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場
曾經,“眼鏡”在大家心目中是斯文、有學識的代名詞,而如今,小學校園里的“小眼鏡”比比皆是,到了初中、高中后,戴眼鏡的學生數量更是觸目驚心。最近,《中國青年報》刊文稱, 20年前,上海市小學畢業生成為近視的為極少數,但如今,剛入學的6~7歲的學生近視患病率已接近10%,三四年級學生近視患病率超過50%。值得注意的是,6~10歲發生近視的青少年到18歲成年前發展成為高度近視眼(高于600度)的風險大大增加。
此前,英國《自然》雜志刊文指出,近視正迅速成為“全球流行病”。研究顯示,戶外活動時間越少的孩子,患上近視的幾率更高。中國面臨著比西方國家更為嚴重的視覺健康危機,這絕非危言聳聽。2015年,北京大學發布的全球首份《國民健康視覺報告》指出,若沒有有效的政策干預,到2020年,我國5歲以上人口的近視患病率將增長到51%左右,患病人口將達7億。到時候,在航空航天、精密制造、軍事等行業領域,符合視力要求的勞動力可能面臨巨大缺口,將直接威脅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及國家安全。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喜愛戶外運動的澳大利亞華人要比新加坡華人的近視發病率低20%。
一直以來,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犧牲孩子體育鍛煉和戶外玩耍的時間,以至于孩子的脊梁被書包壓彎,身體被作業拖垮。在多數學生家長看來,相比于奧數培訓班、英語提高班、“小升初”擇校,給孩子戴上一副厚厚的眼鏡,根本不算事兒。“小近視眼”增多的背后,隱含著激烈的升學競爭,折射出現行選拔考試指揮棒的缺陷所在。在高考指揮棒的指引下,課業負擔減不下來,近視率就不可能有效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說,學業競爭的壓力是催生 “小近視眼”泛濫的因素之一。
另外,伴隨著電子通訊的飛速發展,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數碼產品不斷進入人們生活,看電視、玩游戲、上網等成為孩子們主要的休閑方式。一些家長因忙于工作和其他事務,電視、電腦和手機成為哄孩子的第一“神器”,無限制地讓孩子看電視、玩手機、打游戲等,不知不覺中給孩子視力安置了隱形“殺手”。除數碼產品外,即使是閱讀紙質書籍,光線太弱、用眼姿勢不正確、離書本太近等,也會造成視力下降。同時,近年來,不少學校都開展了信息化教學改革,開展基于iPad的實驗教學,美其名曰“寓教于樂”,然而長時間的屏幕刺激對學生視力會造成傷害。孩子長期用眼不當、家長缺乏對近視預防的重視等,導致近視的孩子越來越多,年齡也越來越小。
少年強則國強。在任何社會中,教育的最終價值都不是為了培養考試能力強、考試分數高的人,而是造就能適應社會、促進社會發展的人。審視近視帶來的危害,需要樹立一種全新的生活理念,須從養成教育抓起。為破解呈上升趨勢的近視難題,2016年10月,國家衛計委、教育部和體育總局曾聯合下發文件,要求各地積極采取措施,關注、緩解青少年近視問題。如果學校、家長能教育引導孩子養成正確的用眼習慣,或許能有效預防近視的發生。換言之,扭轉近視發病率逐年上升的趨勢,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持續地參加體育運動。
我國青少年運動不足,體質不斷下降,近視率持續攀升,主要問題還是出在我們的教育觀念上。在這方面,美國的做法可作借鑒。例如,美國體育課注重學生身心健康的實際效果,雖然也有體育考試,但沒有一個學生畏懼它,因為這種考試沒有優劣之分。比如考跑步,只要你跑下來就行。因此,學校體育“以人為本”,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和適應能力,這應成為今后我國體育課的發展方向。
法國教育家保爾·郎格朗先生在《終身教育入門》一書中指出:“不能把體育活動只視為一種肌肉活動,而使之與其他文化活動割裂開來,必須把其與理性、道德、藝術、社會、市民的活動結合起來,使其統一于終身教育的整體之中;同‘身體文盲作戰是終身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在日本、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體育教學時間都在中小學教育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比例,瑞典、加拿大等國家,學生的課外體育運動也豐富多彩。眼下,除了引起對體育教育的足夠重視,更重要的是要對體育運動有正確的認識,樹立以體育鍛煉為時尚、以身體強健為榮的審美觀,讓運動成為一件很時髦的事情。學生戶外活動時間長了,體育鍛煉的次數多了,身體健康了,患近視的幾率和比例就會自然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