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利
摘 要:脫鉤改革理順了行業協會商會同行政機構的關系,激發了行業協會商會發展活力。脫鉤給行業協會商會發展既帶來巨大的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挑戰。因此,正確認識脫鉤后行業協會商會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促進脫鉤行業協會商會順利轉型是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
關鍵詞:行業協會商會;脫鉤改革;出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我國行業協會商會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截至2015年,全國在民政部門依法登記的行業協會商會近7萬個,已基本形成覆蓋社會經濟不同門類、不同層次的行業協會商會體系,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生活和市場經濟健康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與行政機關的脫鉤改革為行業協會商會掃除了發展道路上的障礙,使其獲得了充分的自主性,促進了行業協會商會職能的發揮。然而,有些行業協會商會離開了政府的支持就容易迷失方向,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挑戰。因此,探索脫鉤后行業協會商會的“出路”問題刻不容緩。
一、行業協會商會脫鉤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
行業協會商會是同行業內的企業為增進共同利益而自愿組織起來的共同體,是維護行業利益、為會員服務的經濟類社團組織,是為特定群體的共同利益服務[2]。一直以來,行業協會商會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公共服務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我國行業協會商會也存在獨立性不足、規章制度不規范、核心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因此,行業協會商會脫鉤是符合社會治理理念、順應社會要求的改革。2015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總體方案》,提出圍繞“五脫鉤五規范”的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構脫鉤改革試點。從試點情況看,第一批脫鉤試點已基本完成,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取得階段性進展。第二批參加脫鉤試點的144家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正在有序推進。與此同時,全國各省市的行業協會商會脫鉤工作也在全面推開。脫鉤改革明確了行業協會商會的發展方向,令試點單位已經切實感覺到,再也不能附于行政機關開展工作,而是要回歸社會本位,依靠服務社會、市場來獲得長遠發展。脫鉤改革促使政府轉變職能,促進行業協會真正發揮作用。然而,脫鉤全面實施后,對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行業協會商會,如何順利轉型及以后的發展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二、行業協會商會脫鉤后面臨的風險
協會商會同行政機構“脫鉤”,權力真正下放到協會商會。脫鉤后行業協會商會發展的外部關系得以理順,阻礙行業協會商會發展的因素從外部轉向內部,協會面臨的競爭將更激烈。與行政機關脫鉤給行業協會商會的發展既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挑戰,具體表現在:一是政府的扶持減弱。脫鉤改革剝奪了政府的支持利益以及依附條件。政府對行業協會商會的財政支持逐漸取消,而政府的一些項目也不再委托給行業協會商會,使一些自身發展不好的行業協會商會面臨經濟來源難題。脫鉤后,行業協會商會不能再依靠行政力量推動工作。由于這個隱形資源的消失,其公信力也會大打折扣,生存和服務能力將受到嚴峻考驗。二是行業協會的收入變得脆弱。脫鉤改革后,政府的財政補貼取消,行業協會商會的資金來源轉為以會員的會費及有償服務為主,社會支持的渠道變窄,收入集中度提高,資源獲取的難度增加。收入結構變得單一,過度依賴會費以及有償服務,資金斷裂的風險增加。三是行業協會商會普遍存在一定的價值缺陷。行業協會商會真正價值在于為會員提供服務,維護整個行業的有序發展。脫鉤改革后,行業協會商會逐漸退去“二政府”的外衣,成為企業的自由聯合體,受“會員邏輯”的影響,行業協會商會的服務功能將被極大釋放,同時也將面臨為滿足會員需要而不斷開發新職能、提高服務效能的壓力。而目前的行業協會商會受“二政府”的影響,行政意識較強、服務意識差,迫切要求行業協會商會的成功轉型,真正發揮其服務職能。四是對脫鉤工作認識上不統一。對于脫鉤一事,一些有活力的想要做大的行業協會商會非常贊成,但有一部分行業協會對此并不很歡迎,因為沒有靠山的時候可能不好辦事。有些人認為,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關鍵在于脫掉政府授權的護身“虎皮”;也有人認為,行業協會商會“紅頂中介”身份恐難消失,脫鉤改革后,它追逐經濟效益需要“資本”。
