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美一路學霸
駱雯虹出生于書香門第,爸爸是航天領域的專家,輕松和睦的家庭氛圍使她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藝術門類,因此從四歲起,駱雯虹便開始小提琴、合唱、鋼琴三管齊下,后來,父母發現她在小提琴方面最為擅長,便讓她一門心思專攻弦樂。
當駱雯虹的同學們還在面對小升初的升學壓力時,學霸駱雯虹卻已同時收到中國人民大學附中和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兩份錄取通知書。最終,憑借對音樂的一腔熱血,駱雯虹于2004年走進了中央音樂學院的大門。回想當年的情景,駱雯虹輕松地說:“為此,我還給父母寫了一份不后悔選擇音樂的保證書呢!”其實,當時有很多人不解:為何不先去人大附中讀書,然后再考個藝術特長生?駱雯虹表示自己想過純粹的音樂生活,學霸與音樂家相比,前者似乎對她沒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反倒是音樂自帶的魔力更吸引她。
仿佛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駱雯虹上初中一年級時,恰逢著名中提琴演奏家蘇貞教授留學歸國回母校任教,正當蘇貞教授廣泛搜羅好苗子時,駱雯虹出現在她眼前”。“其實我也想換個專業,雖然小提琴音色很棒、很美,但太注重炫技,而中提琴似乎更能用音色挖掘內心的情感,感情表達可是我的強項。”駱雯虹笑著回憶。老師有意,學生有情,駱雯虹果斷拜在了蘇貞教授門下,良好的小提琴基礎使她在學習中提琴的過程中具備左手跑動快、技術過硬的優勢。六年的附中學習生活,駱雯虹成績斐然:2006年獲中央音樂學院協奏曲比賽初中組第一名,連續三年在辛辛那提長城國際音樂夏令營開幕式上擔任獨奏;2008年與中國廣播交響樂團合作演出沃爾頓的《中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是我國迄今為止年齡最小、由交響樂團協奏此曲的中提琴演奏者;2009年作為中提琴獨奏演奏者,代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赴澳門演出,并連任中國少年交響樂團中提琴首席。
2010年,當所有人都認為學霸駱雯虹會在中央音樂學院繼續本科學業時,她卻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全額獎學金,并在2012年勃拉姆斯音樂比賽和英國交響樂團基金會嶄露頭角,讓世界中提琴界開始關注這位愛笑、聰慧、樂感極強的中國女孩。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學習期間的駱雯虹是位明星學生,2011年,她加入萊波雷洛四重奏進行全英及歐洲巡演,之后又成為英皇家音樂學院駐校四重奏的一員,2014年她還被授予皇家攝政獎。然而,對自己嚴格要求的駱雯虹毅然決定背上心愛的琴,從英國轉戰美國,最終以全額獎學金的成績在新英格蘭音樂學院攻讀碩士及博士學位。
如今,就讀博士一年級的駱雯虹不僅獲得了世界頂級賽事英國萊昂納·特提斯比賽的季軍,還利用兩個月時間成功考取了演奏與教學方向的博士。怎樣能在全世界的選手中脫穎而出,并在每年僅有十個錄取名額的情況下考取博士?對于這一疑問,駱雯虹笑言:“比賽和考試幾乎是同一時間,這是件好事!可以偷懶把考試中的演奏部分當作模擬比賽,只需準備音樂史考試即可。”周圍有很多人都在向她請教考博秘籍,她總是耐心地告訴他們自己的方法:首先,她向師姐借了一本詳細的筆記,對照音樂史書把自己不會、不懂的地方以提綱的形式分條列出,并給筆記起了一個有趣的名字:“駱雯虹不知道的知識”;其次,對知識有了整體把握后,就需落實到每個知識點,畢竟考試是對音樂理論的深入考查,因為中提琴有很多現代派作品,所以她始終對演奏傳統古典音樂與研究新音樂兩者間的關系抱有極大的興趣,并針對此問題做了詳細的分析;最后就是要知己知彼,有了知識積累,她便開始向師哥師姐打聽往屆的題目,摸索學校出題模式,她發現多年來出題老師比較偏愛賦格、奏鳴曲式等常識性題目。兩個月時間,國際比賽與博士學位兩者兼得,駱雯虹果真是名符其實的學霸。
駱雯虹開心地說自己是名幸運的考試型選手,然而成績的背后絕不僅僅只有好運,更重要的是超強的總結能力和對知識點面結合的邏輯分析與把控,是平時的不斷積累和付出。
三位導師的別樣師生情
從附中一路讀到博士,駱雯虹分別師從中央音樂學院的蘇貞教授、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馬丁·歐南教授和美國新英格蘭音樂學院的金·卡絲卡茜安教授三位優秀的中提琴演奏家、教育家。談起自己的恩師們,駱雯虹分別將他們看成自己的姐姐爸爸媽媽。
