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帶一路”是國家重要的戰略政策,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寶貴契機和強大動力。出口信用保險作為國際通行的貿易促進手段,能為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提供獨特資金支持和外匯風險保障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本文通過闡述“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出口信用保險的機遇與挑戰,對其所具競爭力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出口信用保險
2013年,習近平主席結合全球形勢的重要變化,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重大戰略,旨在促進沿線多國在經濟、科技、教育、旅游等多方面的共同發展,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寶貴契機和強大動力。出口信用保險利用其投入小、政策效應顯著的優勢,為不斷拓展海外市場的中國企業提供防范收匯風險、解決融資問題的支持與保障。因此,探尋出口信用保險業發揮自身優勢,助力“一帶一路”戰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發展現狀
出口信用保險是一國政府為推動本國出口貿易,保障出口企業收匯安全而制定的一項由國家財政提供保險風險基金的政策性保險業務。與國際上一般商業性機構不同的是,我國出口信用保險機構堅持“政策性業務,商業化運作”,主要經營險種為:短期出口信用保險、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海外投資保險。據統計,截至2016年8月,我國出口信用保險機構已累計承保達2.7萬億美元,支付賠款89.1億美元,累計支持企業融資超過2.5萬億元人民幣,承保覆蓋鐵路、電力、礦產、軌道交通、信息產業等領域。在促進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服務開放型經濟,助力經濟穩增長方面發揮了無可比擬的重要作用。
二、“一帶一路”戰略下出口信用保險的機遇
2017年保監會頒布《關于保險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大力發展出口信用保險和海外投資保險,服務'一帶一路'貿易暢通”。“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后,將不斷擴大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能源開發利用、經貿走廊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等領域的業務合作,存在著巨大投融資缺口,為出口信用保險發揮專業優勢,撬動銀行融資提供了大量機遇。
“一帶一路”沿線建設具有項目周期長,資金規模龐大的特點,加之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對于大部分剛剛起步,流動資金少、負債率高的中小企業而言,具有較高的融資壓力。而出口信用保險機構能夠運用保險保單融資業務,以國家信用為依托,通過風險轉移機制,分散企業原本的信用風險,使其專注項目運營方向,同時為企業提供風險報告等信息,幫助企業主動進行風險管理。
銀行在新巴塞爾協議的規定下,收緊對于中小企業放貸政策,而運用出口信用保險,能有效降低銀行放貸風險,為企業項目增信,幫助企業在融資成本、貸款期限獲得優惠,保證企業的持續發展。2015年,武漢某混合所有制高新技術企業,在長期出口買方信貸保險的支持下,從眾多競拍企業中勝出,簽下越南電站項目并獲2.75億美元的信貸支持。根據“一帶一路”戰略部署,該企業正密切跟進哈薩克斯坦、土耳其、孟加拉、緬甸等沿線國家的電廠EPC項目,在出口信用保險保障下開展多國持續合作。
自“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以來,我國出口信用保險機構已累計承保沿線投資金額達1156.9億美元,承保我國企業沿線出口貿易3285.1億美元,在優化貿易結構,拓展合作領域,挖掘經濟新增長點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政策導向作用。通過提供風險保障,撬動大量的商業資金支持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已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建設的重要安全屏障。
三、“一帶一路”戰略下出口信用保險的挑戰
1.市場認可度不高
