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威海+黃壓西
摘要:品質較高的大學校園,是師生、自然環境、場所空間三位一體的綜合體,校園景觀不純粹是表現形式與空間功能的場所規劃,而是要借助于設計手法的綜合運用做到對地域文化的挖掘、保護與傳承,造就學校生命與特色校園文化的延續,將空間內涵擴大化。
關鍵詞:地域文化 高校校園 景觀規劃設計 方法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0-0170-02
在目前高校校園景觀規劃設計中發現了許多問題,也明白造成目前狀況的原因,比如說政治觀念和意識形態、地方的經濟水平、現代技術條件的應用等等。高校校園環境是各種知識綜合成長相互滲透交相呼應的環境,是一種多元文化的混合體,對一所高校來說,畢竟是傳播知識與文化的殿堂,人文校史的沉積,校內景觀設施的感染力以及校園空間擔負的文化精神,對教師、學生的影響是無法替代的。因此,在高校校園景觀規劃設計中研究地域文化與歷史文脈,會對高校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對校園空間景觀塑造的影響也是深遠的。而這種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往往是通過某些歷史事件、人物塑造、建筑遺跡或空間場所的文化性表現出來的,它們述說了該學校人文精神以及學術特色。就校園本身而言,每所大學都有各自不同的發展歷史與特色,如何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做到讓校園景觀擔負起沉淀學校歷史、宣揚傳統文化、展現人文價值等責任,進而對地域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呢?
強調人與環境的和諧,看重自然環境保護、文化體系的營造與地域歷史的表現,是當今建筑及其他規劃設計的一個方向。[1]在校園景觀領域,也應該從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中挖掘、傳承地域文化,形成充滿氣息的校園文化氛圍。因此在高校校園景觀規劃中,個人認為應該樹立以地域文化傳承為主題,形成“保護、塑造、展現”為主線的方法框架,從生態到空間全方位的做好地域文化下的校園景觀規劃設計研究。
一、利用保留的設計手法保護生態文化
保留設計手法一方面是將載有歷史文化信息的景觀在原來的空間位置保留下來,在不改變原有景觀思想的前提下進行新景觀的添加;另一方面是對校園基地環境進行保護,重視自然環境下的現狀條件。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對高校校園景觀主題定位研究時,要與基地環境相適應,結合學校專業特色與校史文化,準確確定文化主題,該主題或許不需要太過于復雜,但是須要獨具地域特色。同時,地域文化下的高校校園景觀各要素都要與主題定位相適應,建筑、雕塑等要具有相一致的文化屬性,植物及道路鋪裝材質的選用等也要與主題相一致。
同時針對目前在我國建設生態、文化都市概念的延伸發展下,校園作為城市的共同體,文化生態型校園打造開始成為目前校園景觀規劃設計中的主流,所以在規劃中要尊重原有的地形地勢特征,以景觀生態學的理論為指導,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念,將校園與自然環境緊密結合,科學合理的布局生態結構。
在中國式園林規劃設計中,往往從開始,就講究相地并利用原有的山水地形, 打造“天人合一”的東方園林。中國建筑大師張天濟先生在建筑設計中也倡導三個“尊重”,即尊重人,尊重環境,尊重歷史傳統。所以,在高校校園景觀規劃設計中,要做到對基地環境層面(包括城市環境、周邊環境、場地環境層面等)中各個要素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把握高校場所合理的布局,達到基地承載容量、各功能空間的比例尺度、形態大小、人、建筑與環境的和諧。校園在原有的基地選址中,地勢會有高低變化,因此在造景中因勢隨形,規劃設計要因地制宜,方者就其方,圓者近其圓,坡者順其坡,曲者依其曲[2]。合理組織道路交通流線,把握建筑與自然地形地貌環境的協調性,協調處理好校園功能區布局與原有地形的矛盾,避免盲目的破壞性修建。
二、運用再現、提煉等方法塑造地域文化
何鏡堂院士在建筑設計創作中曾經提出了兩觀三性論,即以整體觀、可持續發展觀及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三者并重的思想,打造構筑物的和諧統一,而該設計思想一樣適用于校園景觀規劃設計中。
