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

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當觀其舉止、笑語、真精神流露處。——明·董其昌
——形與神、法與意往往是書法家、理論家探討書法本體時不可規避的范疇,一般說來,形是神采呈現的載體,法是意趣表現的階梯,這是無異議的。當落實到具體實踐時,在不同的社會思潮下,他們思考的側重點和切入點也會有一定的差異。
董其昌受心學思想和禪宗思想的影響,在探討形神、法意關系時,主張“舍筏達岸”,即不必拘泥于工具(法度)本身,而要直指人心,到達彼岸,宣揚主體個性精神的抒發與表達。在這種觀念的統攝下,董氏認為臨古人帖就像突然遇到了陌生人一般,不應觀察他的外貌特征,而應當觀察他的言談舉止,觀察他的精神風貌。也就是說,在臨帖時需要觀察點畫形質中所蘊含的精神意趣,需要看到法帖中活潑潑地生命。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法度、形質不重要,這也恰恰意味著臨帖需要明白法度、形質的肯綮所在,否則,個人的精神氣度是無法表達的。誠如“撫無弦琴”者,若非精通音律,如何能深解其中的妙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