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言
(江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論《說文解字》在古代漢語教學改革中的作用
李福言
(江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說文解字》是古代漢語教學生活化的突破口。古代漢語教學生活化的前提和基礎是學術化。知識功能和價值功能是古漢語教學生活化的著眼點和立足點。知識功能包括文字、詞匯、音韻、語法的培養,價值功能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大學文化的塑造。
小篆家書;古代漢語;生活化;《說文解字》
2016年11月7日,江西師范大學團委官方微博“青春師大”發布的一篇名為“小篆家書‘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微博 迅速被全國各大媒體紛紛轉載,央視新聞微博瀏覽量達218萬,人民日報微博瀏覽量達367萬,人民微評以“一封家書的溫情與敬意”為題說,“鍵盤時代,書寫家書的越來越少;簡化字時代,寫小篆的越來越少。打撈漸行漸遠的傳統,不是泥古不化,也不是嘩眾取寵,而是對傳統文化保留一份溫情與敬畏。無論走多遠,不忘來時路,才能走得更堅定更自信。”隨后幾天,筆者先后接受了新華社江西頻道、江西衛視社會傳真、江西二套都市現場等電視臺采訪,介紹“小篆家書”作業的緣起。筆者曾在2016年下學期古代漢語課上布置過古代漢語期中作業,即用小篆給父母寫一封五百字的家書,學期末上交批閱。后來,令人欣慰的是,同學們都用傳統八行信箋工工整整的寫好交上來了。我被同學的認真所感動,我對我的古代漢語教學改革所取得的“小目標”所感動。那么,《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是什么書?《說文》在古代漢語教學中的功能如何?小篆與《說文》有何關系?為什么用小篆寫家書?筆者試論述之。
古代漢語,是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必修課,一般安排在大二學習,課時為每周2-3課時。國內外研究古漢語教學改革的文章很多,從研究內容看,主要集中在文字、音韻、訓詁、詞匯、語法等方面,如許華(2011)指出訓詁學在明通假、詞義引伸等方面的作用;袁冠春(2011)的碩士論文討論了高師古漢語詞匯教學的問題;任曉彤(2013)從音韻與方言相結合的角度討論了音韻學的教學問題。從研究層次看,有的注重具體討論,如達正岳(2013)從學生與教師、內容與形式、學校與社會三方面論述《古代漢語》教學改革,認為要重視教材、教法,做好評價機制;有的注重綜述,如呂志(2000)指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古代漢語教學研究面廣,課題逐漸專門化,教材建設、教學理論探討、教學語法體系研究構成近20年古漢語教學的基本框架;從研究視角看,有的側重教學方法,如查清蘭,查清平(2007)從自主討論、自主講課、自由質疑三方面論述了古代漢語多元化教學模式問題,又如李秀芹指出,古漢語教學應堅持三結合,即普方古相結合,語言與文化相結合,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方法的結合。有的側重文化傳承,有的側重知識傳授,有的兼而有之,如林松(2012)從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三方面探討古漢語教學,通過與現代漢語比較講解語法問題,或者將文化常識融入古漢語教學等。
近幾十年來,古代漢語教學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還有面臨很多問題。首先,研究力度有待加強,其次研究層面尚需擴展,研究深度有待深化。一些研究停留在淺層次的討論上,具體的系統的分析不夠,所論多是雜談雜感,沒有上升到理論層面。系統而深入全面的認識古漢語教學問題,需要找到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點,根據這一結合點,可以從具體到理論,從現象到一般,深入討論。
筆者認為,“生活化”指的是貼近生活現實,融入生活現實,引導生活現實。古代漢語教學生活化指的是將古代漢語教學的引導者、對象、內容貼近生活現實、融入生活現實、進而引導生活現實。引導者是古代漢語教師本人,對象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內容是涉及文字、詞匯、音韻、語法的古漢語知識體系。是這種理念建立在古今一致、共時歷時交互影響的思想上。漢字具有兩三千年的悠久歷史,它是漢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語言文字,如何指導當代大學生正確認識漢語漢字以及浸染在漢字背后的傳統文化,是古代漢語教學生活化的應有之義。
《說文》是古代漢語教學生活化的突破口。《說文》,東漢許慎撰,這是中國文字學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完備的字典。它收字9 353個,重文1 163個。每個字都是先列小篆形體,然后進行說解,先釋字義,然后說形體結構。這是王力在《古代漢語》教材《通論》(一)中對《說文》作的介紹。古代漢語教學主要包含文字(形)、詞匯訓詁(義)、音韻(音)、語法諸環節,《說文解字》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涉及形音義以及語法相關問題,是古代漢語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有效的結合點。黃侃說,“《說文》者,一切字書之根柢,亦即一切字書之權度也”又“《說文》一書,于小學實主中之主也。”[1]71《說文》的主要貢獻有,“以篆文為中心展示古文字字形的歷史發展,清理并規范其時漢字的字用系統,創立部首據形系聯的編排體例,完善‘六書’理論并用以分析字形結構,說解漢字的構形本義使之達到形義統一。”[2]1
