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
心在哪里,苦樂就在哪里
心既是痛苦的源泉,也是快樂的源泉。
我想大家應該有這樣的體會,當內心貪婪、仇恨、焦慮、恐懼、嫉妒、自私等負面心理產生活動時,不僅會使心痛苦糾結,甚至會使身體產生不良反應。只要這些心理得不到解決,問題將接踵而至,永無寧日。
同樣還是這顆心,當它沒有煩惱時,我們很容易開心。這個開心從哪里來?很多時候和物質條件沒什么關系。就像佛菩薩的舉身微笑,那種發自內心、遍布全身的歡喜,并不是因為得到什么,而是來自覺醒的心。佛法告訴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覺悟潛質,這個覺性會源源不斷地帶來快樂。
我曾在微博中說過佛教關于人生苦樂的認識。學佛者都知道,佛教說人生是苦。其實這個說法并不完整,而是有特定對象的。也就是說,凡夫以迷惑和煩惱為基礎的生命才是痛苦的。但對覺悟者來說,生命也是自由而歡喜的。因為惑業的背后還有覺性,一旦開啟這個層面,生命就是無限的自在,無限的寧靜,無限的喜悅。
這是生命的兩個層面,是由內心兩大陣營造就的。良性心理是我們的朋友,會讓生命得到提升,給人生帶來幸福,給社會帶來和諧。而負面心理則是我們的敵人,會不斷制造痛苦和麻煩。
佛法認為,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這個自己,正是內心的煩惱。生活中一切痛苦,從自我折磨,到不和諧的人際關系,乃至殺盜淫妄等犯罪現象,都是這個敵人造成的。從根本上說,人的兩面性就是佛性和魔性。開啟佛性,能讓我們成就圓滿的智慧和慈悲;而放任魔性,只能墮落惡道,長劫受苦。
所以,了解并管理這顆心,才是人生的頭等大事。
找到因,而不是拒絕果
很多人在面對逆境時,第一反應就是:為什么這樣的事落在我頭上?事實上,這種抗拒帶來的煩惱,往往比事情本身更讓我們痛苦。
而對證果的圣者來說,即使遭受極大的身苦,哪怕因此失去生命,都不會悲傷怨恨,由身苦引發心苦。因為他們知道,這種身苦是眾緣和合導致的,當結果已經發生時,就要坦然接納,否則就是在繼續制造新的苦因。
佛法認為,任何事情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比如現在身體不好,可能是因為飲食不健康,生活沒規律;也可能是因為缺乏運動,疏于調理;或是殺業造得太多……諸如此類,都是影響健康的因素。
再如人際關系,很多時候,我們會責備身邊的人,覺得都是別人不好。其實,這往往和自己的設定或處世方式有關,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沖突就在所難免。
學佛是幫助我們在任何一件事發生時,去尋找它的原因,然后從調整自身下手。通過因上的努力來改變結果,而不是一味責怪環境,責怪對方。此外,佛教非常重視“懺悔”的修行,也是通過對自己的檢討,改過自新,進而影響別人。
有不少人通過學佛,使家庭和工作中的人際關系得到很大改善,夫妻相敬如賓,父子上慈下孝,同事和睦相處,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為什么能有這些效果?就是在學佛之后,懂得向內觀照,自我反省。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的不足和缺點時,就不會一味指責他人,使關系更加對立。
隨著這樣的改變,身邊人也會發生改變,乃至整個環境都在隨之改變。當我們能如實接納一切境界時,還有什么會讓你受到傷害,讓幸福打了折扣呢?
身和心,都要好好的
康寧,即身體健康,內心安寧,這是古人所說的“五福”之一,也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因素,是決定一個人幸福與否的關鍵。雖然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但我們的追求往往偏向外在的財富和地位,而康寧是現代人普遍缺乏的。
我經常說:“身心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修身養性是人生最有價值的投資。”沒有身心的康寧,就像一艘四處漏水的破船,無論裝飾得如何華麗,也沒有多少意義。
想想看,要是沒有健康的身體,整日纏綿病榻,生不如死,即使再富有,地位再高,有幸福可言嗎?沒有健康的心靈更是麻煩。現代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浮躁、混亂、不得安寧。曾經有首流行歌曲,叫“最近有點煩,有點煩,有點煩……”這個無處不在的“煩”,正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
其實,“煩惱”一詞就來自佛教。煩是擾的意思,惱是亂的意思,煩惱就是擾亂內心安寧的因素。一旦陷入煩惱和負面情緒時,幸福就被自動屏蔽了。因為幸福是一種感覺,當內心被煩惱占據,幸福就沒有立足之地了。
哪怕你擁有別人艷羨的富貴榮華,過著別人夢寐以求的生活,卻不會給自己帶來多少幸福感。因為在你心中,它們都被煩惱打上了烙印。只有當內心沒有煩惱,像一片無云晴空時,幸福才會不請而至。所以,解除煩惱才能身心康寧。身心康寧,才能自在,安樂,成為有福之人。
精神追求的提升
現在很多人富起來了,但幸福卻沒有隨之而至。為什么?就是因為心態有問題,因為缺乏正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
