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卉+廖蘭芳
摘 要:標準工時定額管理是公司經營管理的重要基礎工作,事業部逐步系統性地開展標準工時項目,主要在生產組織、薪酬分配、定崗定編、工藝優化四個方面進行運用,建議從強化管理意識、制定管理制度、加強隊伍建設及實施動態管理維度進一步推進標準工時定額管理。
關鍵詞:標準工時;運用效果;推進思考
我國經濟走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軌道之后,企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同時面臨著激烈、殘酷的市場競爭。企業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方法的現代化勢在必行,標準工時管理是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重要基礎工作,是企業生產組織、薪酬分配、定崗定編、工藝優化的一個重要依據。本文主要以事業部開展標準工時項目為例,論述標準工時定額管理的經驗及進一步思考。
一、標準工時項目的工作實踐
1.精心籌劃、構建項目團隊建設
為確保標準工時測時及落地的有效開展,保證項目順利推進,事業部精心籌劃成立了專項工作推進組,由事業部總經理擔任組長、經理團隊為組員的領導小組,明確項目各部門的職責;從領導層和執行層兩方面來組建項目團隊。項目執行工作小組在項目領導小組的指導下開展,全面負責事業部標準工時項目的策劃、溝通以及組織協調工作,測時數據的錄入及輸出,工作抽樣數據輸出及寬裕率制定。負責及時處理項目執行過程中的相關問題。
2.項目推進管理制度及流程建設
為規范事業部標準工時項目推進的過程管理,充分發揮事業部各部門及車間的主觀能動性和團隊精神,制定了《標準工時系統建設項目推進計劃及管理流程》,同時為規范標準工時數據維護、調整和日常管理,還制定了《標準工時變更流程管理》, 通過兩項制度的建立,進一步保證標準工時工作的推進。
3.標準工時數據測時工作開展
(1)基礎培訓
事業部組織測時工作小組對標準工時概念、工序工步劃分、工藝流程圖編制、工作抽樣方法與步驟等進行了培訓,同時事業部以及車間深入班組開展工時項目的宣貫工作,使生產員工認知推行標準工時的意義,積極配合工作開展。
(2)項目計劃編制
為確保測時工作的有效開展,根據公司“標準工時系統建立項目總體計劃”, 制定事業部標準工時測時總體計劃,并將總體計劃按周分解,每周下達測時的周計劃。
(3)工步細分、工時實測及平推
以工藝文件為基礎,對各工種、各工序開展工步細分工作,保證測時不遺漏工步,確保實測數據的完整性。測時方法采用秒表計時法。
(4)數據驗證及優化
①在測時工作完成之后,為了保證數據的正確性,事業部通過多種方式如EAS數據進行分析、現場抽查、車間反饋等方式對標準工時數據進行了驗證,確保標準工時測時數據的準確性。
②為消除各模塊工藝人員因主觀判斷選擇疲勞寬裕,造成同類工步疲勞寬裕相差過大,在公司給定標準的基礎上進行了細化,事業部從疲勞系數合理性、科學性出發,按照工步的作業連續強度、體力消耗、精神注意力情況、螺栓扭力值大小、物料規格大小等制定疲勞寬放等級,將事業部所有工序細分成38大類不同工步,然后分精神疲勞及肉體疲勞排序。并組織有經驗的作業員工、現場工藝人員、工藝部工藝專家等對疲勞寬裕等級進行了評審。
4.開展標準工步庫建立
因產品多樣化特點,組裝工序純手工操作多、工序間頻繁交叉作業等問題,制定新產品標準工時定額簿時,不能實現標準工時平推,需組織大量的工藝人員下現場進行新產品工時實測。
為使標準工時數據能實現通用化平推,建立標準工步庫,從模板研究開始,對試點工序工步最小單元化,組織有經驗車間技師、工藝員、高級工等開展試點工步庫及作業速度評定,對工序間交叉作業、工序作業不連貫、并行作業干擾等導致等待時間較長的工序進行了優化,在試點基礎上,全面推開標準工步庫的建立。
通過標準工步庫的建立,消除因工藝人員主觀評定員工作業速度快慢帶來的誤差,確保標準工時數據的準確性;同時,標準工步庫運用于多種產品工序工時借用平推,減少工藝人員測時工作量,消除車間作業人員測時過程中磨洋工現象,保證標準工時數據的準確性及合理性。
二、標準工時管理的應用效果
1.生產組織
以標準工時數據為基礎,制定標準作業組合票,編制工序排程模板,依據模板下達生產計劃和物料需求計劃,并在班組作業過程中檢驗及保障組合票的操作性,使工序切分更加科學合理,提升班組員工作業平衡率,工位平衡率從88.75%提升至99.19%,人員作業平衡率由72.73%提升至90.97%。
在進行標準工時的排產后,改變之前生產計劃粗獷、不符合實際的狀況,實現了精細排產,加強工序間銜接,減少了等待、泡沫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員工積極性。
2.薪酬管理
將標準工時在生產員工的計件工資核算中進行試點,圍繞設備操作難度、技術難度、質量風險、勞動強度等四個維度綜合確定工序價值系數,調節標準工時、工序價值及員工收入之間的合理性,充分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臨時工時標準化,解決了之前臨時工時核定的人為主觀性偏差大、不規范的問題。
3.定崗定編
根據公司年度生產計劃,通過標準工時核算生產員工的需求,嚴格控制用工總量,有效實現人工成本動態管控的目的,做好年度人力資源策劃;運用標準工時數據核定各工位理論配置人數,確保人員平衡。
4.工藝優化
在測時過程中,發現部分工序存在工藝流程不合理,組裝交叉作業耗時長,工序作業時間不飽和等問題,為消除以上問題,提高員工的作業效率,縮短組裝制作周期,事業部組織工藝人員深入現場進行了一系列的工序優化工作。
三、標準工時定額管理的進一步思考
1.強化標準工時定額管理意識
標準工時定額管理對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作為直接涉及一線生產員工經濟利益的工作,如果員工存在認識偏差,定額管理工作就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必須要轉變全體員工的觀念,充分認識標準工時定額管理的重要性。
2.制定相關的工時定額管理制度
制定出科學合理、符合實際的管理制度,明確各部門各崗位管理職責,確定工作原則、工作流程等事項,為固化工時定額管理經驗提供制度支撐。
3.加強定額管理人員隊伍建設
目前公司負責定額管理人員隊伍建設不能適應管理提升的形勢,人員數量不足,專業素質參差不齊。定額管理涉及產品生產制造工藝、數學統計知識、生理學和管理學等諸多知識,同時涉及員工的利益,政策性較強,要求相關崗位員工具備一定的知識結構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建議擴充定額管理人員隊伍,多開展標準工時定額管理方面的培訓教育,提高隊伍崗位素養。
4.實施動態管理,促使管理規范化信息化
動態開展標準工時定額利用分析。標準工時利用分析是工時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其分析結果用于發揮提高生產效率、預控成本的作用。在保證原始記錄科學合理的基礎上,按照高效原則配置人員組織生產,優化生產組織方式,不斷探索改進工藝流程、操作方法和管理方法,達到內部資源的最佳配置。
開展標準工時管理信息化建設。鑒于標準工時基礎數據龐大繁雜,有必要引入系統軟件,便于數據的統計分析,可以提高計算效率,避免計算結果不一致問題,排除人為因素,保證其準確性。
參考文獻:
淺談工時定額管理,百度文庫,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