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慶富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06-000-01
摘 要 隨著石油企業的不斷成熟和行業更新發展,企業員工接觸的社會關系越漸復雜,思想修為受到較大的挑戰。如何在當前形勢下保障企業平穩發展的同時又不斷加強和鞏固員工的思想修養,提高員工防腐拒變的能力,如何提高油田職工的思想境界,增強黨性錘煉是目前企業黨建工作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本文從當前基層黨建工作的現狀出發,剖析了造成這一現狀的幾點原因,并提出了個人的建議與看法。
關鍵詞 思想修養 防腐拒變 基層黨建
黨建工作的開展與促進,其形式越來越豐富,內容也越來越充實。在當前能源行業大形勢下,石油企業總體工作和生活環境都在日益變好,職工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判斷是非的標準以及精神狀態也發生了變化,各級黨員、干部職工可能不同程度的滋生了一些與我黨要求的標準不相符甚至嚴重背離的思想和行為。
因此,進一步加強黨建工作的宣傳,永葆共產黨員先進性,提高油田職工的思想境界,落實思想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突出黨建工作的鼓舞作用、激勵作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就當前我院及各基層所在黨建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基層單位黨建工作的主動性有待加強。基層所黨建工作的開展絕大多數還停留在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指標的層面上,黨建工作開展較為被動,甚至黨員干部也認為只是個形式;二是黨建工作內容需要進一步豐富。基層所教育內容都是來自于上級的文件、視頻、宣傳教育材料等,很少能真正找到和本單位工作實際相符的內容;三是黨建工作開展方式需要多樣化。目前黨建工作的開展仍然停留在“宣讀文件做筆記”、“觀看視頻寫心得”的傳統層面上,使得教育內容沒有能夠真正深入人心;四是基層黨建工作的執行力度需要加強。黨建工作的落實、運行,黨政工團等各職能部門理應互相配合齊抓共管,但有的單位黨建工作是非專業科室兼管。從而,削弱了黨建工作的宣傳教育及落實,造成了精神宣貫不夠系統全面。
以上四點為結合基層所及院黨政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總結歸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是黨建工作開展的重大阻力。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黨建工作人員配置比較緊張。目前我院以作業施工為主導業務,公司各機關單位編制及定員緊張,各個基層所更是將施工任務放在首要地位,影響了黨建工作的開展落實效果;二是認識上存在偏差。個別領導,對黨建工作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也還遠遠不夠。其次,部分受教育者認識有偏差,認為所謂的黨建工作不過老一輩的說的陳詞濫調;三是黨建工作開展的成效不便定量考核。黨建工作開展的好壞優劣沒有辦法客觀定量地來評定,僅僅依靠或參照一年有幾次黨建工作相關報道,有幾次黨建工作會議紀錄,有幾次主題活動來考核。
針對黨建工作開展中的問題及原因,我認為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的有效途徑有以下幾點:一是在思想認識上加以提高和重視。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三大范疇是我們黨在長期黨的建設實踐中逐步積累和總結形成的。改革開放以來,自十六大到十八大,使黨的建設的內容和范疇更加符合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特點。通過教育使各級領導干部提高對黨建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突出執政能力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二是突出提高黨建工作現實作用,提高認識。要不斷加強領導干部及職工群眾的自身修養,使其自覺培養和樹立牢固的艱苦奮斗的精神,以黨建工作為依托,以勤奮的精神和吃苦的態度,以頑強拼搏、勇于開拓的斗志,將十三五的宏偉藍圖變成活生生的現實;三是促進黨政工團齊抓共管這一格局的形成和完善。各個基層黨組織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組織優勢和宣傳優勢,給予黨建工作全力的支持,使企業文化和黨政教育真正形成健全完善的“大宣教”格局。工會組織要利用群眾組織優勢,開展形式多樣,效果明顯的教育宣傳活動。黨委宣傳部門要把搞好精神教育的宣傳作為一項主要工作提到日程上來;四是對黨建工作開展形式加以改變。應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廣播等宣傳媒體,廣泛深入的開展黨建工作。如創辦黨建工作宣傳教育網站,用身邊的典型人物拍成DV進行宣傳學習,將先進人物的實際制作成宣傳材料,開展黨建工作的宣講活動等。讓黨建工作的宣貫隨處可見,隨處可聞。
總之,黨建工作不僅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價值,更具有不可低估的時代價值[2]。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了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和改進基層黨建工作。基層黨建工作開展的好壞對企業發展和生產經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黨政領導班子應及時發現黨建工作中突顯出來的問題,并結合企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綜合考慮這些問題,最終找到切實有效的解決之道,確保黨建工作不斷開拓進取,營造良好氛圍,不斷發展壯大企業的黨員隊伍,全面開展黨建工作,從各個方面促進企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文和.淺談國有企業黨建工作和企業文化一體化建設[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06).
[2] 王健,王能.論艱苦奮斗的時代價值[N].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1996(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