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訓栓, 周 爽, 金 武, 王心華, 馮娟娟
(蘭州大學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蘭州 730000)
一種基于MMIC的甚高頻程控增益放大器
李訓栓, 周 爽, 金 武, 王心華, 馮娟娟
(蘭州大學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蘭州 730000)

以單片微波集成電路(MMIC)INA02186為核心,VCA824和HMC470為增益控制芯片,設計了一種可變增益放大器。單片機(MCU)通過D/A轉換控制VCA824實現增益的粗調節,同時控制HMC470實現增益的細調節,在20~300 MHz甚高頻(VHF)帶上實現了-19~52 dB的增益控制。放大器具有寬頻帶、低噪聲和增益控制精確等特點。
單片微波集成電路; 可變增益放大器; 甚高頻; 單片機
通常情況下,數據采集和微弱信號分析系統中,傳感器所能采集到的信號都是很微弱的。這些微弱的離散的信號需要進行放大,才能送入量程固定的A/D轉換器進行數據采集。信號放大的過程往往需要高精度、精益可控的放大器[1-4],此類放大器在移動通信、雷達探測等方面有廣泛的用途[5]。MMIC具有電路損耗小、噪聲低和頻帶寬等特點。以MMIC為前級放大器,由單片機進行增益調節的程控增益放大器可以在甚高頻范圍內滿足要求。
系統由前級放大器、可變增益放大器、數字衰減器和后級放大器和單片機顯示與控制幾個模塊組成,其原理框圖如圖1所示。其中前級放大器由MMIC芯片INA02186實現,可變增益放大器以VCA824為核心,數字衰減器利用HMC470來完成。單片機通過D/A轉換控制可變增益放大器實現增益的粗調節,同時控制數字衰減器實現增益的細調節,從而使總增益實現了-19~52 dB寬頻帶范圍內的連續變化。與傳統設計思路不同,方案采取了先放大再衰減的設計理念,旨在減小傳統多級放大引入的噪聲。后級采用AG603作為后級放大器,避免了運放在高頻段由于壓擺率不足造成的失真。系統通過單片機模塊實現了鍵盤手動預設增益,LCD實時顯示預設增益等人機交互功能,使得系統易于操作。

圖1 程控放大器原理框圖
2.1 輸入輸出級器件選型
多級放大電路第一級的選擇是決定系統噪聲的關鍵[6-7]。傳統多級放大電路大多選取低噪聲運算放大器為前級,但低噪聲運算放大器在高增益時帶寬損失較大[8-10]。因此,系統前級采用單片微波集成電路(MMIC)放大器INA02186實現31 dB增益放大。INA02186是低成本、低噪聲、大帶寬、高增益放大器,其典型噪聲系數為2 dB,帶寬為0.8 GHz,其增益曲線極其平坦,完全滿足指標要求。輸出級電路的要求為全功率帶寬,其計算公式FPBW=SR/(2π·VP)。由此可見,當帶寬為300 MHz,輸出峰峰值為6 V時,運算放大器的壓擺率為11.309 7 kV/μs,幾乎沒有運算放大器能夠勝任。因此后級選用放大器AG603實現,其噪聲系數為3.9 dB,能夠在高頻、大功率條件下無失真輸出。
2.2 可變增益放大器器件選型
VCA824是一款高速程控放大器,外置電阻設置最大增益,由模擬電壓控制實現40 dB增益變化范圍。它可提供6 nV/Hz1/2的低輸入電壓噪聲,在增益為20 dB時輸出電壓峰峰值為4 V時依然可提供高達320 MHz的帶寬。其增益與控制電壓之間的關系為:
使用高精度DAC即能夠實現增益的線性變化。
2.3 數字衰減器選型
HMC470是一款5位TTL/CMOS控制數字衰減器。該數字衰減器采用低成本的無鉛SMT封裝,與片外隔直電容組合,可以使工作頻率接近直流。可以提供高精度,1 dB步進的信號衰減并能在極寬的頻帶上保持增益曲線平坦。該衰減器控制方式簡單,控制位分別對應-1、-2、-4、-8和-16 dB衰減值。真值表如表1所示。
2.4 系統增益分配及噪聲分析
INA02186前級放大器的增益為31 dB,VCA824的可調節增益為-20~20 dB,HMC470數字衰減器的增益調節范圍為-31~0 dB,最后AG603后級放大器的增益為19 dB,其中各級阻抗匹配電路產生的插入損耗-18 dB。因此系統固定增益為31+19-18=32 dB,總增益調節范圍為-19~52 dB。由于數字衰減器增益控制更為精準,因此增益調節應以調節數字衰減器為主,調節可變增益放大器為輔。實際輸出時可以使可變增益放大器輸出固定放大倍數-20,0和20 dB,因此系統增益可以分為3檔:1檔-19~12 dB;2檔12~32 dB;3檔32~52 dB。

