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艷
摘要:地方高校作為地方人才、科技、智力的高地,是地方文化建設的排頭兵,是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高校主要體現其三種基本職能,即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其中,參與社會服務可以說是高校另外兩個職能的延伸,就是將其所開發出的現代先進自然科學技術、人文科研成果、管理理念以及所培養的專業人才等推廣、應用于社會。地方高校參與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履行高校社會職能的體現,也是當前高校實現其社會價值的一個重要部分。
關鍵詞:高校 公共文化服務 組織責任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0-0081-03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關于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全新理念,包含了豐富的內涵,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的前提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是要求政府進一步簡政放權,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參與機制,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地方高校作為地方人才、科技、智力的高地,是地方文化建設的排頭兵,是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地方高校參與地方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構建的組織責任
21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各級各類各具辦學與專業特色的地方高等院校經過一系列整合重組,如雨后春筍般林立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一時間,關于地方高校如何定位,能做什么,該做什么,其社會責任是什么?如何實現地方高校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使之更好地服務地方,促進當地社會發展等一系列問題成為上至政府、學界,下至平民百姓都極為關注的話題。
從地方高校的發展背景來看,地方高校是因回應地方社會需求而出現的,在城市發展中承擔著地方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的角色,對推動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
現代高校主要體現其三種基本職能: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開展社會服務。參與社會服務職能可以說是高校另外兩個職能的延伸,就是將其所開發出的現代先進自然科學技術、人文科研成果、管理理念以及所培養的專業人才等推廣、應用于社會。而就著地方社會需求應運而生的地方高校,往往更是針對所處地區的實際需求而定位自身的發展方向及發展模式。其前兩種職能的實現可以直接有效服務于區域特色經濟產業發展、繁榮文化建設及對傳統文化發掘保護傳承等方面對于科學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加快區域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的步伐。新形勢下,地方高校參與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履行高校社會職能的體現,也是當前高校實現其社會價值的一個重要部分。徐同文博士在其《區域大學的使命》一書中特別強調了地方高校為社會服務的社會責任。他認為,區域中的高校要充分利用所在區域的各種資源,結合區域優勢培養優秀人才和開展相關研究,真正發揮其在區域社會中動力源與發動機的作用。
與部屬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社會服務具有區域性,在區域公共文化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是地方高校服務社會的價值體現。服務地方社會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職能。從主觀上看,作為建立在某一特定區域的地方高校,毫無疑問應該是該地區精神文化品牌的標志,是地方公共文化建設的引領者和輻射核心,應在地方公共文化建設中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實現自身價值。高等院校不僅僅是教育機構、科學技術研發機構,也是重要的地方文化保護與傳承機構。從文化傳承創新的職能角度看,地方高校既是地方特有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地方高校要在區域文化服務中有更好的作為、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集中其代表地方文化研究權威的專家們的集體智慧,深入實踐與理論研究,提出更好的實施策略與辦法,從理論上指導實踐,以推進區域文化傳承創新。從客觀上看,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也需要地方高校的積極參與和支持。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既是政府的職責,也是其他相關主體的義務。作為地方公共文化建設重要驅動力的地方高校,需要在文化知識的普及、先進文化的傳播、精神食糧的提供和百姓文化需求的滿足、文化權力的保障、文化活動的指導等方面作出努力。這既是社會發展對地方高校的要求,也是地方高校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量力而行的必然選擇。地方高校要樹立其地方文化品牌,必須要有相對應的作為,尤其在區域發展中要揚長避短,在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找準自身發展與區域文化的契合點,自覺行動起來,努力提高自身在區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貢獻度,以凸顯自身價值,用行動贏得支持,靠作為贏得地位,從而促進自身的發展,同時為區域發展作出貢獻。
