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作為一個經久不衰的電影類型,從電影誕生開始就不斷吸引著觀眾的眼球。這不僅是因為科學幻想類型的設定可以為劇情和敘事拓展出無限的可能性,更因為在它的框架下,各種技術表現手段的運用更加自由,這其中就包括音樂與聲響的創作。從有聲電影誕生伊始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科幻電影音樂一般都遵循著最傳統的好萊塢模式,直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之后,先鋒音樂家們嘗試把電子合成器的聲響組合進循環結構的音樂作品中。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主流好萊塢科幻電影配樂分成了兩個流派:一派繼續沿著最傳統的好萊塢方式,以大管弦樂隊為主,基本不太在乎音樂的科幻未來感,而注重旋律和敘事起承轉合的搭配,它發展到頂峰時期的例子就是七十年代末約翰·威廉姆斯為《星球大戰》譜寫的配樂;另一派則是或多或少延續了伯納德·赫爾曼所開創的風格,模糊配樂和聲響之間的差異,以前衛實驗的聲音效果取而代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前衛爵士音樂家吉爾·梅勒于1971年為影片《人間大浩劫》創作的配樂。該片的音樂曲目幾乎沒有成型的旋律,基本上全部由電子設備所制造的充滿變化的聲響組成,已有了早期實驗電子音樂的雛形。
《2001:太空漫游》的時空諷刺曲
無論是哪一種風格,其創作思路都沒有擺脫具體表意意圖,即電影的音樂和聲響對畫面起到的是情節性的補充輔助功能,具有強烈的敘事性,而真正突破這種好萊塢傳統配樂套路的是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游》。
導演庫布里克放棄了由知名好萊塢作曲家阿列克斯·諾斯為影片專門譜寫的配樂,在后期制作中轉而采取了著名古典音樂作曲家理查·斯特勞斯、約翰·斯特勞斯以及匈牙利裔當代古典音樂先鋒派作曲家利蓋蒂·捷爾吉的作品。在音樂使用的思路上,庫布里克也做了革命性的轉換:音樂不再是劇情敘述的一部分,而是與畫面內容產生了距離感,所勾畫的不僅僅是畫面的內容和情緒,而是超越銀幕之所見,為影片哲學思想的表達添加了整體上多樣化的超文本意義。
比如開場時,在約翰·斯特勞斯優美的《藍色多瑙河》曲調下,我們不但看到了宇宙飛船在太空中以優雅的姿態滑行,更看到船艙里失重狀態下鋼筆在空中緩緩飄動以及空中服務員為宇航員送去畫著各種食品圖案的壓縮飲料。在優美的圓舞曲聲中,觀眾們似乎陶醉在由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所創造的視覺奇觀中。
但到了影片的后半部分,當失去控制的科學技術結晶——超級電腦HAL9000企圖謀殺宇航員并破壞飛船時,再回想起開頭的《藍色多瑙河》,猛然間這優美的旋律帶有了上帝視角的嘲諷口味:人類已經處在欲望膨脹而技術失控威脅自身存在的邊緣,卻依然渾然不知洋洋自得,如此強烈的諷刺效果要歸功于庫布里克對《藍色多瑙河》的巧妙使用。
實際上,抽離、反諷、荒誕和象征的意圖主導了庫布里克對于音樂的選擇,這里包括在環形船艙里伴隨著慢跑的宇航員戴夫而使用的哈恰圖良舒緩憂傷的《加雅涅芭蕾舞曲》片段預示著戴頭的悲劇性結局、每次黑石出現而固定使用的利蓋蒂·捷爾吉充滿神秘象征意義的《安魂曲》;以及理查·施特勞斯宏大而富有哲學意味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為整個影片與人類終極命運相關的宿命性做出了定性化描述。實際上,正是《2001:太空漫游》在整體敘述結構和主題表達上與此前所有科幻電影的本質區別,決定了它在配樂上的特殊要求。