表1 HMC470真值表
多級放大器的系統噪音主要由第一級放大器貢獻而后級網絡對系統整體的噪聲性能影響較小,為簡化計算,僅考慮第一級噪聲。
PNI=kT0BN, BN=KNfC
式中:F為噪聲因子;NF為噪聲系數;PNO為輸出噪聲功率;PNI為輸入噪聲功率;GP為功率增益;k為玻爾茲曼常量;T0為熱力學溫標;BN為噪聲帶寬;KN為校正因數(1階濾波器校正因數為1.57);fC為截止頻率。第一級放大器噪聲系數為2 dB。設置截止頻率為300 MHz,溫度為300 K,后級電路按最大增益39 dB計算,噪聲電壓有效值僅為39.4 mV。
3.1 超低噪聲電源模塊
TPS7a4700能夠實現4 μV的超低噪聲輸出,是一款低壓差、高精度線性電源,最大能夠提供1 A電流。TPS7a3301噪聲有效值僅為16 μV,能夠提供最大為1 A的負載。電路連接如圖2所示,TPS7a4700的輸出電壓VCC為+6 V的直流電壓,TPS7a3301的輸出電壓VEE為-6 V直流電壓。VCC將為前級放大器、可變增益放大器和數字衰減器、后級放大器和D/A轉換器供電。VEE為可變增益放大器及D/A轉換器轉換器中的運放提供負電壓供電。
3.2 前級放大器
前級放大器的設計如圖3所示,是整個放大電路中要求最為嚴苛的一環,電路的布局對前置放大器的噪聲及增益平坦度等性能影響巨大。電路布線時應將地線感性降至最低,以保證最佳的接地性能。并且電源離MMIC得距離不宜太近,電路中宜加入經過嚴格挑選的RFC(Radio Frequency Choke)電感。電路中P1 SMB接口連接輸入信號,P2 SMB為前級放大器放大輸出,連接可變增益放大器輸入端。

圖2 超低噪聲電源模塊電路

圖3 前級放大器電路圖
3.3 可變增益放大器和數字衰減器電路
增益控制電路由以VCA824為核心的可變增益放大器級聯以HMC470為核心的數字衰減器構成,VCA824最大增益設為20 dB,并在12腳接入電位器調零,電位器采用Bourns公司的多圈精密電位器。VCA824增益控制端使用12位高精度DAC芯片LT1659實現,使用減法器將其電壓輸出范圍調整為-1.0~1.0 V。VCA824和HMC470都屬于寬帶敏感器件,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因此電路布局時,各器件應按射頻電路布局要求盡量靠近芯片,并且應使用足夠的過孔連接頂層和底層地平面。可變增益放大器如圖4所示,其中:VEE連接電源模塊的負電源端;P1 SMB接口為信號輸入端與前級放大器輸出連接;P2 SMB在不采用差分放大的情況下空置;P3 SMB為信號輸出端與數字衰減器相連;P4 SMB連接D/A轉換器的電壓輸出端;C1為低電感、高自諧振頻率的x2y電容;R4為反饋電阻;R5為輸出電阻。
數字衰減器的電路連接如圖5所示,引腳ACG1-6通過電容接地為交流信號提供對地通路,提高低頻性能,其中P1 SMB接口為輸入端口與前級的可變增益放大器的輸出端連接,引腳V~V5通過P3連接單片機IO,由單片機IO輸出控制HMC470真值表對應的增益,P2 SMB為信號輸出連接后級放大器。

