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摘 要:國有企業改革由來已久,本文總結了國有企業的分類及功能、歷史里程碑回顧及歷史演變,概括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歷史任務、現代企業制度對國企改革的影響,以及與國有企業改革相關的戰略改革模式、股份制改造和國有企業改革模式探討。最后總結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國有企業推進緩慢的問題,必須強化締約精神、提高改革意識,將國企改革上升為國家戰略及全民努力的層面上來,進而加快國有企業改革進程。
關鍵詞:國企改革、現代企業制度、股份制改造
一、國有企業功能及改革進程
1.國有企業的功能
中央國有資本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國家安全,控制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包括金融、電信、軍工、石油等行業,而地方國資較中央國資分布更為廣泛,其中,省級國資主要分布在能源資源(電力、煤炭)、原材料(鋼鐵、有色金屬、建材)運輸設備、等行業,公共交通、供水等行業和領域主要靠地方國資國企來支撐。總體上看,地方國資國企的功能主要體現在承擔供水、供氣、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務、土地、資金及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促進經濟發展等的功能。
2.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歷史回顧
1958年開始了國有企業改革之路,主要有兩突出的組成部分是國有企業管理模式出現的問題以及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見的問題,后引發了兩次以“體制下放”特點的國企管理模式改革,分別發生于1958年和1970年。其實,國企改革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開始的,直到1978年國企改革的局面才從傳統的計劃經濟的經營方式進行轉變。之前的多次國企改革則收效甚微,沒有從根本層面改變國有企業的經營方式,只是在傳統體制的基礎上進行小改動。只有1978年以后的不受極左思想影響的環境才更加適合推進國企改革之路。
3.國有企業改革進程
我國傳統的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是高度集中的體制,也就是計劃經濟體制。缺點是無法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國有企業效率低下,員工沒有積極性,沒有自己的利益,沒有經營自主權。后來演變為放權讓利,有了一些權利和利益,由此有了積極性,之后改制了稅制,實行一對一的形式,加重了負擔。之后又演變出承包制,以合同規范責權利,仍不能保證規范化,且無法保證政企分開。
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任務
社會主義國家國有企業在國有經濟中一直占有主體地位,應轉變為更順應經濟規律的主導地位,需從國企范疇、其所占比重、及相對數量幾個方面來衡量國有企業是否是占主導地位還是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國有大中型企業要完善自我,建立健全企業現代企業制度,用制度去約束、形成更為良性的發展,使之與同行業的民營企業相較更具體制完善優勢。
三、現代企業制度對國企改革的影響
1.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概述
傳統企業,實行商品經濟優勝劣汰,業主掌握所有權,企業由業主控制。近代公司由企業控制所有權,是一種由大股東主導下的分權制衡制。現代企業股權分散,是一種由經理主導下的分權制衡。
2.國有企業戰略改革模式
國有企業分類改革戰略分為以下幾種模式:第一種國有國營模式更適合為提供公共產品的企業服務。第二種是壟斷性國有企業宜選擇國有國控模式。壟斷性行業是指在規模報酬遞增的產業中,最先進入的企業會把規模擴大到獨占市場的程度,如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等。第三種是競爭性大型企業宜建立規范的公司制度。第四種是中小國有企業宜放活,為非國有企業兼并、租賃、實行股份合作制、引進外資進行改造、破產。
3.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
競爭性大型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授權經營:資本化的所有權主體行為。政府職能分解為:所有權、行政權、調控權--目標、作用方式、法律依據、遵循的原則。第二階段,國有資產的第二層次授權經營:國有股股權分散化。第三階段是國有資產的第三層次授權經營:公司產權獨立化。第四階段,國有資產的第四層次授權經營,企業內部治理結構高效化。
短期內主要解決道德風險問題,主要分為以下幾個層次,第一取消國企及其領導人的行政級別。第二是合同的約束,第三是激勵測試,第四是信息披露。
中期解決的是逆向選擇問題,由企業自己任命領導人。
四、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步驟及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國有企業改革步驟
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方面包括:第一點,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持續發展。需交叉持股非公有、集體、國有資本等形式。混合所有制經濟師經濟制度的一種重要基本表現形式,其優點主要包括可以提高企業同行業競爭力、有利于國企有效持續發展,為其保值增值帶來可能。其他所有制經濟和更多的國有經濟融合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并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第二點,完善國企現代制度,國企應與市場經濟相融合,推動完善全民所有的國有企業,并保障人民的共同利益推進國家現代化。其必順應市場化,與市場相融合的國際化新形勢。以規范國企的經營問題決策問題、是否公平競爭的問題、企業的生產效率問題、與其是否實現企業的保值增值為重要的評估標準。第三點,控制國有企業繼續控股經營自然壟斷行業的情況下,更應注重政資分開、政企分開、競爭性業務應全面放開,是其他企業也有機會一起參與進來,受益的也必將是大家,更向前推進公共資源的市場化。第四點,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企業要有企業家來撐起,好的職業經理人制度,才能更好地發揮企業家作用。對管理層的管理人員薪酬水平、工作消費、職務的待遇等進行市場化優化。
2.我國國企改革面臨的問題
對于中國國企的改革,觀念的轉變比真正的改革更為任務艱巨,因為這會是一個極為緩慢的過程,中間環節有非常的繁冗。產權意識契約意識的改革勢必會有深遠的影響,也是核心的要素。在人類正在發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此時期主要以計算機、新能源、人類工程等為基礎。現階段房地產在大周期的此波行情下行并趨穩階段,經濟平穩的條件是創新跟政府改革,而政府改革的重中之重則是國企改革。
參考文獻:
[1]徐傳諶.30年國企改革與中國崛起[J].長白學刊,2009,2(146),91-96.
[2]李萬峰.從經濟周期看未來十年[J].經濟觀察.
[3]黃群慧.地方國資國企改革的進展、問題與方向[J].中州學刊,2015,5(221).
[4]朱繼東.國企改革的底線和方向[J].紅旗文稿,2014,11,18-21.
[5]董學智.國企改革的邏輯與進路、基于經濟法的宏觀思考[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15,5(28)62-68.
[6]許召元.國企改革對經濟增速的提振效應研究[J].經濟研究,2015,4,123-131.
[7]楊衛東.國企改革與再國有化反思[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52),22-42.
[8]王永.國企改革與管理創新內在邏輯[J].商業研究,2012,12,76-79.
[9]黎樺.國企改革與國有資產流失風險的耦合性及法律治理[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8),120-124.
[10]鄭志剛.國企公司治理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邏輯和路徑[J].證券市場導報,2015,6,4-12.
[11]曾文虎.論國企改革與資產資本化[J].對外經貿,2014,2(236),16-19.
[12]王春娃.新一輪國企改革中高管薪酬改革的路徑選擇_基于政府行為的視角[J].財會學習,2016,18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