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財務共享服務模式作為一種創新的企業財務管理模式,已經被國內外企業運用與認可。在國家稅務總局已經明確推行電子發票應用的背景下,本文從電子發票特點入手,對“稅企互聯”平臺在財務共享模式中應用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同時基于電子發票的處理流程,構建了在財務共享模式下“稅企互聯”管理系統的框架模型,并對該系統平臺嵌入財務共享平臺所帶來的挑戰進行了設想。以期為企業進一步完善財務共享服務模式提供支持。
關鍵詞:財務共享;電子發票;稅企互聯
一、引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有超過70%的世界500強企業建立財務共享模式,財務共享模式能高效、自動、準確的運作依托于越來越多的信息化工具,如SAP支持平臺、ERP資源計劃、影像管理、OCR識別等技術手段或輔助系統。從2012年開始我國開始著手推廣電子發票,到2016年1月1日,增值稅電子發票在全國推出。電子發票的應用除了能在降低印制成本、促進環保節能等方面做出貢獻之外,其作為會計信息化道路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將財務數據完全信息化的優勢,能實現更加自動、精確的將相關業務數據轉入企業信息系統的作用。
在企業創新的財務管理模式下,即財務共享模式下,電子發票的應用在使企業通過信息系統平臺采集數據的同時減少人工參與程度,在更大程度上實現數據管理的自動化,因此一種能幫助實現納稅企業和稅務機關之間稅務信息自動傳輸的模式勢在必行。基于此,本文認為“稅企互聯”模式的構建應基于電子發票應用之后,結合電子發票的特點,希望通過對企業在財務共享模式下建立“稅企互聯”模式的可行性進行分析與探索,試圖對財務共享服務模式的完善或“稅企互聯”平臺的構建提出一種思路,搭建納稅人與稅務機關互聯互通的橋梁。
二、稅企互聯模式的應用可行性分析
1.風險規避
一般認為,通過電子方式開具、傳輸、保存的發票是真正意義上的電子發票。對于通過OCR掃描將紙質發票數字化的方法,屬于將發票電子化的替代方法或技術路線(謝波峰,劉蕭優,2016年)。因此,在交易雙方開具電子發票之后的過程,電子發票作為只讀資料,只具備查閱、調取或作為記賬依據的功能,其所承載的信息數據在傳輸、流轉與使用環節均不受人工干預或轉化的影響。財務共享模式下,“稅企互聯”平臺使得業務前段數據得以直接從交易對方所開具的電子發票讀取,再傳送至企業的處理系統,不涉及其他任何數據的錄入。減少人工審核或修改而導致差錯的風險,加強了共享平臺的自動化、規范化進程,從根本上滿足財務共享模式的運作規律與目標。
2.涉稅財務流程再造
企業采用財務共享服務模式的目的在于提高組織管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其中最核心的轉變來自于對組織內現有財務相關流程的再造,以實現自動化與標準化。伴隨電子發票的全面推進,“稅企互聯”平臺的建立為企業對自身涉稅財務流程進行回顧與再造提供了機會。電子發票信息的使用意味著人工參與程度的降低,人為因素的減少意味著相關流程距離標準化更進一步,因此該平臺的建立提升了財務流程的自動化程度,能將更多原先無法標準化的過程整合并改進為規范化的財務流程,給企業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財務共享模式提供了幫助。
3.優化稅企辦稅環節
對于企業來說,在財務共享模式下結合電子發票的應用,企業的財務工作效率將通過“稅企互聯”平臺自動化數據讀取得以大大提升,通過電子發票等電子檔案實現靠系統報稅的手段也將盡快實現。對于稅務機關而言,隨著相關系統的創建,或者在財務共享平臺間的嵌入,能保障發票信息在交易雙方和稅務機關之間實時共享,發票數據產生后集中處理傳輸至稅務部門,企業辦稅流程如申報、繳納、退稅等業務將實現線上辦理,稅務局得以實時掌握納稅人的收入數據,加強信息化稅收監管,提升稅收征管效率。
三、“稅企互聯”系統平臺框架模型的設計與實現
1.稅企互聯的模式
基于銀企互聯模式的成熟發展與應用,本文認為在納稅企業與稅務機關之間也應建立類似于銀行與企業信息傳遞的模式。以此實現企業在申報稅、退稅等方面的個性化服務,同時依靠電子發票的傳遞,稅企互聯模式的建立也能解決企業財稅信息與稅務機關征稅相關信息的一致性問題。下面以增值稅稅款申報為例,闡述稅企互聯的模式。
如圖1所示,是以增值稅發票的申報為例的稅企互聯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納稅人(企業)和稅務機關的數據庫可以直接進行交互。在使用電子發票的情況下,作為銷貨方的納稅企業首先會向稅務機關的系統發出開票請求,稅務機關系統只需對該請求的相關信息進行驗證。如果驗證通過,將反饋驗證成功的指令到企業系統,此時,企業系統直接將電子發票開具至購貨方企業系統,購貨方企業系統將直接依據電子發票信息在其他系統中進行信息分類歸集記錄,并自動生成記賬憑證。
在稅企互聯模式下,納稅人的稅款申報基本上將依照所有電子發票上的信息自動申成,在納稅人系統申報請求發出后,待稅務機關系統的驗證通過的信息傳輸回納稅人系統,納稅人系統將依照驗證通過信息在系統平臺下,生成相關的記錄或進行相關稅款的支付,這樣便完成接口過程。基于現在稅款申報基本上還是在稅務局申報系統中手寫完成,“稅企互聯”模式的應用能幫助實現稅款申報的即時性,同時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填寫錯誤等風險。
