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秀嬋
【摘要】加強學生的道德素養教育是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的必然要求。英國思想教育家洛克說過:美德是第一位,是必備的,如果沒有美德,他永遠不會得到幸福。以德治班是貫徹班主任的基本原則的前提。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以德治班的基礎,創新實踐是以德治班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進行課堂管理是以德治班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以德治班 贏在細節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196-02
思想道德的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全面培養學生,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個性以創新為宗旨,以素質教育為宗旨。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素質教育,是心靈的洗滌。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領者和教導者,教師自然成了道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因此,如何在班上開展“堅持以人為本, 實施以德治班”工作,從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是廣大教師探索和研究的課題。以德治班重在從班級日常行為規范管理中,從細處抓實,加強班級良好的道德素養教育贏在細節。
一、以德治班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意義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要重點關注以人為本,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共同理想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愛國主義”的基本道德規范,努力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在新的社會形勢下,對教育的價值進行科學定位,其不僅僅是專業知識和具體的教育目的,而且要著眼于人的綜合發展,整體素質的提高。 因此,培育高素質的現代人才和提高公民素質,迫切需要調整和建設適合于這個時代的以德治班的管理,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和道德素質的提高。
二、以德治班以學校制度為先決條件
要依靠學校組織和制度,學校各個方面的支持和配合以及相應的規章制度來開展下去。《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發展公民的良好習慣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與嚴格的規章制度是分割不開的。學生在學習階段,要認真學習《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公民道德建設綱要》以及各班的《班規》等制度,以德治班要以法為先決條件,才能實施有序開展下去。
三、建立師生和諧關系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在教學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是學校里最基本的人際關系,直接影響著班級的管理。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和責任感,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溫暖,縮小與老師之間的距離,從而接受老師的一切行為,包括教師的道德教育,學生可以自發地形成道德意識。老師愛學生是老師的基本工作責任感,對待學生要以和善、多鼓勵少批評。教師要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尊重每個學生的自尊心,動員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將有助于課堂的管理。
四、創新實踐是以德治班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學生道德素質形成規律和學生心理發展規律,教師要不斷創造良好的活動交流環境和條件,通過各種有益義的活動對學生施加積極的思想道德影響力以促進學生健康的成長。
(1)學習創新活動。高中學生已經具有了很強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由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班會和課外活動,開展一些學習經驗、學習方法的交流討論會:師生學習論壇、班級學習論壇、優秀學生對話;成立學習小組,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拓展活動等,這些學習創新活動有助于改變學生過去只接受理論學習的情況,讓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培養良好學習習慣,進而從日常行為的細節上規范自我,做到勤勉學習,尊敬師長,遵守紀律,從為人處世的細微之處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學習創新活動重在從細節之處抓班級管理,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2)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關注社會,關注民生,觀察社會動態,了解生活現象。培養學生愛集體,愛勞動的美好品德;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積極勞動的好品德;培養學生團結協調的共贏合作精神,在實踐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
五、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是以德治班的有力保障
家庭是人們最早接受道德教育的地方。德育教育必須從小開始,從家庭教育抓起。要在高中學生已逐漸成長成人正在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這個階段里,指導家長在家庭生活中加強子女的道德教育,以良好的家風家訓熏陶家中高中學生的健康成長。
學校是進行系統的道德教育的重要場所。科學地規劃不同年齡,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道德教育的具體內容,堅持執行學生的日常行為規則和學校精神建設。組織學生參加適當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使其產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社會是公民進行道德教育的大課堂。積極發展優秀的國家道德教育資源,運用各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展歷史與革命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要緊密結合,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共同推動道德教育的進一步深化。
在當今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撞擊中,班主任應在班級管理中堅持以德治班,通過狠抓班級日常行為規范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素質的提高,為國家培養更多的更優質的現代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戴建業《做最好的老師》李鎮西著漓江出版社2006 版
[2]鐘優民《新編班主任工作技能訓練》齊學紅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版
[3]林冬桂.班級教育管理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4]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9.