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婭
【摘要】技校德育課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緊緊把握繼承與創新結合、理論與實踐統一、貼進學生實際的原則,通過課堂理論、道德實踐、改革評價體系、網絡教育等多種有效途經,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德育教學過程,從而實現德育目標。
【關鍵詞】技工學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066-01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在《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指出: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劃,貫穿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各領域,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覆蓋到所有學校和受教育者”。如何發揮技校德育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是每一位德育課教師必須認真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本文試就這一問題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在技校學生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意義
首先,從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的角度認識在技校學生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確定,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在這一政策形勢下,社會和企業對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技工教育既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又要重視學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只有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具備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品質和奉獻社會的精神,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的需要。
其次,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角度認識在技校學生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因此,培育技工學校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德育課程的重要任務。
二、技校德育課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原則
1.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果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同時,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2.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統一。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能僅僅依靠單純的知識傳授,還要靠學生自己的成長和實踐經歷來驗證、鞏固和確立。技工學校的德育課要通過開展社會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明辨是非,知曉榮辱,從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
3.與技校學生實際相結合。技工學校學生不同于普通中學學生,以筆者所在的煤炭類技工學校為例,學生一邊進行理論學習、一邊在廠礦企業進行實操練習,學生面對的是一些條件艱苦、環境比較危險的崗位,對可能出現的心態消極、工作熱情度下降等思想問題,教師要緊緊把握學生當前所處實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學生的就業觀、職業觀結合起來,與解決學生在課堂學習、實操訓練、頂崗實習中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真正使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具有現實說服力。
三、技校德育課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途徑
1.課堂教學。充分發揮技校德育理論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這一理論、觀點的理解。同時必須指出的是,技校德育理論課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教學改革,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和手段,采用課堂提問、課堂辯論、演講比賽、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提高教學效果,努力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道德實踐活動。技校德育課教師應圍繞教學目標制訂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計劃和大綱,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創新實踐教學形式,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向道德模范學習、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志愿者服務等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樹立并堅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發揮網絡教育的積極作用。充分認識和利用現代媒體在學生中的影響力,通過主題網站、校園論壇、微博、微信、博客、個人空間等網絡平臺,掌握學生真實思想動態,在與學生交流互動中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總之,技校德育課在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只有堅持繼承與創新結合、理論與實踐統一、貼進學生實際的原則,努力探索積極有效的途徑,才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使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學生的自覺追求,從而達到德育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邱秋云.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性[J].職業教育研究,2012,(6).
[2]法紅旗.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3,(1).
[3]陳志華,王鵬.論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原則與方法[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