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堅+費娓寧
摘 要:廣場舞是集開放性、健身性與自娛性為一體的群體性體育舞蹈,前期的蓬勃發(fā)展證明了其存在的價值。隨著參與群體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擾民、安全、場地和管理等問題凸顯,本文從跨視域角度分析了廣場舞現象及其成因,提出了基于視域融合理論的協(xié)調溝通等可持續(xù)發(fā)展策略。
關鍵詞:廣場舞;擾民;跨視域;視域融合理論
引言
隨著《全民健身條例》(國務院令第560號)、《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以及文化部、體育總局等四部委聯合發(fā)文的《關于引導廣場舞活動健康開展的通知》等文件的相繼出臺,廣場舞迅速成為近年來發(fā)展最為火熱的一個民間體育健身項目,以節(jié)奏舒緩、動作簡單、形式多樣等特征,吸引了眾多喜愛健身的城市人群。然而隨著廣場舞的迅猛發(fā)展,也帶來了一些潛在的社會隱患,如果不予以足夠的重視,必然影響到這項全民健身項目的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
1.廣場舞發(fā)展現狀
廣場舞起源于社會生活,產生在群眾之中,是一種在廣場上開展的以歌舞形式呈現的具有開放性、廣泛性、自娛性的大眾參與的集節(jié)奏韻律感和藝術美感為一體的健身運動形式。
廣場舞的參與者多為中老年人,其中又以女性居多,因民族、地域、群體的不同,廣場舞的舞蹈形式也有所不同,北方地區(qū)以健康舞步、快樂舞步、行進間有氧健身操為主,而南方廣場舞則包含排舞、民族舞、交誼舞、健身操等形式。
經過幾年的快速發(fā)展,廣場舞已經具有相當龐大的群眾基礎,中國廣場舞行業(yè)研究報告顯示,2013年廣場舞愛好者占總人口比例約為4%,2014年達到7%左右,2015年全國的廣場舞人數約為8000萬到1億人之間。
根據相關調查數據,從舞蹈鍛煉人群性別來看,男性占15.5%,女性占84.5%,其中兒童約占4%,女性群體占絕大多數。從年齡結構上看,40歲以下占22.5%,41-60歲占69%,60歲以上僅占8.5%,中老年人更樂于參加。從文化程度來看,高中以下學歷占63.9%,說明當前廣場舞參與群體的整體文化水平仍舊偏低。
廣場舞活動的場所主要以廣場、公園為主,其中選擇在廣場、小區(qū)空地、社區(qū)居民樓前的比例達到了73%,公園占27%。活動的時間基本保持60-90分鐘,時間集中在早晨6點到7點以及晚上19點到20點。鍛煉的內容以群體形式為主,其中徒手健身舞蹈占76%,手持輕器械的占24%。活動的動機首先是健身,其次是娛樂與情感交流。
2.大力發(fā)展廣場舞的意義
2.1健身意義
廣場舞的運動強度適中,能使心肌收縮力加強,加速血液循環(huán),增大攝氧量,從而可以有效提高人體的心肺機能,改善心血管系統(tǒng)功能,對中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廣場舞以戶外運動形式為主,在跳的過程中,伴隨著輕松舒緩富有韻律的音樂,能夠緩和肌肉和神經的緊張,使人容易達到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促進神經系統(tǒng)功能的健康。如果能夠每天堅持跳廣場舞,可以消除過多的脂肪,保持適當的體重,增加關節(jié)靈活柔軟度,延緩身體骨骼的衰老,具有非常顯著的健身作用。
2.2 文化意義
廣場舞起源于社會生活,產生在群眾之中,代表了一種典型的群眾文化和草根文化,在推動群眾文化建設方面發(fā)揮著急先鋒的作用。它以社會的、時代的文化意識為內核,融合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形成影響力大、輻射面廣、號召力強的集精神性、文化性與審美性為一體的文化實踐活動。沒有一種舞蹈能像廣場舞這樣如此快速的發(fā)展,并且具有如此龐大規(guī)模的群眾基礎,前期蓬勃發(fā)展的實踐表明,強大的文化屬性是廣場舞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原因。
2.3 社會意義
作為一種集體舞蹈,廣場舞在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方面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統(tǒng)一的節(jié)奏,一致的動作,整齊的、有規(guī)律的隊形變化,從而形成強烈的整體觀念,獲得在集團制約下運動的自由感。這種處于完全統(tǒng)一的社會態(tài)度下的集體運動,能夠有效加強和擴張社會團結。廣場舞運動需要舞者之間相互配合并產生默契,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心靈的共鳴,進而增加彼此的友誼,在追求健康、快樂和美的同時,增進了鄰里之間的相互了解,促進了社會的和諧。
