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永
摘 要: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我國的生態和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遼西朝陽市為例,從林業可持續發展概念出發,研究了制約可持續的三個主要因素,分別是林業經營因素、創新發展因素和林地產業因素,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從撫育間挖、林業創新力度和發展林業產業等三個方面提出了優化措施。
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創新;產業
朝陽市位于遼寧西部,氣候的特色使該地區易干燥。朝陽市的林地面積廣泛,多數為人工林,在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深入到林地建設的今天,對朝陽市的林地可持續發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雖然目前朝陽的林業發展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還有很多制約其發展的因素需要進行優化。
一、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
1.林業可持續發展概念。林業是針對森林、林地等進行的治理和經營活動,包括從森林中獲取產生經濟效益的產品,對林地的開發、保護、撫育等活動的總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實行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一個重要的分支,因為森林在生態環境的調節和社會經濟效益的貢獻上具有雙重的作用,受到國家的重視。主要從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個方面來研究林地的可持續發展。從經濟上來說,可持續的內涵是林地的資源、開發的能源和投入的資金之間的有效性,實現林地資源的儲藏和替代。從社會上來說,要提高林地附近的村民、企業對林地的保護意識,轉變社會生活方式,轉變人—林觀念。從生態上來說,需要提高森林的自我調節能力,維護林地的重要生物的繁衍生息,防止對森林施加的負荷超過其自身承載能力。
2.林業經營因素。遼西朝陽的大部分森林油松林,而且人工純林居多。但是隨著松林的年代久遠,樹木的年齡增長使得林地的生態調節能力降低,樹木的質量下降,而單一的樹種也無法跟經驗者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下降導致了經營者的工作積極性,也導致資金跟不上,國家給予的補貼還不能滿足對林地的經營投入,導致松林處于失管的狀態。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將油松林從純林逐漸轉變為混交林,為此對朝陽市對油松林進行了疏伐工作,雖然對林地的健康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還是無法改變純林暴露的各種弊端。因此林地經營不善將制約林地的可持續發展。
3.創新發展因素。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通過創新作為驅動力,但是在林地方面,很多地區或者管理者卻缺乏創新的觀念。朝陽市的林地不論在經營的技術上還是管理的方法上都是采用的陳舊辦法。在林區的植物品種上、防護干旱、護林造林的技術、林業的財政管理上都缺乏創新,對于林地的經營也沒有科學的規劃,不利于林地的可持續發展。
4.林地產業因素。林地的產業結構應該和社會的經濟發展相適應,但是朝陽市或者其他很多地區的林地都普遍存在林地產業和投資和收入不平衡,采用的設備相對落后,無法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單一的林地產品也使得森林對于生態的貢獻大打折扣。朝陽的產業模式比較單一,很多資源無法很好的引進和利用,比如藥植物,蔬菜等,還有林區的旅游業等,也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開發,之前單一的產業很多環節也有提升空間,需要進一步的優化,否則直接制約林地的可持續發展。
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優化措施
1.撫育間挖。為了解決目前的林地經驗問題,朝陽市林地相關部門采取了“撫育間挖”的措施。在撫育間伐的基礎上,選擇密閉和自我更新困難的林片,保證間挖樹立在整體林片的分布勻稱。挖掘完成后回填留下的深坑,但是保留一定的深度而不是徹底填平,并在坑的周圍設置埂,在間伐的同時起到了保持水土、疏松土壤的作用。間挖之后的空白制造了適合油松林生長的環境,給樹林的自我調節提供了條件。