我國的出口信用保險集中發展于本世紀初,由于起步時間較晚,相較于國際上出口信用保險的整體發展具有經驗不足,推廣不到位的劣勢,也造成了其在龐大外貿企業市場中影響力欠缺。同時,現階段我國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缺乏對于國際貿易市場的風險管控意識,通常憑借經驗、運氣等的僥幸心理處理出口收匯風險,如認為采用信用證的結算方式不存在風險。多數企業對于出口信用保險的含義不甚了解,只將其視為一種普通的賠償手段。數據顯示,以短期出口信用保險為例,超過90%的出口企業尚未投保,其中甚至包含少數國有大型企業。雖然近年來出口信用保險在投資、出口領域的覆蓋率逐年提升,但就整體而言,其市場認可度仍有待加強。
2.相關立法滯后,造成監管空白
我國目前尚未出臺針對出口信用保險的規范性法規,所涉及的糾紛多是參照《保險法》、《對外貿易法》等進行責任認定。由于存在相關立法的空白,有關出口信用保險的費率厘定、承保范圍、理賠追償程序等也存在諸多爭議,在實務操作中往往導致投保企業、保險機構、銀行三者間難以達成意見統一,因此理賠結果也很難令人滿意。而法律法規方面的滯后也將導致企業對于出口信用保險的保障作用信心不足,影響多數企業利用其規避收匯風險、進行資金融通的積極性。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下,與日俱增的外貿業務與尚未規范的行業監管問題亟待解決。
3.信用風險承受能力不足
“一帶一路”沿線的多數國家由于資源分配、領土爭議等歷史遺留問題,國內政局不穩,存在安全隱患,經濟發展水平偏低,也由此導致了較高的主權信用風險。根據穆迪公司2016年公布的主權信用評級結果顯示,“一帶一路“沿線的64個國家中共46個獲得評級,24個經濟體主權信用等級處于投資級以下,占比48.0%,在全球133個經濟體中約42.9%的處于投資級以下,整體信用風險偏高。且沿線國家主權信用風險差異大,既有如新加坡Aaa級國家,也有如烏克蘭(Caa3)、黎巴嫩(B2)等高風險國家,為作為風險損失補償的出口信用保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2012年,我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風險資本金約為271.6億元,最高承保水平低于3%,尚無法滿足“一帶一路”下風險承保要求。
四、出口信用保險發展路徑探尋
1.積極宣傳,普及信保風險理念
近年來,許多因未投保出口信用保險而致使企業遭受重大損失的案件屢見不鮮,也說明我國多數企業對于出口信用保險的認知不足甚至存在誤區,加強業務宣傳、提升企業風險管理意識的任務刻不容緩。隨著“一帶一路”進程的不斷加深,出口信用保險機構應當加大人員和資源的投入力度,積極面向“走出去”企業開展咨詢服務,為海外拓展前置性風險判斷,積極構筑海外風險保障。政府部門也應當利用新聞媒體等渠道,普及政策性保險知識,強化企業主動進行風險管理的理念。
2.加強監管,完善相關法律體系
有關部門應當針對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的開展與經營,借鑒發達國家法條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盡快出臺配套的法律條款,對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在業務范圍、職責認定、費用厘定、保險賠付、委托追償、退出準入機制等方面進行系統而全面的規范,通過不斷健全法律法規,為“一帶一路”戰略下的出口信用保險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更好地發揮其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等業務保駕護航的作用。
3.促進合作,推動產品創新升級
近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連續提出:“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對成套設備出口融資應保盡保。”我國出口信用保險機構應當積極發揮其在提供收匯風險保障、搭建融資平臺的自身優勢,與其他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的相互配合,不斷加強保險金融產品的多元化創新,如中長期信貸資產證券化等。相關監管部門也可在審慎穩健的基礎上,允許出口信用保險機構探索性的拓展保障范圍,如將次主權違約風險納入政治風險承保范圍,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多元化的保障支持,為企業跨境投資和貿易合作保駕護航。同時,應當利用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基礎設施建設等的優勢,加強與國際同業機構的互動,通過多邊合作平臺的機制開展與相關國家出口信用保險機構的共保、再保業務合作,以開放包容的理念,共享互利共贏的成果。
參考文獻:
[1]盧越.“一帶一路”視角下的中國出口信用保險研究[D].外交學院,2016.
[2]趙雪燕.我國中小企業利用短期出口信用保險融資問題研究[J].消費導刊,2010,(5).
作者簡介:林品含,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學生,研究方向:風險管理與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