當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扭曲了,物質只能加速他的變態;當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坍塌了,再多的物質也無法支撐它、復原它。所以,當基本生存得到保障后,我們更應該重視精神追求。
說到精神追求,大致可以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對文學藝術等精神食糧的需求;其次,是對心靈和精神自由的需求;第三,是對高尚人格和生命品質的需求。
從佛教角度來說,精神追求又有特定的內涵。首先,是對佛法真理的需求;其次,是對解脫自在的需求;第三,是對佛菩薩生命品質的需求。
一個產品是由各種零件組成的,同樣,我們的存在也是由各種心理因素組成。正是它們,造就了我們的心態、人格和生命品質。
如果心態安寧平和,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即使生活清貧,一樣可以樂在其中,就像孔子那樣,“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而在佛經和祖師大德的傳記中,這樣的記載更比比皆是。可見,真正影響我們感受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
那么,如何造就良好的心態乃至生命品質?離不開對心性的了解。關于這個問題,佛法有詳盡的說明。不僅闡述了心的種種表現,還揭示了它們的運作規律,更為我們指明了調整心行的途徑。那就是通過戒來守護心,通過定來降伏心,通過慧來明心見性。可以說,這才是究竟提升精神追求的方式。
看看你能對號入座嗎
學佛者的發心往往存在兩種誤區。一是從開始發心就不對,是帶著某種貪著開始學佛。深究起來,可能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以此作為起點。
有些人是被寺院莊嚴的環境所感染,走入寺院后覺得非常安詳,因而發心前來學佛,覺得住在寺院享享清福就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其實他只是貪著于方外之地的氛圍。有些人是被清凈的梵唄和僧人的念誦所打動,學佛之后天天跟著唱念,以為這就是最好的修行了,其實他只是貪著于梵唄。也有些人貪著于佛教高深的哲理,覺得研究佛學很有深度;還有些人貪著于佛教輝煌的藝術,覺得佛教的藝術殿堂中有豐富的寶藏……等等。若是緣于對某種境界的貪著而發起學佛之心,那么在學佛過程中,貪著往往也會隨之增長。
如果把佛教當作學術來研究,到最后寫文章、出成果就成為學佛目的了。一旦有了成果、出了專著、評了職稱之后,就會覺得學佛的任務已經徹底完成,人生的問題已經完全解決。還有很多人把佛教當作純粹的哲學來考察,對佛教哲學的興趣遠遠高于對解決人生問題的重視,這一類也大有人在。民國年間支那內學院的研究,基本上都落入哲學式的研究,而不是基于對生命的關懷。甚至還有些人是奔著佛教的利益而來,把寺院當作謀生場所,就更是錯誤的發心了。
仔細分析起來,絕大部分人都是由類似的因緣走入佛門。真正感悟到人生無常,為尋找生命出路,為了生脫死,為成佛作祖,為利益一切有情而學佛的,實在是少之又少。如果在發心之后繼續緣于對一些外在現象的貪執,沒能在目標上有更高的提升,最后成就的可能都是貪著之心、我法二執。這是在發心中的第一種誤區現象。
當然,從貪著入門也并非絕對不可。《維摩經》曰:“先以欲鉤牽,后令入佛智。”也就是說,先以某種方便使人們對佛教產生興趣,然后逐步對其進行引導。比如澳洲的一些道場,便免費為大家提供素食。很多人到寺院來并不是對佛教有興趣,是奔著免費素菜而來。但他們到寺院的次數多了,漸漸對佛教產生了感情,然后聽聽講座、讀讀佛教書籍,認識也會有所提高,最終轉入正確的發心。
所以說,如果不是停留在貪著的基礎上,而能通過聞思經教來樹立正見,并以正見為指導,“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那么,盡管是從貪著開始,最終卻能放棄貪著,同樣可以成就解脫。
不要無事生非
當我們對生命作智慧審視,不斷追問“我是誰”“什么代表我的存在”,就會發現,曾經認定為“我”的一切,和我們只有暫時的關系。
無論是身體、情緒,還是身份、財富,哪一樣是可以永遠擁有的?但我們因為無明和貪著,很容易把身體當作是我,把情緒當作是我,把身份和財富當作是我,乃至把種種不是“我”的東西當作是“我”,進而產生貪著和依賴。
問題是,所有這一切都是無常變化的。把身體當作是我,就會害怕死亡,害怕這個色身的消失。把身份當作是我,一旦失去身份,就不知何以自處。就像面具戴的時間長了,以為面具就是自己的臉,當沒有面具時,反而茫茫然不知所措了。
人生的煩惱和痛苦來自哪里?無非是來自感情,來自家庭,來自財富,來自地位,來自身份,來自身體……如果我們看清這些和生命只有暫時的關系,就不會因為它的變化而焦慮、恐懼,不會受到無謂的傷害。
如何才能看清現實?佛法關于無我、空的思想,就是幫助我們糾正這些認知。佛法講“無我”,并不是說“我”這個色身不存在;講“空”,也不是否定一切存在的現象,而是要否定我們附加于自我和世界的錯誤設定。當我們不斷以無我和空,去審視自我、審視世界的時候,就能剝離種種外在執著,使智慧光明得以顯現,從而解除迷惑,看清真相。
當內心不再有迷惑煩惱,我們所感受到的幸福,將是生命本質的存在。它不需要依賴任何外在條件,無論在什么環境中,我們本具的智慧光明都會源源不斷地散發喜悅。
如果幸福是建立于外在條件上,必然是膚淺而不穩定的。因為環境會不斷變化,感覺也會不斷變化。真正的幸福是代表生命本質的存在,找到這樣一種存在,才是幸福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