總之,深化校地文化合作,實現教育資源社會化和社會資源教育化的良性互動,這既是地方高校促進自身更好更快發展的戰略選擇,也是地方高校引領區域公共文化建設責任的擔當。
二、高校參與地方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構建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關于高校服務社會公共文化這一課題的研究,美國可以說是最先行的國家。哈佛大學歷史上最偉大的校長之一德里克·博克在其2001年出版的著作《走出象牙塔》中,對美國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指出美國高校的重要職能之一便是以各種形式直接為社會服務。美國教育家雅羅斯拉失·帕利坎在其2008年出版的著作《大學理念重審》中特別強調分析了19世紀60年代威斯康星理念的重要意義。威斯康星理念最早界定了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倡導的服務理念是借助大學優勢資源,為區域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提供有益的幫助。大學在服務社會過程中應以公益性內容為主,以知識傳播為主的公共文化服務處于優先位置。這一理念在美國得到普遍認可,確立了特別是地方大學在公共文化服務中履行社會職能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國也紛紛開始效仿這種“美國模式”。我國的學者也對美國高校社會職能學說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如上官劍的《中西方文化差異中的大學社會服務觀》、劉寶存的《威斯康星理念與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陳貴梧的《美國大學社會服務使命及其實現路徑》、查吉德的《美國大學社會服務功能的實現策略》、董澤宇和李莉的《美國康奈爾大學社會服務機制研究》,以及洪俊的《斯坦福大學社會服務職能研究》等。
近十五年,關于我國大學社會服務職能的基礎理論研究產生了較多研究成果,特別是一些高質量的碩博士學位論文,如清華大學段江飛的碩士學位論文《我國大學社會服務職能的歷史考察與分析》、南開大學許衍琛的博士學位論文《近代中國大學社會服務研究》均對我國大學社會服務發展的歷史過程進行了深入考查。此外,劉娟和錢逍的《試論地方高校在“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中的作用——以徐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創新為例》以徐州地區為例,論證了地方高校在地方文化建設中對傳統音樂傳承與創新的職能。章春杰的《地方高校在區域公共文化建設中的價值體現》,以及郭建民和趙世蘭的《城市發展與文化精神——高校音樂教育與城市文化建設互動研究》分別對地方高校服務區域文化建設進行了論證。
現在,高校以各種形式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變得很普遍了,而我國在這一領域還處于向適合我國國情的、更好的模式發展的探索過程中。我國關于高校參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構建這一課題的研究,還不系統,是零散的,有關的著作和論文等研究成果還不是很多,研究對策的實踐應用也不是很自覺、效果不顯著,而且與當前我國社會轉型期的現狀結合得不夠緊密,很多方面需亟待改進。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求地方高校以立足和諧社會構建宏大主題,切實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為目標,主動面向區域社會發展需求,加強中國夢的宣傳和闡釋,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促進公民身心健康,增進公民意識,發展公益行為,更新知識結構,提升個人綜合全面素質與能力,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承擔神圣使命,促進區域文化大繁榮、大發展。這其中具體涉及到文化創作、文化傳播、文化維護、文化教育等。正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在增強高校服務能力部分中提出,高校除了促進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外,還要加強科學普及工作,積極推進文化傳播,張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先進文化,提供信息與決策咨詢服務。發揮大學的學科專業知識優勢,彰顯大學文化內涵與文化精神,發揮區域文化知識傳承與文化引領作用。高校作為社會文化科學的中心,參與地方公共文化服務是高校踐行文化傳承功能的使命使然。因此,關于高校參與地方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構建這一課題更加深入、系統地研究,正是迫切需要專家學者們在理論研究上給予更多關注并在地方高校廣泛開展實施的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段江飛. 我國大學社會服務職能的歷史考察與分析[D].北京:清華大學,2005年.
[2]許衍琛.近代中國大學社會服務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4年.
[3]章春杰.地方高校在區域公共文化建設中的價值體現[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4):118-120.
[4]郭建民,趙世蘭.城市發展與文化精神——高校音樂教育與城市文化建設互動研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2,(03):187-190.
[5]劉娟,錢逍.試論地方高校在“非遺”保護、傳承與創新中的作用——以徐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創新為例[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4):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