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志軍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與消耗會逐漸加大,因此,也為我國礦山開采企業帶來更大的發展機會。礦山企業不斷應用新的開采技術進行礦山開采,加快礦山開采進度。但卻忽視了礦山的環境保護和治理,從而引發和加劇了各種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本文就礦山地質環境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闡述和成因的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的解決措施和加強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政策。
關鍵詞:地質環境 礦產資源 治理
礦產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隨著我國礦山開采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于礦山的開采數量也日益加劇。相對的很多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如何在進行礦山開采過程中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保護與治理已經成為礦山開采企業以及有關部門需要關注的首要問題。
1、我國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現狀
1.1礦山環境污染問題的表現主要包括礦山地區的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廢渣污染三大類。礦山地區的大氣污染的污染源主要來自煤礦、煤矸石、粉塵和易揮發性的氣體等污染物造成的污染,其中煤矸石所帶來的污染給大氣帶來的危害最為嚴重,煤矸石不但能夠給當地的水、土帶來危害,煤矸石自燃、爆炸等現象很容易發生,而且會釋放出大量的有害氣體,直接對空氣造成嚴重的污染。水質污染主要的污染源是礦山開采和洗選業所排放出的超標廢水帶來的污染。另外,礦山開采中的廢渣,如煤矸石、尾礦等固體廢棄物等的長期堆積,不斷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農田和草地,在降雨時廢棄物中大量的重金屬和一些微量元素順著雨水流入地下水,對地下水源和地表水造成極其嚴重的危害。
1.2我國礦山地質環境的破壞可以誘發山體崩塌、泥石流、地面坍塌、滑坡等災害的發生,由于對礦產資源的開采的不合理造成了地下采空,或者對地表的開采影響了斜坡的穩定造成了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其中煤礦帶來的地質危害最為惡劣。
1.3礦山地質的開采所帶來的生態破壞也是十分嚴重的,例如采礦活動中建設的廠房、堆礦場,為采礦服務的公路或鐵路等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同時堆放的固態廢棄物所占有的土地等,據統計已經累計達到600萬公頃,為此破壞的耕地面積已經達到了160萬公頃左右,而且每年都會以一定的速度遞增的趨勢呈現上升的趨勢,然而為此而恢復耕地的比率只占百分之十二左右,同時礦產資源的不斷開發使得草地不斷退化,嚴重的影響了生態平衡。
2、礦山地質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2.1礦山地質環境投入和融資體系不完善
目前地質環境保護經濟制度的明顯特征是單一財政投入型、臨時性、補助性,其相應的投入和融資體系也不完善,主要表現為:①財政投入沒有形成穩定的財政專項制度,缺乏持久性的經濟保障機制;②缺乏完善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多元投入激勵機制。雖然國家出臺了相關法規和政策,鼓勵企業或者個人進行地質環境保護投資,但是并沒有對稅費減免、行為主體的權益保障等方面作出明確和具體的執行細則。③地質環境保護金融制度建設比較落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普遍使用的融資模式,比如債券融資、保險等,但在我國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等方面工作中應用較少。
2.2礦山地質環境保護體系不健全
礦山地質環境管理和治理的基層服務體系不健全,主要表現為人員、設備、設施配置嚴重不足,相應的技術相對落后。礦山地質環境價值評估與監測統計體系建設處于剛剛起步階段,這導致礦山地質環境工作缺乏相應的標準,同時礦山地質環境開發利用對生態破壞的損失也難以評估。礦山地質環境產業經濟相對落后。主要表現為與地質環境相關的產業影響力不夠,比如地質遺跡的旅游業產業化發展、礦山地質環境信息服務產業等,需要建立多樣化的產業發展模式。
2.3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制度和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強
從我國開始地質環境保護工作以來,便制定和頒布了大量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這為地質環境保護提供了客觀依據,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政策運行的外部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滯后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政策就無法適應新形勢下地質環境保護工作。企業缺乏對礦山環境地質環境投資的激勵,加上政府與企業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政府監管企業行為的成本較大,企業往往著眼于短期效益最大化,會減少環境方面的投資。
3、加強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治理對策
3.1加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
中央政府應加大對廢棄的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力度,起到示范作用,并制定優惠政策引導社會資金的投入。對于廢棄礦山和老礦山,以中央政府投資為主體,解決重大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對于濫采亂挖造成的環境破壞,以地方政府為投資主體,調動地方積極性;對于新建礦山,推行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強制執行土地復墾規定,由企業負擔治理資金。通過政府的示范引導,本著“誰投資、誰使用、誰受益”的原則,制定一系列鼓勵投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優惠政策,從而形成多渠道投資的良好氣氛。
3.2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標準化工作
(1)建立完善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標準體系
通過建立覆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監測、保護與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標準體系,并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標準的制修訂工作,使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標準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覆蓋面上都能夠充分滿足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需要。
(2)建立三部門標準化機構的協作機制,提高標準的適用性
建立環境保護、國土資源管理和安全監察三部門標準化工作協作機制,使礦山地質環境標準在征求意見階段就能全面和充分地反映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需要,不斷提高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標準之間的協調性和配套性;同時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網絡化的優勢,廣泛征求社會公眾的意見和建議,提高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標準的適用性,滿足當前和一定階段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現實需要。
3.3加強對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管理
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根據礦山地質環境的特點,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盡快制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并注意與其他法律法規的協調和配套,使礦山地質環境監督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同時,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中必須始終以法律為依據,依法辦事。依法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是保持礦產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協調的重要保證措施之一。繼續實行并完善“誰復墾、誰使用、誰受益”的優惠鼓勵政策,允許業主對國家征用的被破壞的土地復墾后,擁有使用權,政府予以登記,確權發證,保護復墾者的合法利益。
結語
近年來,由于人為的過度開發和不妥善的治理使得我國礦山生態地質環境不斷的惡化,這樣不僅造成了環境的破壞,同時使得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人類的生命財產都受到了損失,也產生了不良的社會影響。然而我國的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工作還處于初步實施階段,隨著新技術的引入和政府的不斷重視,我相信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面一定會做的更好。
參考文獻
[1]楊帆.承德市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對策研究[D].天津大學,2011.
[2]王超.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方案探討[J].商業文化,2012(12).
[3]張濤,王正存.沁陽敲響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園區拍賣第一槌[J].資源導刊.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