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熙琳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06-000-02
摘 要 隨著金融發展理論的建立以及完善,人們對金融發展和貿易之間關系的研究變得越來越重視。大部分研究表明,金融發展與貿易發展之間相互影響。然而由于各國金融發展水平的不同導致了國際貿易失衡的情況出現。本文將就金融發展對我國貿易失衡的影響進行分析。
關鍵詞 金融發展 貿易失衡 影響
現階段,有關金融發展對國家間貿易失衡的影響的分析可以分為兩個大類。一種觀點認為國家間金融發展的不平衡會造成儲蓄以及投資在國際上被重新配置,從而引起貿易失衡。一種觀點認為金融發展在國家間的不平衡會引起金融服務行業結合制造業在各國之間的分布,從而導致貿易失衡。因此,金融發展水平的不同的確會導致貿易失衡現象的出現。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概述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持續深入的同時,我國對外交流也變得越來越頻繁,我國的進出口總額得到了急速的增長。1978年,我國的對外貿易的總額僅為206億,在世界貿易中的名次不甚理想。進入新世紀后,我國的對外貿易總額持續的增長,已經達到了上萬億美元,僅位列美國之后,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和出口國。不可避免的,我國的出口商品的貿易結構出現了本質性的改變。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我國出口商品的貿易結構以初級產品為主。通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工業制作品成為了貿易結構的主要內容。到了九十年代,又實現了輕紡制品向機電制造產品的跨越。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產品在出口貿易中的比例不斷增加。外商投資和加工貿易對于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的貿易差額一直保持著經常性順差,雖然為我國帶來了大額的外匯儲備,卻使得我國對國際貿易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外貿企業的數量持續增加。我國政策的支持以及企業的努力為我國對外貿易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使得我國貿易的進出口總額取得了迅速的增長。邁入新世紀之后,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迅速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近年來,我國對貿易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了國內GDP,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我國對外貿易結構也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初級商品在進出口總額中占據的比例逐漸減少,工業制成品的比例則不斷增加。而在進口端,我國對工業制品的需求相對減少,對初級產品的需求則仍然保持著旺盛的態勢。
二、我國金融發展的概述
改革開放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我國的金融體系也在不斷發展完善。金融制度的不斷創新以及金融結構持續優化推動了我國金融企業的改革,為中小金融企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金融機構的經營結構以及內部控制機制的完善促進了金融資產質量、盈利能力和服務水平等多方面的發展。
(一)金融資產總量的變化
近些年來,我國金融企業的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使我國金融行業持續穩定的發展,促進了銀行業抗風險能力、資本充足率的提升。當前階段,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總資產已經達到了百萬億以上。除此之外,保險業以及證券業的總資產也取得了迅猛的增長。2012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總資產以及總負債額同時創下了新高。
(二)金融資產結構的變化
金融發展實際上就是金融結構的變化,而金融結構的變化使得商業銀行在金融體系中的比重出現下降的趨勢,相對應的是其他金融機構的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加,可以看出金融體系內部分工的進一步細化,促進了金融服務水平的提升。從資產分布的角度來看,近些年來,我國銀行資產在金融機構總資產中的比例持續降低。此外,我國社會融資規模也在逐年遞增,年均增長超過了20%。這就導致傳統貸款融資的比重開始減少,更加直接的融資方式開始興起。從中可以看出,我國經融機構的數量增加的速度極快,金融市場的不斷擴大,使得傳統的金融體系被打破,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體系開始建立起來。
三、金融發展對我國貿易失衡的影響
金融發展是相對于金融抑制提出的一個概念。金融發展最早見于麥金農的《經濟發展中的貨幣和資本》以及 《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其中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論”指出,實際利率在金融抑制的條件下要比市場的金融利率低,這種壓低存款利率的行為,對于儲蓄總量的擴張和機構的進步具有嚴重的限制,阻礙了投資行業的發展。同時,貸款利率的限制使得銀行面對風險較高的項目時往往畏縮不前,加之存款利率較低在資金供給方面產生的影響,就會導致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大大降低。于是金融抑制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逐漸對該國的國際貿易產生深遠的影響。
國內儲蓄的減少所產生的金融短缺會導致貿易方面的扭曲。整體上來說,金融抑制可以從三個方面對國家貿易產生影響。
其一,金融抑制會對貿易的收支平衡造成影響。在金融抑制的條件下,國家政府對于利率缺乏有效的控制,導致實際利率遠遠不及市場利率。這樣的情況下,就促使廠商手中并不富裕的資本快速消耗,勞動力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加上出口項目的優惠和補貼,出口的商品根本不具備優勢,致使國家的出口貿易受到影響。近些年來,我國大部分行業保持著貿易順差。通過服裝、機械等行業之間的對比可以看出,我國貿易對外部金融的依賴度以及有形資產率都在不斷變化,中國的貿易順差開始向著有形資產率低的行業轉移。
其二,金融抑制呆滯貿易結構出現失衡。在金融抑制的大環境下,政府在進行有限的資金分配的時候,通常采用補貼性的貸款利率。獲得補貼的企業由于利用不當,使得資金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同時,企業在進行生產活動沒有考慮到比較優勢,使得珍貴的資金過度消耗,資金的稀缺就會導致需要扶持的企業得不到有利的支持,對經濟生產產生嚴重的影響,造成了貿易結構失衡。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貿易結構實現了從初級產品為主到工業制成品為主的轉變。生產效率低的企業在國內銷售,生產效率高的企業選擇出口,金融發展的水平會影響到企業的生產率,從而導致國家貿易結構失衡。金融發展水平雖然會促進外部金融依賴度高的行業順差,形成凈貿易比較優勢,但是會引起有形資產率高的行業逆差。
其三,金融抑制導致國家貿易政策扭曲。在金融抑制的環境下,受到通貨膨脹以及匯率的變動影響,外匯的風險大大提高。加之國內金融市場缺乏一定的風險預防機制,政府就會采取貿易保護措施。這些措施都是金融發展對貿易政策的影響。因此,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發展會導致對外貿易在收支、結構以及政策方面的失衡。
四、結語
綜上所述,金融發展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促進部分對外部金融的依賴度高的行業順差,但是會導致中國貿易總量逆差。
參考文獻:
[1] 劉鉆石,張娟.金融發展對中國貿易失衡的影響分析[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6(01):128-138.
[2] 徐建軍.中國金融發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研究[D].寧波大學,2008.
[3] 張曙霄,孫莉莉.中國對外貿易外部區域結構失衡問題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08(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