2.稅企互聯系統平臺的框架結構
支撐層決定本系統運行所需要的基本運行條件。其中的服務器、操作系統、數據庫、網絡等是為業務功能層的稅務服務端子系統、納稅人端子系統和接口端子系統等直接提供系統的運行環境支撐,并為數據服務層、應用層、用戶層等層次的信息傳遞提供傳輸通道。
業務功能層確定本系統所需要開發的主要功能。其中,稅務服務端子系統由稅務管理方,即稅務機關操作,實現稅務服務信息的發布、稅務信息的查詢、或者針對來自不同接口的納稅人端子系統進行相關審核、咨詢、申報、退稅等個性化服務。納稅人端子系統,由納稅企業操作,實現納稅企業進行納稅申報、發票管理、稅款預繳等企業稅務流程中涉及的項目,并接收來自于稅務服務端子系統反饋的相關審核意見、納稅通知等稅務信息。接口子系統主要作為上述兩個子系統的輔助系統,但同時該系統承接企業與企業之間進行開票等相關稅務信息交流的任務。
數據服務層主要實現對納稅數據的統計和分析功能。通過從業務功能層中不同端口獲取的在應用層中采集的納稅數據,運用數據層的統計和分析功能,可以實現稅費繳納查詢、稅費結構分析、稅費趨勢分析、稅金預算管控等多形式的統計、分析和預警功能,并最終以圖形、圖表或數據顯示的方式為企業或稅務機關完成數據服務的功能。
應用層分別包含在不同端口的子系統中。根據17個稅種按類型劃分為17個不同管理模塊,在涉稅項目管理上包含稅務變更登記、稅務注銷登記、稅務檢查管理等管理項目。另建立發票管理模塊,涉及認證管理、核銷管理等。
用戶層是確定本系統的主要直接用戶,基于稅企互聯的目標,所以用戶層包含該系統的直接使用者,即稅務服務方(稅務機關)和納稅方(企業等組織),另還包括可能與企業進行交易而涉及票據信息產生和流轉的第三方。
四、稅企互聯系統嵌入對財務共享平臺的挑戰
1.財務流程的改變
依據“稅企互聯”平臺的建設標準,其財務共享服務模式下影像掃描系統或費用報銷系統的部分功能將被弱化。電子發票信息在電子介質中直接傳遞,很大程度上直接替代了影像掃描資料。由此帶來的在財務流程或系統處理程序上的改變,需要被及時調整與改造。新的財務工作流程應與所有電子發票流轉經過的環節有效銜接。為了實現電子發票平穩落地施行,特別是在財務共享平臺中,在涉及多系統協同進行活動的情況下,企業需要不斷適應外部變化對財務流程進行相應改善,時刻做好充足準備應對外部變化對相關流程的影響。
2.信息系統平臺的改造升級
財務共享服務平臺中規范、標準的操作依賴于強大的信息技術支持和各個內、外部平臺系統的銜接。“稅企互聯”平臺的廣泛使用讓稅務認證等相關的外部服務系統得以嵌入企業的財務共享服務平臺,實現不同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換,滿足電子信息數據實時、準確的調閱與提取需要。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應重視信息系統維護工作,并將系統調試、系統研發、技術支持等涉及系統集成方面的工作放在核心位置。在面臨處理大量信息數據的時候,做到內、外部各系統的互聯互通,建設一套完善的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信息系統平臺。
3.互聯網信息安全問題
“稅企互聯”不僅在完成交易和節約成本上給予企業以便利,更規范和加強了稅務機關的稅收征管能力。電子發票作為在稅企互聯平臺上實現互聯互通的中間力量,其信息的完整、真實是實現“稅企互聯”的基本要求。但信息共享與聯通是依靠互聯網實現,互聯網因其開放性容易遭受攻擊。發票、交易信息屬于商業秘密,由此可能給企業或是稅務機關造成較大損失。因此針對企業在線上操作的系統平臺而言,企業更應加強系統的安全設置,或是進行權限合理的分配并時常進行風險的管理控制。
五、結語
財務共享服務模式已是企業進行財務管理模式變革的一次重大飛躍,加上電子發票的大力推進,這樣信息化的技術和手段將在財務共享模式下給財務流程、組織等帶來再一次的飛躍。“稅企互聯”平臺在基于電子發票應用后的構建,更能為稅務部門與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建立聯系,隨著相關系統平臺的建設和法律的逐步完善,企業財務共享服務平臺與稅務部門系統的數據接口開放,“稅企互聯”平臺建設將越來越完善。
參考文獻:
[1]孫彥叢,陳彬,毛蓉.本土FSSC的未來趨勢[J].首席財務官,2016(09).
[2]謝波峰,劉蕭優.歐盟及我國臺灣地區電子發票的經驗借鑒和啟示[J].稅務研究,2016(07).
[3]陳立,劉纖云.“互聯網+”環境下電子發票對企業財務工作的影響[J].會計之友,2016(13).
[4]戴新竹,黃洵.稅收征管語境下的電子發票應用[J].稅務研究,2016(03).
[5]張瑞君,陳虎,張永冀.企業集團財務共享服務的流程再造關鍵因素研究[J].會計研究,2010(07).
[6]FSSC共享服務中心.基于財務共享模式下的集團稅務管理方案[J].微信公眾號,2015.
作者簡介:戴曉曦(1993.03- ),女,湖北武漢人,研究生在讀,湖北經濟學院,MP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