3.制約廣場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瓶頸
3.1擾民問題
擾民問題一直以來是廣場舞發(fā)展過程中所有矛盾的焦點,也是制約廣場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問題所在。愛好者要跳舞,反對者嫌吵鬧,現實生活中對廣場舞健身需求的供不應求造成了這種強烈的“擾民”問題,當這種矛盾在短時期內難以化解,就出現了“糞襲事件”、“鳴槍放獒”等沖突事件的發(fā)生。
3.2 安全問題
自娛自樂是廣場舞最基本的特點,往往缺少專業(yè)的技術指導,廣場舞鍛煉時,有時會出現崴腳、扭頸、扭腰、肌腱拉傷、關節(jié)受損等運動損傷,如果運動過量還可能會出現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等現象,對于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者來講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3.3 場地問題
目前,絕大多數的活動場地主要集中在廣場、公園等地方,方便了參與者的同時,也造成了侵犯他人權利、擾亂社會秩序、污染公共環(huán)境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由于缺少固定的室內場地,當遇到雨天時,活動無法開展,或者移動到小區(qū)居民樓下,和住戶之間造成更加尖銳的矛盾沖突。
3.4 管理問題
廣場舞多采用自發(fā)性組織形式,由少數核心成員牽頭活動,沒有相應的體育組織或政府行政部門對其進行統(tǒng)一管理,基本處于無人監(jiān)管的狀態(tài),在場地、時間以及組織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隨意性,由于政府管理的嚴重失位,造成了矛盾沖突不斷發(fā)生的局面。
4.跨視域視野下廣場舞現象分析
4.1 廣場舞快速發(fā)展的心理學分析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1943年在《人類動機理論》中將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廣場舞參與者多為中老年人群,身體機能以及心理素質有所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廣場舞所具有的健身性、娛樂性、群體性和展示性特征恰好可以滿足參與者這些不同層次的需求,這是廣場舞能夠快速發(fā)展的根本原因。
4.2 廣場舞矛盾沖突的法律分析
從法律的角度來講,廣場舞參與者與住戶之間的矛盾沖突絕非是一個偶然的社會現象,而是城市化發(fā)展過程中所出現的種種權利沖突的一個縮影。廣場舞參與者享有合法健身娛樂的權利,而住戶則享有安靜不被打擾的權利,這種權利也理應受到法律保護。當這兩種權利產生沖突的時候,由于法律界限的模糊,矛盾雙方往往選擇法律之外的途徑來解決問題,既不會從本質上解決問題,還會導致矛盾沖突的進一步加劇。
4.3 廣場舞矛盾沖突的道德分析
從參與者的角度來講,廣場舞是最適合的健身途徑,符合其年齡特點、生活方式以及職業(yè)特征,但如果單純從自身利益出發(fā),缺乏對侵犯他人權益的認知,法律意識、公德意識淡薄,道德水平相對低下,容易造成矛盾沖突。從住戶的角度來看,當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時候,選擇“潑糞”、“鳴槍”、“放獒”等極端的處理方式,行為失范,嚴重違背社會道德公允。
4.4 廣場舞矛盾沖突的管理學分析
作為一個非正式、非盈利性組織,受參與者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因素影響,廣場舞參與群體沒有嚴格的制度性、組織性和紀律性,團隊內部缺少有效的管控手段,管理方式松散,容易引發(fā)矛盾。同時,作為參與群體如此龐大的集體項目,政府任其自組織無序化發(fā)展,“噪音”、“擾民”、“占領”、“沖突”等標簽化的詞語屢見不鮮,折射出城市管理的窘境與缺失。
5.跨視域視野下廣場舞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策