駱雯虹說蘇貞教授是她音樂人生中的貴人和伯樂,從演奏技法到職業規劃,蘇貞教授把自己多年來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她。正因為技術上的突飛猛進,駱雯虹才有了踏入“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資本。在附中的六年,琴房里師徒一人一把琴,上課時經常忘了時間,一節課兩三個小時是常事,駱雯虹說那種快樂此生難忘。
高中畢業后,聽從蘇貞教授的建議,再結合自身的演奏特點,駱雯虹在導師一欄填下了“馬丁·歐南”的名字,駱雯虹幸運女神再次垂青于她。她說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四年是她音樂求學歷程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因為馬丁·歐南教授從不刻板地教導,而是鼓勵她:“雯虹,我從來沒聽過有人這樣拉琴,從來沒有人像你一樣詮釋這支曲子。很好,我喜歡,好好努力吧!”駱雯虹說馬丁·歐南教授從不約束學生,他總是像慈父般靜靜地在背后關注、指導學生。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學習,奠定了駱雯虹自己的演奏風格,她感恩地說:“我的幸運是在每個階段都能碰上一位優秀的導師,并在十八歲人生觀、價值觀、音樂觀還未完全形成的初級階段,有一位包容性極強的世界大師,讓我在留學路上多了一份輕松,少了幾許緊張。”
在英國萊昂納·特提斯比賽上駱雯虹,獲得這樣的權威評價:“演奏具有女性特有的細膩,音色非常美,技術上干凈利落,沒有絲毫多余的東西。”但駱雯虹很清楚自己的不足:細節過多,大氣不夠,缺少那種直奔既定目標而去的力量,即爆發力或者說是方向明確的音樂大線條。
很多人不能理解:“當時在英國機會多、前途光明的駱雯虹為何要去美國,而她的回答很簡單:“因為金·卡絲卡茜安,每一位中提琴學生都想讓她‘把脈。”金·卡絲卡茜安教授不但精通中國文化,還是位太極高手,因此她和駱雯虹之間的交流似乎比其他學生更為契合。金·卡絲卡茜安教授告訴駱雯虹:“只有學會絕對放松才能拉出厚重的聲音,也就是所謂的人琴合一。”她教導駱雯虹不要過于沉迷細節,否則會迷失大方向,并給駱雯虹傳授了“慢就是快”和“少就是多”的演奏哲學。而對于之前缺乏大線條的演奏短板,駱雯虹認為自己現在已經改善很多,她不再采取苦練策略,而是有步驟地細摳,把每首曲子都當成比賽作品,每天練一個困難片段耐著性子慢慢練。比如沃爾頓的《中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音準和節奏都是難點,于是她分段進行練習哪個音程關系找不準再重點練習,且每個小音符的拍子都要求極為準確,發現錯誤就要及時糾正,此外還要拉給更多人聽,這樣可以及時發現和總結不足,完善自己。駱雯虹說:“就在2016年的暑假前后,我突然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聲音,那時我興奮地哭了。”她說金·卡絲卡茜安教授的教學魅力是讓她沉下心來面對自己的不足,不再一味地揚長避短。
分享比擁有更快樂
2016年,駱雯虹加入了小提琴演奏家宓多里“音樂分享”基金會項目,這個非營利組織注重日本當地年輕人的音樂教育,旨在西方古典音樂與日本傳統音樂教育和樂器課程等方面做推廣。自2002年至今的十五年時間,宓多里與不同領域的音樂人赴各國進行公演。今年,駱雯虹跟隨宓多里一行人前往尼泊爾,十天的時間,他們去了加德滿都、巴德崗等六座城市、三十多所學校,針對沒有機會接觸音樂的小朋友們和民眾舉辦了互動性音樂會。駱雯虹說:“從小我們總說音樂屬于每一個人,但此次尼泊爾之行才讓我體會到這句話的真正含義,那里沒有華麗的舞臺、炫酷的燈光,也沒有為了一睹名人風采而身著盛裝的聽眾,有的只是純粹的平民百姓。那些老人們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村落,孩子們都不知道世界上有一種樂器叫小提琴,當我們演奏一些雅俗共賞的音樂時,他們會興高采烈地跳舞,那種笑和歡樂比熱烈的掌聲更讓人滿足。也許他們并不懂得音樂背后的內容,但當舒伯特的《死神與少女》響起時,他們的內心依然能夠與音樂作品產生共鳴。看到一雙雙渴望音樂的眼睛,我體會到了這個項目的偉大意義。”在每次演出中,宓多里都會毫無保留地講出自己多年來從事四重奏表演的經驗,并且還在互動環節毫不吝嗇地讓孩子們走上臺來興奮地觸碰、撫摸她的琴,這種設身處地的分享,比獨自擁有更讓人快樂。“音樂分享”項目讓駱雯虹對音樂能夠帶給的社會價值和意義有了更多的感悟。
四年時間,駱雯虹獲得了三項國際大獎,接下來,她希望自己能放慢腳步,繼續尋找夢想的聲音,而不是一套曲子走天下。2017年,她除了會繼續與宓多里合作日本巡回演出外,還將在波士頓完成自己的獨奏音樂會。談到未來的目標,駱雯虹說自己很想回國當老師,把多年的演出經驗和演奏技法分享給更多的年輕人,讓更多的中國人站在國際舞臺上,這比她獨享這份喜悅更讓她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