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刑事律師庭外言論的理論概述
(一) 律師庭外言論的內涵
律師庭外言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律師庭外言論包括律師在庭外所發表的一切言論,狹義的律師庭外言論是指律師在法庭之外就其被委托、指派或代理的案件公開發表的言論。本文所論之律師庭外言論,是指狹義的律師庭外言論。
(二)律師庭外言論的本質
目前學界基本上己達成共識,律師庭外言論的本質是一種訴訟策略。這種訴訟策略的基本邏輯是,律師根據具體刑事個案進行分析和研判,選擇最可能引起輿論關注和最可能影響法庭審理的因素進行有針對性的包裝,并通過網絡、媒體等各種渠道予以發布,在滿足媒體和公眾獵奇心理的同時,激起民眾的公憤和情緒,營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并使其進入法庭審理程序,進而使之成為影響法院裁判的外部要素,爭取到有利于己方的判決,甚至改變法院的裁判。我國律師對于庭外言論這一訴訟策略的運用可謂得必應手。藥家鑫案中,被害人代理律師張顯通過微博等途徑發表若干文章,描述被害人慘死及家庭狀況,博取社會輿論的同情;抹黑藥家鑫及其家庭背景,抓住民眾的嫉富、仇官情緒,激發民憤;批判一切對藥家臺有利的言論和觀點,將藥家鑫置于"民皆曰可殺"的境地。張顯按照他精心計劃的訴訟策略,成功利用庭外言論綁架社會輿論,最終形成了一邊倒的民意,推動法院在重壓下作出死刑判決。
二、律師庭外言論的兩面性分析及其規制的法理基礎
(一)刑事律師庭外言論的積極意義
1.防止冤假錯案。作為國家行為的刑事訴訟,就其本質來看必然存在著控辯雙方地位的不平等的問題。在這一背景下,刑事律師在庭外通過媒體向公眾發布相關案件信息或基于法律知識對案件進行分析,質疑公權力機關的不當執法,積極回應不利于當事人的言論,是律師制約公權力,防止發生冤假錯案的重要手段。2.滿足公眾知情權。 律師通過自媒體披露有關案件信息,從專業角度分析案情,使普通大眾有機會深入了解案件信息而不受時空等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3.促進公正審判與推動司法體制改革。律師通過自媒體發布有關案件信息,使得案件進展受到廣泛關注,從而促使法官更加審慎地進行審判活動以實現法律的正確適用,維護社會正義。
(二)刑事律師庭外言論的消極意義
1.侵犯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利益。律師基于勝訴等私人目的,會有針對性地披露對方當事人或其他訴訟參與人的有關信息,而律師通過自媒體披露的信息迅速傳播,有關人員難以及時回復,從而給一方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員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害。2.損害司法公正。律師的庭外言論在一定條件下有利于促進公正審判,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律師利用自媒體發布的庭外言論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給司法公正造成損害。3.影響刑事律師的自身信譽及行業形象。律師發表庭外言論的行為就不僅是個人行為,而代表了整個律師行業的形象,也就是說刑事律師發表的不當庭外言論不但會對個案造成損害,更會對律師行業的整體形象造成傷害,使公眾對律師群體產生信任危機,不利于律師職業群體的共同發展。
三、刑事律師庭外言論的域外規制模式
目前主要國家采用的做法是在律師職業倫理規范中對律師庭外言論加規制。具體而言,又大致存在著兩種模式。
(一)絕對禁止模式
采取絕對禁止模式的國家不在少數。典型國家是英國、加拿大、德國,絕對禁止模式下除了極少數例外,基本不允許律師在庭外發表言論,對律師的庭外言論給予了極大的限制,從而律師庭外言論的危害被最大程度的化減。但同時,這種模式也限制了律師的訴訟策略和手段,不利于律師訴訟策略和技巧的施展;綜合看來,絕對禁止模式對律師庭外言論施以極大的限制,需要建立在律師權利救濟制度完備和司法運行良好的基礎上,否則可能造成矯枉過正的惡果。
(二)底線標準模式
與絕對禁止模式大為不同,底線標準模式下,對律師庭外言論采取了較為寬松的態度,允許律師在庭外以相對自由自主的方式發表不逾越法律底線的言論。選擇這種模式最為典型的是美國。在美國,律師行業協會制定的律師職業倫理規則在規制律師庭外言論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別是在將規則細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這一點上,值得我國借鑒。底線標準模式為律師的執業行為創造了較為寬松的環境,便于保護律師的言論自由,有利于控辯對抗的充分展開;同時又對律師庭外言論進行了底線式的規定,能夠有效過濾律師庭外言論可能造成的危害。
四、我國刑事司法中律師庭外言論規則的構建
(一)構建我國的律師庭外媒體宣傳規則
通過比較域外的律師庭外媒體宣傳規則,筆者認為可借鑒《規則》有關律師規定,構建我國的律師庭外媒體宣傳規則。(1)確立我國律師庭外言論規制的原則。(2)確立律師庭外言論的有害性規則。(3)確立律師庭外言論的安全港規則。
(二)完善律師執業行為規范的配套懲處措施
律師執業行為規范中也應當相應完善庭外言論的配套懲處措施,律師庭外言論規則也應有相應的責任機制和處罰制度予以配合。我國應當在律師執業行為規范中相應地增加有害庭外言論的懲處條款,對于刑事律師濫用庭外言論,意圖通過媒體影響司法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律師行業協會可參考有害言論“有損害審判程序的實質可能性”的程度釆取警告,處分、吊銷律師執業證書等方式予以懲處。
(三)其他部門法聯動治理,建立多元化責任機制
完善刑事律師庭外言論的責任機制和處罰制度,不能僅靠律師執業行為規范,畢竟律師行業自治組織作為非國家機關,不宜賦予其過重的處罰權,當律師庭外言論的嚴重后果超出職業道德的范圍時,需要其他部門法聯合予以規制。除了律師法外,侵權責任法、刑法等法律都可發揮作用,對律師庭外言論造成的嚴重后果予以懲處。
(四)加強律師行業自律,提升律師行業職業道德
只有律師不斷地加強自我學習和教育,提升職業道德素質,才能自覺抵御金錢權力等外界誘惑,遵守律師職業道德規范,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杜絕律師的有害庭外言論,維護法律與社會公平正義。
作者簡介
國萍,1990年5月6日,女,漢族,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研究生,煙臺大學,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