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波
【摘要】目的 探析在重癥肌無力危象治療中無創機械通氣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接收診治的患有重癥肌無力合并急性呼吸衰竭46例患者為研究資料,通過對所有患者予以BiPAP(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治療,對比分析治療前患者的各項指標情況。結果 治療后患者的QMG和PaO2、PH和PaCO2、HR和RR等各項指標變化情況顯著優于治療前,對比數據間存在差異性(P<0.05)。結論 對重癥肌無力危象患者予以無創機械通氣治療,其臨床治療效果顯著,能使患者的呼吸功能得到改善。
【關鍵詞】重癥肌無力;無創機械通氣;危象
【中圖分類號】R74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6.0.02
重癥肌無力可簡稱為MG,在神經內科疾病中屬于臨床常見病癥,易引發患者出現咳痰咳嗽無力、呼吸困難等病癥表現,病情嚴重者還會發生死亡和呼吸衰竭等癥狀,對此,針對該類患者臨床多采用呼吸機輔助[1]。氣管切開和氣管插管等方法,是現下臨床護理肌無力危象的主要措施,并通過實施呼吸機輔助,使患者通氣功能得到改善。但是傳統構建人工氣道的方法會加大并發癥的發生率,而且會使呼吸機有關行肺炎的發生率顯著提高,從而能加大治療難度。對此,本研究經探析在重癥肌無力危象治療中無創機械通氣的臨床效果,現做出如下報道內容。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7月~2016年2月我院接收診治的患有重癥肌無力合并急性呼吸衰竭46例患者為本次研究資料,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區間24~68歲,平均年齡(46.5±2.4)歲。
1.2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依照肌電圖診斷、新斯的明試驗及臨促昂表現確診是MG全身型;無嚴重精神病癥患者;所有患者均已簽署同意書。
②排除標準:伴有重癥肺部感染病癥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1.3 方法
對所有被選對象予以營養支持和膽堿酯酶抑制劑、抗感染和糖皮質激素、祛痰和平喘及解痙等治療。每日271.3 mg為溴化吡啶斯的明的應用劑量,實施糖皮質激素治療時,醫護人員需選擇應用醋酸潑尼松片每日60 mg或者地塞米松針每日10 mg,行無創通氣治療過程中,采取丙種球蛋白4例,采取血漿置換2例。
無創機械通氣指征:通過分析動脈血氣發現存在異常現象,即:PaCO2不低于45 mmHg不伴或者伴PaO2未超過70 mmHg。
檢測設備與呼吸機:本研究所應用儀器設備是由美國Respironics生產,其型號為BIPAP Synchrony,口鼻面罩連接。實施自主觸發模式,4cm H2O為呼吸末正壓初始設定,依照具體情況提升至6~8 cmH2O,逐漸遞增至能顯著改善通氣,從口鼻罩中對患者持續給氧,保持SaO2(動脈血氧飽和度)不低于90%。所應用的血氣分析儀為醫療專用器械。實施醫療專用監測儀對患者的心率和呼吸情況進行測定。
1.4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治療前后患者的QMG(癥狀改善情況)和RR(呼吸頻率)、PH(心率)和PaO2(動脈血氧分壓)、血漿PH值和PaC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等各指標變化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對于統計學的分析可實施SPSS 16.0軟件進行,以t檢驗的形式對比計量數據的比較。檢驗結果以P<0.05說明數據間差異性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治療前后患者的QMG和PaO2、PH和PaCO2、HR和RR等各項指標變化情況對比,治療后顯著優于治療前,對比數據間存在差異性(P<0.05)。見表1。
3 討 論
現下對于伴有呼吸障礙或者肌無力危象的重癥肌無力患者,臨床多實施呼吸機輔助及氣管插管等治療方法使患者通氣功能得到改善,但是傳統構建人工氣道方式不僅會提高并發癥發生率,而且還會加大治療難度,同時還會使患者病癥恢復受影響,使住院時間延長[2-3]。無創性通氣可簡稱為NIV,包括負壓通氣與正壓通氣,它表示不經人工氣道對患者進行通氣治療。有研究報道顯示,對OSAHS(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患者實施NIV治療,既能使動脈血氧飽和度提升,又能使患者在睡眠時的肺部通氣功能得到改善。將此技術應用到重癥肌無力危象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不僅能使患者的各項指標情況得到改善,而且還能提高患者通氣功能,說明NIV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總之,對重癥肌無力危象患者予以無創機械通氣治療,其臨床治療效果顯著,能使患者的呼吸功能得到改善,值得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 瑾,陳黛琪.無創機械通氣在重癥肌無力危象治療中的療效[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6,23(3):170-173.
[2] 陳 成,徐 剛,宋永祥,等.無創機械通氣對胸腺瘤切除術后并發重癥肌無力危象的應用體會[J].醫藥前沿,2016,6(34):75-76.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