撫育間挖的施行應當遵循生態效益最大化的原則,不能肆意的追求經濟利益,被間挖的樹木也要進行嚴格的把控和合理的布局,方式產生間挖管理問題,造成負面的影響。撫育間挖的重點是保留一部分質量很好的母樹,回填形成的坑穴又可以為種子提供生長環境,可以促進樹林的復層混交和年齡的多樣性,間挖出來的樹木可以作為樹苗出售,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比通過間伐得到的樹木要高,因為間伐的樹木質量較差,很多時候無處銷售和放置,導致了資源的浪費。撫育間挖改變了林業的經營模式,將經濟和間伐全新的結合,并保留了樹木的觀賞價值,對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具有促進作用。
2.加大林業創新力度。加大林業的創新力度,可以從樹種創新、技術創新、人才創新和管理創新四個方面來說明。
在樹種方面要注重本土植物的創新開發,在朝陽市當地很多品種的植物具有優秀的經濟前景。木本植物比如花曲柳、沙棗、沙棘等50多種具有開采價值,草本植物比如苦參、甘草等具有開采價值。將本土植物進入到純林當中既可以提高生物多樣性,又能為保持生態的平衡。還可以采取引入外來樹種的方法,重新調整當地的產業結構,例如引進的大果沙棘、竹柳等,目前已經在地區推廣開來,但是也要防止生物入侵造成的負面影響,因此需要進行大量的試驗。大力發展樹種創新,可以提升林區的經濟效益,也可以減輕森林的經濟貢獻負擔。
在技術方面,針對朝陽市的易干旱氣候,需要在抗旱上進行技術革新。通過科學的方法和多年的抗旱經驗,總結出全新的抗旱技術,同時要注重修枝、催芽、整形、防護病蟲害等技術的創新。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還要積極進行生態公益林的技術改革,因為生態公益林對于生態環境的調節具有重要作用,在森林的植被更新、防火分區上要科學的管理。
在人才方面,要積極培育和啟動高科技人才,聘請專家教授進行實際的調研和評估,并對相關的林業管理和技術人員進行定期的專業培訓,對做出貢獻的人才給予獎勵。鼓勵和吸引人才為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出謀獻策。
在管理方面,要完善財務管理,加大財務的投入力度,減輕農民的壓力。在林權方面要加大補償的額度,保障林地所有者的利益,出現征地作為公益林或者需要農民管理公益林時,要給予足夠的報酬。在經濟管理上可以建立林地市場,將農民從市場上進行融合,并提供多種不同的商品林運作模和銷售模式。對于林權的管理,要創新采伐制度, 采取分類采伐的原則,放開非林業用地的權限,由林地所有者自行決定。
3.發展林業產業。遼寧西部的林業產業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朝陽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優化林業產業結構,創新林下經濟模式。通過大數據分析建模,對朝陽市的林業采伐進行科學規范的梳理,通過引進外部精細加工商,對木材進行深度的利用,提高木材的經濟產值。開設采摘旅游的區域,改善目前的經濟結構。對于林下經濟,可以結合林業,發展灌木產業,比如沙棘品牌,具有很大的市場空間;發展林下草本植物和草藥類植物,比如紫花苜蓿、甘草等,既可以實現經濟增長,又能為林地提供肥沃土壤;還可以在林下種植蔬菜和菌類植物。林業區還可以發展生物與林業的循環利用,例如將樹葉由于養殖家禽和牲畜,將家禽和牲畜的糞便作為有機肥施加到林地當中,實現能量的循環利用,還可以建立“農家院”等旅游設施,拉動林產業的轉型,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一個地區林業的發展需要從經營、技術、創新、政策、產業格局等多方面考慮,才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由于每個地區的氣候不同導致森林的狀態不同,需要根據具體地區的地理和自然環境進行科學的規劃,要將生態環境放在第一位,不能一味的追求經濟增長。從生態、經濟、人文等角度綜合經營,才能實現林區的人與自然完美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連翔,孔繁軾,步兆東,閆淑蘭,楚景月. 制約朝陽市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性問題及對策[J]. 防護林科技,2015,(03):1-6.
[2]李晗銘,申廣宇. 林業建設與可持續發展[J]. 企業科技與發展,2012,(08):142-144.
[3]張連翔. 朝陽市林業可持續發展對策[J]. 遼寧林業科技,2012,(02):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