆放鋼筋、水泥、混凝土攪拌及汽車的碾壓等,很容易產生水土破壞;對地表擾動程度較大,引起的水土流失較嚴重。
2.1 水土破壞防治責任劃分
將彰武縣沙力土攔河閘建設工程的特點及區域水土流失現狀,按照防治責任范圍劃定的界限,結合工程施工進度,確定彰武縣沙力土攔河閘建設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
2.2 防治責任人
根據“誰建設誰防治,誰破壞綠化誰治理”的原則,該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者為工程建設單位—彰武縣水利局。工程建設單位負責水土流失防治方案中各項措施的實施。
2.3 防治分區
根據工程沿線地貌類型及地勢,結合工程區域及工程建設過程中的水土流失特點和強度,按照主體工程建設內容、工程布局、施工工藝等,工程劃分為4個水土流失防治分區,即閘室工程防治區(攔河閘工程)、水泥、鋼筋料場防治區、臨建房屋防治區和臨時施工路防治區。見表1。

表1 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表
3.1 預測時段的劃分
按《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的要求,工程分建設期和自然恢復期2個預測時段,工程建設期為8個月,在建設期內要進行基本建設,臨時施工道路修建,臨時建筑的修建等活動,將不可避免的擾動地表、損壞生態環境,誘發新增水土流失,因此建設期按8個月進行水土流失預測。
自然生長期受破壞的草皮等被尚未恢復或未完全生長,水土破壞程度很不能完全達到要求,在綠化措施逐步發揮作用,水土破壞現象肯定逐步減少,但少量存在。根據項目區位置及施工擾動情況,自然恢復期按1a考慮。因此,項目建設造成的水土流失按建設期8個月和自然恢復期1a2個預測時段進行預測。
3.2 預測范圍
本次預測以工程項目區為主體,其范圍為各分項工程占地范圍。預測重點為攔河閘、進水閘、護岸及臨建占地及臨建設施區。
4.1 布設原則
按照國家有關法律,結合施工總體布置以及新增水土流失預測分析,明確分區防治措施,做出切實可行、具有針對性的防護措施設計。設計按施工措施與綠化措施相結合、防止水土破壞與改善生態環境相結合的原則,堅決按水土保持設計與建設項目的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制度,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因工程施工而形成的水土破壞。
針對彰武縣沙力土攔河閘除險加固工程特征和新增水土破壞特點,結合實際、科學分布,在防止新增水土破壞的基礎上,治理施工中水土破壞。在施工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時,首先用臨時性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施工過程中的水土破壞,同時也要治理防治責任范圍內的水土流失,形成一個科學、完整、嚴密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體系,并從預防和治理兩方面考慮。
由于工程臨時占地為河灘地,應以恢復原土地利用類型為主;工程永久占地區,水土保持施工除采用工程措施外,同時采取綠化措施,再與四周環境相配合。水土保持措施、生態環境建設的布置要以保護主體工程安全、穩定為目標,構筑成一個整體性系統工程。
4.2 各區防治措施
1)主體工程防治區:
本區主體工程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為進一步防止水土流失,根據本區實際特點,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以及施工期間的臨時防護措施。
施工結束后,背水坡堤腳外10m征地范圍線至堤腳和迎水坡堤腳外的擾動范圍內進行場地平整,采用混播草籽的方式進行綠化,草種選擇結縷草、早熟禾按1:1比例混播,草籽撒播量為60kg/hm2。
雨天施工時,對施工開挖或填筑的土體裸露面、邊坡及臨時堆土采用塑料膜覆蓋等臨時措施,按重復率60%計算,塑料膜覆蓋面積為600m2。
2)臨時料場防治區:
砂礫料場位于河灘地上,其水土保持措施及施工要求為:砂礫料開采廢棄料堆放在臨時棄渣堆存場或料場開采場地范圍內,料場開采盡量做到層層推進式的分片開采,采完一片,棄料回填一片,料場開采應有組織有計劃,避免多點零星的混亂式開采,采料結束后棄料全部回填至料場跡地內,對跡地進行碾壓、平整、河勢理順及修整邊界,采用播撒草籽的方式進行綠化,草種選擇早熟禾,草籽撒播量為60kg/hm2。
3)臨建設施防治區:
臨建設施防治區包括倉庫、加工廠、拌合場、骨料堆放場等。待施工結束后,首先清場地,對無用物質進行清除或用土埋,把生活產生的垃圾等棄物運送到指定場所處理,拆除臨時房屋,無用機械等生產生活設施全部撤離施工場地,進行場地平整,采用播撒草籽的方式進行綠化,草種選擇早熟禾,草籽撒播量為60kg/hm2。
4)臨時道路防治區:
臨時道路防治區為臨時料場通往壩上道路,待施工完畢后,施工臨時道路予以拆除、清理、翻檢被壓實的路面,進行場地平整。
4.3 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表
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見表2。

表2 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表
按沙力土水閘的實際情況,水閘除險加固工程只進行施工期的水土破壞監測。在攔河閘工程開挖區布設2個監測點,臨時水泥、鋼筋堆放場、臨時生活區及臨時施工路各布設1個監測點,一共有5個監測點。監測內容包括水土流失背景值、水土流失因子、水土保持生態環境變化、水土流失動態狀況變化以及水土保持措施效果等方面的監測。
水保建設是水閘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水閘建設離不開水保工作。同時水閘建設為水保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機會,通過水閘除險加固可大力推動水土保持工作,促進生態環境的根本改善,實現水閘建設和水土保持工作的雙贏。
[1]鄒立博,叢博.五道河子水閘除險加固工程水土保持措施設計研究[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5(08):32-36.
1007-7596(2017)04-0084-03
2017-03-14
胡偉(1979-),男,遼寧彰武人,工程師,從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
S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