校園景觀從學校的自然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和歷史出發,對地域文化傳統予以尊重,堅持對人類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改善校園物質環境的同時,使校園牢牢扎根于當地,利用文脈的延續和發展,突出校園的特色。
地域文化是一個綜合體,包含了自然環境、民風民俗、建筑表現等多方面。在創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高校校園景觀時,除了要對周圍自然風貌、歷史環境進行調查分析外,還應該深入挖掘出城市無形的、隱性的文化內涵,整體表現出該地域的人文精神。在具體規劃設計中,要從環境出發,利用“再現、提煉”等設計手法,在城市發展進程中挖掘文化資源,并結合學校文化與專業特色,通過校園功能體系建構、建筑、雕塑、小品、植物等形式來體現文脈與品位,塑造校園地域文化。
重慶理工大學在校園建筑設計中,根據山地地形特點,提煉了重慶民居的建筑特色,采用了筑臺、懸挑、吊腳等手法,高低錯落。建筑立面色彩處理也較為灰暗、形式樸素,再現了重慶巴渝文化的獨有特色與古樸風格。
三、采用語義學中的明喻、隱喻、題刻等手法展現校園文化
文化體系作為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不純粹是校園內的幾句口號標語,包含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等多方面,是學校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校園景觀規劃設計中從自然環境出發,挖掘地域文化資源,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強調空間場所給予師生的學習交流功能,看重寧靜舒適而且有濃厚文化氛圍的校園對學生成長的影響,這些都是啟動學生樹立理想與實施行動的根本,也是展現學校文化精神的核心要素。
學校景觀規劃的最終目的為打造校園文化,在具體實施中,一般會借用名人雕塑、題字、校訓景觀石、景觀墻、道路鋪裝等形式,并賦予這些景觀要素一定的寓意,來傳遞校園文化,并在地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對學校生命與文化做到較好的延續,也讓校園空間蘊含更深的價值,傳遞著高校的特征與理念,發揚了校園精神。
重慶大學“985”重點建設高校,至今已有87年的歷史,“白屋詩人”吳芳吉、中國著名教育學家馬寅初先生、世界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中國著名愛國實業家盧作孚等學校眾多歷史名人,體現著深厚的校園文化基礎。而學校中的古老建筑、校訓墻、民主湖、思群廣場、寅初亭等,將抽象的文化通過景觀要素具象的表達,達到傳遞校園歷史文化信息的目的,使人們看到這些要素就會聯系到其中蘊含的文化意義,同時更形象的表達了重慶大學對校園文化與精神的積淀與傳承。
總之,高校校園景觀規劃設計的手法是多樣化、立體式的。要以自然環境為基礎,分析校園空間布局與生態景觀的意義,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擴大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強調自然生態的保護與修復。更重要的是從當地的歷史、建筑、民族傳統等方面研究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要找出一條既能保持傳統文化的連續性又能始終站在如今社會發展前沿的高校校園景觀規劃設計的新路子,在具體應用中通過學校建筑風格與色彩、道路、小品、材料等要素恰當表現,在學校自身歷史文化之上,進一步提升師生對空間場所的認同感,形成特色校園文化,實現地域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
參考文獻:
[1]何鏡堂,鄧劍虹,涂慧君.弘揚地域文化 創造生態校園[J].城市規劃匯刊,2002,(05).
[2][明)計成.園冶[M].胡天壽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
[3]馬雪梅,孫振幫,劉葉青.對高校校園景觀設計的思考[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270-272.
[4]毛學農.高校校園景觀的教育功效[J].設計藝術研究,2002,(05):65-66.
[5]潘海澤,李玲,牟瑞芳.高校校園景觀生態的空間格局分析[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 2006,(01):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