5.1 增加保障性公共體育鍛煉場地供給
場地問題是制約廣場舞活動能否長期健康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問題。由于城市公共體育用地供給的嚴重不足,廣場舞的活動空間受到了擠壓,從客觀上造成了占領小區(qū)空地、公園、廣場等公共活動空間的問題。因此,政府職能部門應當深入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體育場地資源,真正實現對公眾開放,并且適當增加財政投入力度,改建、修建、擴建用于基礎健身需求的鍛煉場地。同時,通過行政命令手段,嚴格明確商業(yè)地產開發(fā)過程中保障性公共體育鍛煉場地及設施的占比要求,確保人民大眾的基礎健身需求。
5.2 健全廣場舞組織管理制度
對于像廣場舞這樣規(guī)模如此龐大的群體與組織,如果要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絕對不能沒有規(guī)范的組織管理制度。積極倡導引入俱樂部會員制,設立俱樂部章程以及會員管理制度,讓真正的廣場舞愛好者能夠在規(guī)范的管理下安心的健身運動。設立社會指導員負責制,由俱樂部會費及政府財政共同承擔社會指導員的部分薪資津貼,定期對社會指導員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及技能培訓,讓廣場舞健身活動在專業(yè)人士的指導下有序開展。
5.3 完善法規(guī)建設及宣傳教育
廣場舞愛好者個人利益至上的健身行為與受擾住戶素質低劣的抗議報復行為都凸顯了公民道德自律的缺失,應當以街道、社區(qū)為單位,強化矛盾雙方的社會公德教育,積極進行正面引導,傳播和諧社會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舞民與住戶的道德自律。與此同時,必須有配套的法律法規(guī)跟進,設置對廣場舞的活動時間、地點、音量大小等有明確規(guī)定的、針對性強的法律條例,當不符合條例規(guī)定受到投訴時有具體的行政執(zhí)法部門能夠及時介入管理。
5.4 基于視域融合理論的協(xié)調溝通
廣場舞愛好者與住戶之間的矛盾沖突是由于視域差異所導致,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場將對方視為客體,看做是沒有個體主觀性的客觀事物——將對方客體化、對象化甚至工具化,違背了人的本質與本性,必然導致難以調和的矛盾沖突。伽達默爾的視域融合理論認為,理解的過程是理解者的視域進入到被理解者的視域中,并且相互不斷融合的過程。如果不能將自身的視域置于對方的視域范圍內,真正的理解就不能產生。因此,廣場舞矛盾的雙方都要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的去著想,減少視域差異,接近視域融合,促進雙方關系的和諧。
6.結語
作為集休閑、健身、娛樂為一體的大眾化體育項目,廣場舞深受中老年人喜愛,但是在項目的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場地、安全、組織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矛盾沖突卻愈發(fā)激烈,折射出城市化進程中公民道德自律和法律意識淡薄等深層次問題,政府需要有所作為,從財政支持、場地供給、規(guī)范管理、法律跟進、教育引導等角度來化解矛盾,保障群眾性體育健身項目的長期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張強.廣場舞利益沖突的協(xié)調發(fā)展路徑[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6,32(2).
[2] 陳楊貴,陳宇家.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視角下分析廣場舞的作用[J].體育世界,2016,(1).
[3] 易凡,歐陽林.基于視覺融合理論的醫(yī)患溝通改善[J].解放軍醫(yī)院管理雜志,2016,23(3).
[4] 朱奮飛.廣場舞暴熱后的生存危機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J].株洲學院學報,2015,17(2).
[5] 梁洪英.淺談廣場舞的發(fā)展現狀[J].當代體育科技,2015,5(5).
(作者單位:1.嘉興職業(yè)技術學院社科部,浙江 嘉興 314036;2.同濟大學浙江學院體育部,浙 江 嘉興 31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