圖4 VCA824可變增益放大器

圖5 HMC470數字衰減器電路
3.4 后級放大器
AG603是一款通用緩沖放大器。為了實現最佳性能,其外圍電路的參數不能自由選擇。并且在布局時,除接地及噪聲外,散熱性能也應適當考慮,電路連接如圖6所示,其中P1 SMB為信號輸入端連接前級的數字信號衰減器;P2 SMB為信號輸出端。

圖6 AG603后級放大器電路圖
3.5 D/A轉換器
D/A轉換器電路由LT1763CDE-5供電電路、兩片LT6656以及LT1659 D/A轉換芯片組成,如圖7所示。電路中LT1763CDE-5為D/A轉換電路提供+5V的供電,LT6656-2.5芯片為D/A轉換電路提供+2.5 V的參考電壓,LT1659的CLK、DIN、CS/LD和Dout引腳與單片IO通過P4相連,接收單片機輸出的數字量,引腳Vout電壓輸出范圍為0~2.5 V。將LT6656-1.25芯片輸出的+1.25 V電壓接入由運放OP37組成的減法器電路的反相端,同相端與D/A的輸出Vout相連,減法器電路的輸出范圍為-1.25~+1.25 V。P1 SMB接口與可變增益放大器中的VG端相連。為了減少提高電路的抗干擾性,電路采用模擬地和數字地隔離的設計,兩者之間通過R1鐵氧體磁珠連接。
3.6 單片機軟硬件設計
單片機MCU模塊電路圖如圖8所示,單片機采用STC12C5A60S2[11-15],其中按鍵S3、S4和S5分別控制增益的增大、減小和復位。顯示采用Nokia5110液晶屏,用以顯示當前的系統增益和MCU模塊的輸出控制碼,P2接口連接數字衰減器,P3接口連接D/A轉換器用以控制可變增益放大器。
程序采用模塊編程的方式,由一個主程序和若干程序模塊組成,主程序通過調用各個程序模塊控制子程序間的時序,使整個程序正常運行。MCU主要完成讀取鍵值、計算增益、控制D/A轉換器、控制衰減器和顯示功能,程序流程圖如圖9所示。程序的重點在于交叉控制D/A轉換器與數字衰減器。增益分為3檔,控制D/A轉換器的輸出可以使VCA824可變增益放大器實現增益量程切換,然后控制HMC470數字衰減器實現增益精確輸出。增益分為3檔:1檔-19~12 dB;2檔12~32 dB;3檔32~52 dB。假設要實現5、10、20、30、 40和50 dB的增益放大,單片機的控制碼輸出和各模塊參數如表2所示。
設置信號源產生正弦信號送入系統,負載為50 Ω。用示波器同時觀察系統的輸入信號和輸出信號,用示波器觀測輸出信號是否失真并用矢量網絡分析儀測量波特圖。經示波器觀察,噪聲電壓有效值小于60 mV且波形無明顯失真。預設增益49 dB,起始頻率0.100~300 MHz下放大器的波特圖,如圖10所示。
利用矢量網絡分析儀在預設增益為12~52 dB下測試連續增益輸出數據如表3所示,測試起始頻率20~270 MHz,輸入功率40 dBm,每3 s步進增加4 dB。



圖7 D/A轉換器電路


圖8 單片機MCU模塊電路圖

檔位D/A控制碼D/A芯片輸出/V減法器輸出/V可變增益放大器增益/dB數字衰減器控制碼數字衰減器增益/dB固定增益/dB最終增益/dB10x019A0.25-1.0-200x03-732510x019A0.25-1.0-200x17-2321020x08001.25000x19-12322020x08001.25000x12-22323030x0E662.251.0200x19-12324040x0E662.251.0200x17-23250