簡而言之,脫鉤改革存在一定風險,如果處理不當,將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脫鉤后,有些行業協會商會可能發生一些轉變:一是“變性”。行業協會商會是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3]脫鉤后,行業協會商會可能不甘愿做政府的傳達者和宣傳者,不再是協助政府進行社會治理的有效力量,轉變成政府的“仇人”,站在政府的對立面,或依附西方或反動勢力。二是“變節”。行業協會是以非營利為目的,組織活動所產生的剩余不得進行利益分紅。脫鉤以后,由于政府扶持的減弱,行業協會商會資金來源變得相對單一,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有可能變成營利性企業,為會員企業或政府提供有償的服務或變相謀利等不法行為。三是“變質”。行業協會是為特定群體的共同利益服務的,是維護整個行業的整體利益的。脫鉤后,某些行業協會可能會變成個別人的“家天下”,或是精英對協會的控制,個別大企業的壟斷。行業協會商會把組織“私有化”,把公共利益據為己有,只爭取自己組織的狹隘利益的問題。
三、脫鉤后行業協會商會的“出路”
實現行業協會商會順利轉型,促進平穩有序的發展仍需要靠政府和包括行業協會在內的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
(一)行業協會商會要解決“自我注血”問題
一是明確行業協會商會的定位。第一,成為政府與企業的“溝通者”。行業協會商會不是政府的附屬物,也不是企業的管理者,而是國家利益的維護者、企業利益的代表者,是服務者。行業協會應在政府管不了又管不好的事情上,發揮監督、協調和服務作用。
[4]第二,成為會員企業的“服務者”。行業協會商會的基本功能服務,只有為會員企業做好服務,才能得到大眾的支持和合法性基礎,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實現健康發展。第三,成為行業的“維利者”。行業協會商會應在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下代表本行業的利益,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及時向政府反映本行業企業的要求及愿望,積極參與國家對行業政策的討論和制定。
[5]第四,成為行業利益的“協調者”。行業協會商會的首要職責是維護會員的利益,但企業間的利益競爭必然會導致不和諧,而行業協會商會作為會員之間的“協調者”,是是有效競爭的重要保障。行業協會商會應通過各種手段協調企業間的矛盾,以保證行業內部企業的協調發展,保障整個行業最廣泛的利益。
二是找準行業協會商會的價值。行業協會商會最大的價值是服務,提供服務產品。行業協會商會是溝通企業與政府之間的紐帶,提供服務是行業協會商會存在的價值,也是行業協會商會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三是提高行業協會商會自身素質和能力建設。目前,行業協會的規章制度幾乎千篇一律,沒有自己的核心內容,也沒有自己的職能定位,毫無規范作用。因此,行業協會商會的發展應提升常態化的機制,加強制度建設。加強行業協會商會能力建設,一是依據行業協會商會自身特性和我國社會治理體系的特征,突出行業協會商會發展和發揮作用的自主性,促進其在市場條件下實現自治管理、自我服務和自律發展;二是以“自組織化”為目標積極推進行業協會商會內部治理的自我完善,按照現代社會治理要求自覺建立科學的行業協會商會運行模式,提升協會的服務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強對行業協會商會的綜合性監管,促進與其他組織的合作,以社會化、市場化為核心,倒逼、培育和鑄建現代行業協會的治理體制。
(二)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保障
一是完善政府的扶持政策。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不是脫管,而是“扶上馬再送一程”。第一,改善行業協會商會的外部環境,政府給予適當扶持。加快政府職能轉移,積極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定政府購買清單,明確政府購買服務的范圍、種類和考核標準等內容,根據發展的需要出臺相應優惠政策來扶持與鼓勵行業協會商會發展。第二,加強對行業協會商會的綜合性監管,制定細致、操作性強的監管與懲罰措施來確保行業協會的規范化運作。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鼓勵“一業多會”,激發行業協會商會的內在活力。
二是加快立法建設。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關于行業協會商會的法律,給行業協會商會發展造成一些無法打破的壁壘,應盡快頒布有關行業協會商會的法律,用法律明確協會商會的獨立法人地位、性質、基本職能和權利義務,明確協會與政府、會員企業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關系,規范行業協會商會的規章制度,將行業協會商會的一切行動置于法律的監督和保護之下。
[參考文獻]
[1]李勇.堅持改革與監管并重, 民主與法制時報(政策解讀),2015-10-28,http://www.chinanpo.gov.cn/600104/90951/newstgindex.html.
[2 ]王名.《論行業協會——中國行業協會失靈研究》[M].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1.
[3]徐家良. 行業協會組織治理[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4:135-137.
[4]程 楠. 摘掉“官帽子”,行業協會商會將如何自尋出路[J]. 中國社會組織, 2016(6):42-43.
[5]賈西津,張經. 行業協會商會與政府脫鉤改革方略及挑戰[J]. 社會治理, 2016(1):99-105.
(作者單位:國家行政學院,北京 1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