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開湖
【摘要】目的 在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手術期間應用尺骨莖突骨折處理方式(同期、不同期),探究其對患者術后腕關節功能的影響。方法 利用自愿參與原則自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所收治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44例參與本次探究,嚴格按照手術同時是否進行尺骨莖突骨折手術分組,組別是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22例。在對照組患者手術過程中不同期應用尺骨莖突骨折處理方式,在研究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同期應用尺骨莖突骨折處理方式。結果 研究組Ⅱ型患者腕關節評分顯著性優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Ⅰ型患者腕關節評分對比對照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手術期間應用尺骨莖突骨折處理方式(同期),可顯著改善患者術后腕關節功能。
【關鍵詞】橈骨遠端骨折;尺骨莖突骨折處理方式;同期;不同期;腕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6.0.01
橈骨遠端骨折在臨床上較為多發和常見且病情較為嚴重[1],本組探究中選取44例患者,探究目的是深入分析在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手術期間應用尺骨莖突骨折處理方式(同期、不同期)對患者術后腕關節功能的影響,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利用自愿參與原則自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所收治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44例參與本次探究,分組方法是隨機數字表法,組別是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均22例。研究組中男女12例、10例,年齡在69歲至23歲,中位年齡是(50.32±6.20)歲,存在I型尺骨莖突骨折、Ⅱ型尺骨莖突骨折患者例數分別是14例、8例;對照組中男女11例、11例,年齡在70至24歲,中位年齡是(51.01±3.54)歲,存在I型尺骨莖突骨折、Ⅱ型尺骨莖突骨折患者例數分別是13例、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在對照組患者手術過程中不同期應用尺骨莖突骨折處理方式,在研究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同期應用尺骨莖突骨折處理方式,尺骨莖突骨折處理方式是:協助患者取位平臥位并將患者患肢擺放在外展體位[2],給予患者常規消毒處理并作一切口,切口位置是橈骨遠端掌側或者背側以及鈦板固定位置是橈骨掌側或者背側,術中利用C臂對橈骨復位情況以及尺骨莖突復位情況觀察,在患者尺骨側遠端作一縱行切口并充分顯露尺骨頸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并給予患者對癥手術處理(直接縫合修補或者張力帶固定)。
術后,給予2組患者常規預防切口感染處理并在術后第2 d給予患者指關節以及腕關節屈伸功能鍛煉以促進骨折部位愈合,叮囑2組患者定期復查。
1.3 判定標準[3]
判定患者腕關節功能時利用Gartland-werley評分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研究組Ⅱ型患者腕關節評分顯著性更優,對比對照組患者而言,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Ⅰ型患者腕關節評分對比對照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橈骨遠端骨折在臨床上發病率較高且可對患者腕關節穩定性造成嚴重影響,臨床治療本病患者主要應用解剖復位以及妥善固定[4],近年來,橈骨遠端骨折合并尺骨莖突骨折治療進展的報道越來越多,其中尺骨莖突骨折根據骨折部位不同可分為Ⅰ型、Ⅱ型,可導致患者出現日常生活嚴重受影響。
據相關性文獻報道,尺骨莖突附著韌帶三角纖維軟骨復合體尖部附著位置是尺骨莖突外側且底部相連橈骨尺骨切跡下緣,部分學者認為給予橈骨遠端患者解剖復位具有較為重要的臨床意義且無需處理橈骨遠端解剖復位則會出現明顯尺骨莖突移位情況,但是,經過臨床實踐證實,對于存在尺骨莖突基底部骨折移位的患者而言,出現三角纖維軟骨復合體損傷的概率會顯著性增加。因此,需要給予橈骨遠端骨折期同期應用尺骨莖突骨折處理方式,可獲得良好效果。
本組探究中,研究組Ⅱ型患者腕關節評分是(5.2±1.6)分,對比對照組Ⅱ型患者而言,顯著性更佳。
綜合以上理論得出,在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手術期間應用尺骨莖突骨折處理方式(同期)可顯著改善患者術后腕關節功能,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 張 勇,阿 良,劉 哲等.尺骨莖突骨折處理方式對橈骨遠端骨折術后腕關節功能的影響[J].醫學與哲學,2015(2):28-30.
[2] 陳一衡,陳時益,陳星隆,等.橈骨遠端骨折合并腕骨骨折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5,31(1):17-20.
[3] 王 立,邵新中,張哲敏,等.腕關節鏡輔助下閉合復位外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4,30(5):324-326.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