圖9 MCU控制軟件流程圖
由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增益在通頻帶內平穩,起伏不大。實際增益與預設增益吻合。能夠實現文中描述的增益步進可調,并且在輸入信號電壓有效值僅有2.2 mV時,依然能保持較好的性能。但是,由于該系統是分模塊組裝,連接復雜,引入了許多不穩定因素。信號輸出經過了較多線材,增益不穩定。值得注意的是,不論系統增益如何改變,160 MHz處均可見明顯增益凹陷。該缺陷很有可能是由系統連接造成,當系統連接穩定后(見圖10),160 MHz處增益凹陷消失,增益平坦度大幅提高。各模塊之間的回路的連接過長,使系統產生了額外的噪聲,也導致了系統中的地平面的不一致。由于放大器系統中使用的多數器件都為單電源供電,并且級聯過程使用了大量小容量隔直電容以保證高頻性能,因此下限截止頻率較高。若將各獨立模塊合為一塊整體并適當增大隔直電容容量,該系統的性能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圖10 放大器波特圖

表3 放大器連續增益輸出
測試結果表明放大器在20~300 MHz范圍內增益平坦,實現了可變增益放大器與數字衰減器的聯合控制,并且在輸入電壓有效值僅有2.2 mV時依然能保持較好的性能。單片微波集成電路的甚高頻程控增益放大器具有程控增益范圍大,步進調節精細,系統噪聲低以及通頻帶范圍大等優點,非常適合運用在敏感測量儀器、醫療、射頻等應用中。
[1] 王 鵬,鄧 林,黃凱亮,等.精確程控級聯寬帶放大器的設計[J]. 實驗室科學,2016,19(1):45-48.
[2] 何蘇勤,熊 俊,王 穎. 一種雙向射頻功率放大器設計[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10):92-96.
[3] 張世莉.一種數字可編程放大器的設計[J]. 微電子學,2002,32(2):142-144.
[4] 趙碧杉,曾 攀,謝桂輝.一種可編程寬帶放大器的設計[J]. 電子設計工程,2009,17(7):26-28.
[5] 周慶瑞,孟 松,宋 堅,等. 航天微系統技術綜述[J]. 航天器工程,2014, 23(4):84-91.
[6] 謝 軍,盛慶華,毛禮建.射頻寬帶放大器的增益控制設計與研究[J].現代電子技術,2015, 38(6):136-138.
[7] 蒿書利,庹先國,奚大順. 多級放大器增益與帶寬的計算[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2, 10(3):1-6.
[8] 王育昕,張麗敏,陳孝楨.可編程放大器的研究[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6):48-50.
[9] 王貴鋒.高性能射頻寬帶放大器的設計與實現[J].自動化與儀器儀表,2014(11):131-134.
[10] 李成林,劉 勇,方 韜.增益可調射頻寬帶放大器設計[J].電子技術,2014(11):43-44.
[11] 夏桂書.基于STC單片機的智能電子負載[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3):115-118.
[12] 谷愛昱,梁金華.基于STC單片機的大功率LED燈的控制實現[J]. 實驗室科學,2012,15(5):50-51.
[13] 余熾業,宋 躍,雷瑞庭.基于STC12C5A60S2的智能循跡小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11):46-49.
[14] 羅 吉,高元樓,武莎莎.基于MC56F8013的無刷直流電機調速控制器設計[J]. 電機技術,2007(11):22-25.
[15] 龐在祥,顧憲強,張邦成,等.機電綜合實驗教學平臺設計[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 32(8):97-99.
A Very High Frequency Programmable Gain Amplifier Based on MMIC
LIXunshuan,ZHOUShuang,JINWu,WANGXinhua,FENGJuanjuan
(School of Phys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A new variable gain amplifier which was based on Monolithic Microwave Integrated Circuit (MMIC) INA02186,and the gain control chips VCA824 and HMC470 was designed. VCA824 was controlled by DAC with MCU and HMC470 by MCU, and they fulfilled the rough and fine adjustment, respectively. The amplifier had a splendid gain range from -19 dB to 52 dB with a wide bandwidth of 20 MHz to 300 MHz, i.e., a very high frequency (VHF) band. The amplifier had the character of wide pass band, low noise and precious gain control.
MMIC; variable gain amplifier; very high frequency; MCU
2016-09-15
2016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201610730072,201610730069)
李訓栓(1981-),男,河南濮陽人,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機器人傳感器和嵌入式軟件開發。
Tel.:13919372815;E-mail:lixunshuan@lzu.edu.cn
TN 722.5
A
1006-7167(2017)06-007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