古代漢語教學生活化不是媚俗、低俗、淺顯、平庸,相反,而是學術化、學理化,是對漢字漢語本質認識的深刻把握,是對形音義三者關系的深刻認識。漢字是意音文字。段玉裁在《廣雅疏證序》中說,“小學有形有音有義,三者互相求,舉一可以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義有今義,六者互相求,舉一可以得其五。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為古,則漢為今;漢魏晉為古,則唐宋以下為今。圣人制字,有義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學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義,治經莫重于得義,得義莫切于得音。周官六書,指事象形形聲會意四者,形也;轉注假借二者,馭形者也,音與義也。三代小學之書不傳,今之存者,形書《說文》為之首,《玉篇》以下次之;音書《廣韻》為之首,《集韻》以下次之;義書《爾雅》為之首,《方言》《釋名》《廣雅》以下次之。《爾雅》《方言》《釋名》《廣雅》者,轉注假借之條目也,義屬于形,是為轉注,義屬于聲,是為假借。”[3]2宋永培說,“(《說文》)是從字形的角度、以據形系聯的原則來清理、融匯、展示上古漢語字詞的形的體系、音的體系、義的體系以及三者的綜合的。所以,在與義書《爾雅》、音書《切韻》對照著說的時候,人們把《說文》稱為形書。由于《說文》實際上是上古字詞的形、音、義體系的綜合體,所以如果另外從字音的角度、字義的角度,實行據音系聯的原則、據義系聯的原則,那么《說文》一書就可在形書之外而編排出音書、義書。”[4]110-111
《說文》是形書,又是音書、義書。它是生活的,又是學術的。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又“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形聲相益,即謂之字”[5]316。這種撰述思想決定了它的生活化和學術化。


《說文》中不少詞義表述是來源生活的,又

《說文》是音書,記載的是上古語音。由于語音歷史發展,很多讀音到現在普通話發生了變化,讀不出這種音,但是上古語音有的還殘留在現代漢語方言中。如“江”在《說文》中屬于形聲字,“從水工聲”。普通話“工”和“江”讀音差異很大,但是在現代不少方言比如贛方言,讀音就很接近。如果讓贛方言區的同學用贛方言去讀,就會感覺很親切,進而了解語音演變的規律。
可見,利用《說文》進行古代漢語生活化改革,有利于指導學生回歸文本,重視文本,提高閱讀翻譯古文能力、增進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說文》白文比較難讀,結合相關文獻閱讀《說文》,可以提高學生閱讀古書能力,提高翻譯理解水平。文字背后是文化,《說文》反映了漢代的社會文化現象,通過閱讀《說文》,可幫助學生增進對傳統文化知識的興趣。有利于促進學生對文字演變的認識。《說文》收錄大量小篆古籀,通過研讀,可以增強學生對文字形體演變的認識以及漢字構造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對訓詁詞匯知識的理解。《說文》是講本義的字典,利用《說文》對詞義的解釋,有助于學生理解同義詞、近義詞、同源詞等問題。有利于學生對音韻知識的學習。《說文》雖探討文字問題,但是反切產生以前,漢代學者主要利用諧聲、讀若來拼讀漢字,諧聲讀若對系聯韻部很有幫助,通過《說文》,有助于學生理解音韻學的相關問題。有利于學生對一些語法現象的理解。如語法化問題,在古漢語中稱為實詞虛化,需要從詞的本義出發,討論詞義如何虛化為語法標志的,《說文》記載了很多詞的本義,有助于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因此,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利用《說文》生活化的特點,深入淺出,一定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小篆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黃天樹在討論隸變時說,“在整個古文字階段里,漢字的象形程度在不斷降低,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本來象形程度很高。篆文是古文字的殿軍,仍保存‘隨體詰詘’的象形味道,就是說,可以通過字形結構的分析解釋它的字理。在從篆文演變為隸書的過程里,字符的寫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古文為了書寫方便,把曲筆為主得篆書逐漸改為直筆為主的隸書。隸變使漢字的外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對漢字的結構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隸變的結果,使篆文變成用點、橫、撇、捺等基本筆畫組成的符號,定型了此后近兩千年的方塊字。”[6]165
由于《說文》以篆文為中心展示古文字面貌,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如何讓大學生走進小篆的構形世界,既不感覺枯燥,又覺得很有必要,成了一種不得不思考的教學策略。如果僅僅是讓學生寫500字的小篆,似乎也能讓其走進小篆,但是還不夠。古代漢語的旨趣不僅僅是這樣。

