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瑩
摘 要:林業在改善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政府也在逐年加大對林業重點工程的支持力度,所以近年來我國的營林生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很多營林生產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并沒有嚴格按照林業技術規程進行,致使在營林生產中出現很多問題。本文針對當前營林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對其原因進行了詳細闡述,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營林生產;問題;對策
森林可持續經營是指森林達到一個或多個明確的或特定的經營目標過程,在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產生有利影響的前提下,達到連續不斷地生產森林產品和服務的目標。要達到森林可持續發展目標就必須重視營林生產中出現的問題。
一、營林中存在的問題
1.林木良種基地建設總體滯后。林木良種基地建設滯后主要表現在種子園的建設方面,存在類型單一、母樹林的更替不及時及經營管理水平低等問題。
2.苗圃管理及育苗生產形式落后。苗圃管理及育苗生產形式跟不上企業進入市場的步伐,種苗急需以產品的角色進入市場。也就是說苗圃管理與市場嚴重脫節,嚴重制約的種苗生產的市場化和產業化。
3.營林數量與質量的失衡。目前,在更新造林中存在數量與質量失衡問題,苗木投入量超過設計作業量,苗木成本在造林總投入中所占比例過高。樹種的結構比例失調,適地適樹不到位。并且在良種與壯苗的選育、引種、推廣及優良天然苗木的利用等方面也存在許多認識上的誤區和工作上的失誤。
4.人工林的營造與市場需要失調。人工林缺乏定向培育的長遠打算,造用結合不緊密,在營造上缺乏商業考慮,不能適應市場化的發展步伐,使得造林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加劇,林產工業的木材原料供應將面臨危機。
5.集約化管理措施不到位。集約經營豐產林、幼培豐產林及部分常規造林小班在經營管理措施上,目前主要表現為短期行為,不能按照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來指導營林生產,使得營林生產的集約化管理措施不到位。
二、營林生產改進對策
1.強化對森林撫育的質量管理。只有強化后備資源培育,才能使得森林撫育工作的質量和成效穩步提高。從調查設計的審批人手不斷強化對森林撫育的質量管理,同時本著全年作業,設計一塊審批一塊的原則,隨時為林業局審批撫育設計,為保證撫育工作的全面完成提供了有力保證。
在森林經營上實行立體開發和復合經營模式,按照森林經營方案和各項技術規程執行,在禁伐區以衛生撫育為主防止森林病蟲害發生,以發揮森林的最大生態效益。在限伐區可進行撫育,進行更新性采伐、更新造林和野生植物的采集。而對商品林則宜撫則撫,宜改則改,宜造則造,同時盡快轉變森林單純提供木材的傳統觀念,充分發揮和利用森林自身特有生態優勢,實行立體開發,建立林農、林果、林藥、林蛙等復合經營模式。為加速后備資源的培育力度,改進對天然中幼林的經營管理,就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根據急需撫育的林分實際情況,劃分為撫育型、封護型、補植改造型,制定切實可行的技術標準和管理辦法,分別采取不同的經營措施。
2.搞活苗圃運營機制。要推進苗圃走向市場就要建立健全苗圃的競爭機制及多種經營機制,可以采取適當的承包形式或私人經營方式來搞活苗圃經營。為保證造林用苗,企業可以采取簽定回收合同的形式按苗木等級制定苗木單價,做到以質論價。為保證苗木質量及造林質量,降低育苗及造林成本激活苗圃競爭機制,可將苗圃作為種苗市場,在保證造林質量的前提下林場按造林設計要求在苗圃中有權自由選擇其所需苗木。企業允許苗圃采取訂單育苗的形式拓寬育苗市場,苗圃不應局限于培育造林苗,還應該培育花卉、綠化苗、經濟植物及野生植物的馴化等,對閑置的苗圃地可以對內承包發展種植業,既提高職工的經濟收人,又降低育苗生產的投入。
3.加強更新造林管理、降低生產投入
(1)采取天然更新營林方式。改革開放以來,森工企業在營林生產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穩步上升。但是由于再造林補植株數仍保留以前的傳統做法,造林單位面積保存樹木過多,不僅浪費苗木還加大了造林及撫育等工作量。此外,對林冠下造林要適地適量,充分利用現有的天然苗木,降低人工苗木的投入量。對近幾年可能回頭采伐作業的擇伐林,應采取天然更新或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的方式,以免回頭作業時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及浪費。
(2)降低苗木成本。降低造林成本關鍵在于降低苗木的成本。一方面通過降低單位面積造林的苗木成本,通過合理降低造林苗木的投入量來實現。另一方面降低苗木單株成本,可以通過提高單位面積的成苗產量及縮短苗木的培育周期來實現。除此之外,更新造林用苗應打破僅靠苗圃培育人工苗木的局限充分利用現有的天然苗,因為天然苗經過大自然的篩選具有良好的遺傳及抗蟲害性,可以方便近進行移植,既符合其對生長環境的要求,又可以降低造林投入。
(3)將適地適樹落到實處。真正將適地適樹落到實處,改變同一造林小班只造一個樹種的錯誤做法。近年的造林地塊中相當一部分立地條件十分復雜,在同一造林小班中不僅有高崗、平緩臺地,又有沼澤、溝塘等水濕地,應因地制宜在營造優良樹種。否則,一旦違背了樹木的生物學特性,就會導致反復補植從而加大造林的投入,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4.加強集約經營管理。目前我國對集約經營豐產林、幼培豐產林采取集約化管理措施僅僅是單純的施肥或修枝而已,雖然集約經營林的面積很多,但林木的生長未達到豐產林的標準。所以,要想獲取最大的林木生長量,就應該進一步加大投資力度,不斷的根據林木的長勢進行定期施肥、打藥和適時的撫育管護,直到林木收獲為止。
5.采取有利措施不斷提高更新造林質量。隨著造林技術的不斷應用,近年來我國的造林質量也在穩步提高。營林生產應該在強化管理的同時采取多種措施狠抓了造林質量。應該牢固樹立質量第一及效益第一的觀念,始終把工作的著眼點放在質量和效益上。另外,要全面落實領導責任制,通過制定措施保質保量完成造林生產任務。
當今社會中,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營林建設,就要不斷面對市場,創新管理思路,通過改革營林管理制度和機制,大力開展市場化和集約化的營林生產。通過采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不斷推進我國的營林生產管理模式向科學化和合理化方向發展。另外,還要通過采取適宜的措施改革營林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及弊端,不斷總結營林經驗和加大技術推廣,使得我國的營林工作能夠不斷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梁洪偉. 淺析營林工作的意義與完善[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1(06) .
[2] 金正律,史金山. 淺談植樹造林方法及意義[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1(03) .
[3] 張喜文,孫福山. 黑龍江森林分類經營的意義與策略[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0(10) .
[4] 邢紅,支玲. 社會資金進入林業的現狀分析[J]. 林業經濟. 2009(08) .
[5] 王彩霞. 淺談山西省森林資源管護的策略和意義[J]. 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