在同樣的原則指導下,《2001:太空漫游》的聲響設計也融入了極強的現代感。庫布里克是最早意識到太空中寂靜無聲魅力的導演:形體巨大的飛船以完全沉默的姿態橫穿過銀幕所塑造的神秘感無與倫比,甚至連宇航員遭遇危機失控滑向太空也處在完全的靜默狀態中。畫面呈現的危機與聲音的整體缺失所形成的反差,塑造出的是極其緊張的壓力和暈眩感。
應該說反差設計貫穿了整個《2001:太空漫游》的聲響創造,其中最為著名的莫過于為超級計算機HAL9000所設計的不帶任何真實感情色彩卻友好的說話腔調。正因為HAL9000的無形,所以只有用聽上去無懈可擊的友好聲音來塑造它的形象,讓它外表天使與內在惡魔的神秘莫測性格得以完美成立,才使它最后的毀滅變得充滿如此邪惡的戲劇性。
《2001:太空漫游》許多天才的聲響創造,如寂靜宇宙中宇航員沉重的呼吸聲、緊張時刻響起的帶有日照灼燒感的高頻噪音以及影片結尾處在巴洛克房間內人們移動所產生的震耳欲聾的回聲等等,都成為了電影聲響設計史上的經典范例,并被后來的科幻電影反復模仿。
《銀翼殺手》的復古電音
在《2001:太空漫游》后的十年間里,科幻電影發展成為一個成熟而變化多端的電影類型,其對音樂的使用也更為靈活多樣。最有整體創見性的作品當屬由希臘裔作曲家范吉利斯1982年為拉德利·斯科特的作品《銀翼殺手》所做的配樂。和其他未來感很強的科幻片不同,《銀翼殺手》在視覺表現上大膽采取了一種復古化的設定,在世界末日般的城市里融入了很多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好萊塢黑色電影中的布景、道具、服裝和光影設計。
與影片的整體風格相映襯,同時又受到上個世紀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合成器電子搖滾和新浪潮音樂的強烈影響,范吉利斯徹底放棄了管弦樂模式,利用新興的電子樂器所帶來的嶄新音色為影片創作了宏大而充滿哥特色彩的音樂。在過往好萊塢電影配樂中,被過分強調的充滿激烈情緒對撞的旋律和缺乏留白意識的多樂器合奏徹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段舒緩而迷幻的合成器演奏出的氛圍音墻和高潮部分動感強烈的電子節奏,電影音樂由旋律的載體徹底轉換為情緒積累的平臺。《銀翼殺手》外在懷舊而內核前衛的音樂和電影內容與視覺上的哥特復古風格配合得恰到好處,一經問世就廣受歡迎,成為影史上最經典的電影配樂之一。
《第五元素》的世紀性融合樂
上個世紀從九十年代開始,科幻電影配樂與流行音樂結合起來,最典型的例子是掀起新一波賽博朋克電影浪潮的《黑客帝國》,它在使用經典好萊塢配樂的同時,又大量采用了另類搖滾樂隊如德國戰車、暴力反抗機器、瑪麗蓮·曼森和超凡樂團的作品,、制造了傳統配樂所無法達到的顛覆反叛效果。另一個出色的科幻電影配樂例子是法國導演呂克·貝松在好萊塢拍攝的科幻電影《第五元素》,該片的作曲家是、法國人艾瑞克·塞拉。艾瑞克·塞拉年輕時曾熱衷于七十年代頗為流行的融合爵士樂,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將任何類型的音樂融進爵士樂的框架中進行演奏,這極大程度上影響了艾瑞克·塞拉日后的電影音樂創作。
在《第五元素》中,艾瑞克·塞拉不但采用了他所擅長的新浪潮整體風格,還融入了當時流行的電子樂旋律和節奏。當女主角莉露站在高樓頂端俯瞰眼前的滾滾車流時,響起的縹緲輕盈的電子節奏將影片帶入了前所未有的迷幻之中,這是先前任何好萊塢電影都從未有過的情緒。當然,《第五元素》最為著名的還要屬在太空歌劇院中女伶放聲高歌的那首樂曲,充滿融合精神的艾瑞克·塞拉迸發出超凡的想象力,將古典音樂中的花腔女高音和電子音樂脈動的節奏融合在一起,譜寫出科幻電影音樂中最華麗絢爛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