價值功能是古代漢語教學生活化的立足點。價值功能體現在將中國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文化的有機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曾說,“大學肩負著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功能和歷史使命,大學文化在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增強國家軟實力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大學必須不斷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不斷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活水和豐厚資源,堅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教育教學全過程,這既是大學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的內在要求,更是推動建設文化強國、增強國家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使命擔當。”[7]
小篆是漢字發展的重要階段,是漢字文化的重要表現,《說文》對小篆的構形造意的分析是傳統文化的體現。如《說文》“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5]1中國傳統文化中,“一”是個重要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學生在學習小篆形義中,可以增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家書,是中華孝文化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小篆是秦國日常使用的文字系統,秦朝人用小篆寫家書就像現代人用手機發微信一樣普遍,一樣具有生活化。蘭同學在提交完小篆家書作業后說,“通過寫小篆家書,不但了解了很多字的小篆寫法,也增加了對父母的思念之情。”胡同學認為,“以前給家里聯系都是打電話,現在第一次認真的坐下來給父母寫信,思考從小到大父母對自己的教育和培養,歷歷在目,令人沉重。”可見,讓學生用小篆寫家書,是大學生價值教育的重要載體,可以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知行合一,學以致用,“興家風,淳民風,正社風”,發揮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合力。大學生用小篆寫家書,是古代漢語生活化改革的重要實踐,也是中文核心能力的體現[8]。大學生用小篆寫家書,寫的不僅是家書,更是對父母的孝思,是對傳統文化的踐行。最后借用人民微評的一句話結尾,“無論走多遠,不忘來時路,才能走得更堅定更自信。”
[1]黃侃.文字聲韻訓詁筆記[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萬獻初.說文學導論[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3]王念孫.廣雅疏證[M].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3.
[4]宋永培.《說文》對上古漢語字詞的系統整理[G]//說文與訓詁研究論集.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5]許慎.說文解字敘[M]. 北京:中華書局,2013.
[6]黃天樹.說文解字通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7]杜玉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教育教學全過程[J]. 中國大學教學,2016(7):4-5+11.
[8]李無未.中文核心能力素質:《說文》與《廣韻》[J].中國大學教學,2016(8):55-57+80.
[責任編輯 羅傳清]
Discussing the Influence ofShuoWenJieZion Ancient Chinese Teaching Reform
LI Fuy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China)
ShuoWenJieZiis the breakthrough of teaching ancient Chinese. The premise and basis of the life-oriented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is academic. Knowledge and value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oothold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eaching in life. Knowledge features include vocabulary, phonology and grammar training. Value include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culture at the University.
a letter home in xiaozhuan;ancient Chinese;life-oriented;ShuoWenJieZi
H109
A
1672-9021(2017)03-0048-04
李福言(1985-),男,江蘇徐州人,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音韻訓詁。
江西師范大學教改課題“《說文解字》與古代漢語教學改革”。
2017-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